当代名人——音乐界
江定仙(1912- ) 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专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专音乐系。曾任左翼戏剧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管弦乐队指挥、作曲及钢琴演奏员。20世纪40年代初执教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生从事音乐教育和理论作曲,为我国培养出不少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先后出版的重要作品有交响诗《烟波江上》、《民歌九首》、《钢琴曲三首》、《江定仙歌曲集》、《江定仙作品选》等,并有电影音乐《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插曲等。
林 路(1913-2001) 湖北汉阳人。曾任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理事。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组织过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桂林、衡阳、长沙、昆明、武汉举行三人音乐会及个人音乐会。1940年-1950年在桂林、昆明、武汉组织指挥《黄河大合唱》,并担任《黄河颂》独唱。1943年在桂林编辑了《袖珍音乐辞典》、《抗战二部合唱歌曲集》。解放后在武汉主编《音乐丛刊》及《长江歌声》。在武汉指挥了1964年演出的《东方红》及1980年的"琴台音乐会"。90年代多次担任音乐比赛评委会主任。50年代创作歌曲约50首,写音乐评论、论文、回忆约200篇。
魏开泰(1915- ) 出生于湖南长沙。湖北省音协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会员。1934年毕业于长沙师范。其间出版歌曲集《出征歌集》、《思乡曲集》。1950年任湖北省文联音乐部副部长、文工团副团长、省教育学院教员,出版歌曲集《朵朵红云》(合作)、歌剧《太平桥》(合作)。1952年任湖北省歌剧团团长,先后参与创作《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山村锣鼓》等大小歌剧十余部。1982年组织和参与创作《葛洲坝交响大合唱》。
周小燕(1917- ) 女。出生于湖北武汉。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周小燕歌剧中心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35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俄籍教授苏石林、比可法夫人习声乐和钢琴。参加过武汉的救亡歌咏活动。后又前往巴黎学习。1945年在巴黎以清唱剧形式演出齐尔品歌剧《蚌壳》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之莺"。回国后,在武汉、上海等地举行过独唱音乐会。1986年、1988年曾两度应邀赴法国任国际歌唱比赛和歌剧歌唱比赛评委。在声乐教学中培养了众多的歌唱家和艺术人才。1989年获国家教委"声乐表演艺术教学国家特等奖"证书。
王义平(1919-1999)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先后师从马思聪、郑志声,曾随巴黎音乐院作曲家加仑(Gallon)学习管弦乐配器法。40年代始,先后执教于广西艺术馆、重庆国立歌剧学院、广东省立艺专、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音专、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管弦乐《貔貅舞曲》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三峡素描》在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作品比赛中获创作奖,代表作品还有《儿童玩具组曲》等。1991年获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
程 云(1920- ) 安徽灵璧人。曾任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武汉歌舞剧院院长、中央歌舞团总负责人、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中国音协第一、第二、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三、第四届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音协武汉分会主席。音乐作品有《红绸舞》(民乐)、《牧马舞曲》(管弦乐,为贾作光作)、《正月十五闹元宵》(民乐与管弦乐)。声乐作品有《炉边合唱毛主席》、《一湾湾流水》等。1983年编导的大型歌舞诗乐《九歌》获第四届文华奖、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发表文艺论文200多篇。
谢功成(1921- ) 湖南永兴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毕业于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组,随后在湖南音专和香港中华音乐院任教。建国后曾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音乐部副主任,中南音专作曲系主任、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武汉音乐学院顾问及中国音协理事、湖北省音协主席。并兼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委、《音乐创作》特约编委以及《星海全集》编委。主要作品有大合唱《长江抒情诗》、民歌合唱《阿拉木汗》等,著作有《合唱写作技巧》(合著)、《曲式学基础教程》、《和声学基础教程》(合著)等。参与主编《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2003年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莎 莱(1923- ) 女。出生于安徽蚌埠。曾任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全国第二至第五次文代会代表。1939年调鲁艺音乐系,师承冼星海等,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解放战争中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创作作品有女声合唱《纺棉花》(骆文词),入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及我国小学音乐课材。合唱《歌唱井冈山》被选入我国中学教材,日共《赤旗报》译日文刊登。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音乐,获文化部"文华奖"、省"屈原文艺创作奖"等。在部队立功。歌剧《兵》(与海默、程云合作)的创作与演出获冀察热辽军区甲等功等。
张敬安(1925-2003) 湖北麻城人。一级创作员。曾任全国文联委员,省文联、省音协副主席,中国音协会员,湖北省文联荣誉委员,湖北省音协顾问。1949年毕业于湖北国立师范大学。1952年在湖北省地方歌剧团任编导组第一副组长,湖北省实验歌剧团任创作组组长。1975年任湖北省歌舞剧团副团长。1978年任湖北省歌剧团团长。1958年创作歌剧《洪湖赤卫队》(文学剧本及音乐创作的主要作者),创作了插曲《赤卫队员之歌》、《手拿碟儿敲起来》、《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洪湖水浪打浪》(合作)、《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等,该歌剧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奖。
欧阳谦叔(1926-2003) 湖南湘乡人。湖北省歌剧团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进修作曲,毕业后在湖北省地方歌剧团任创作员、组长、艺术室副主任等。参与歌剧《洪湖赤卫队》音乐创作,该剧拍成电影后曾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创作独唱歌曲《祖国大地任我走》被灌制唱片并为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列为开始曲。撰有论文《生命之树常青--〈洪湖赤卫队〉产生前后》、《中国歌剧探索随想》入选《中国歌剧艺术文集》。
杜鸣心(1928- ) 出生于湖北潜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音协常务理事。早年入陶行知育才学校习音乐,1954年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8年回国任教。几十年来培养出一批作曲人才,如大陆的郑秋枫、马辉、石夫、王立平、张丕基、瞿小松、叶小钢、徐沛东、温中甲等;港台的屈文中、陈能济、丘天龙、罗卫伦等。曾赴香港出席亚洲作曲家代表大会,两次在港举办个人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并赴美国讲学。主要作品有舞剧音乐《鱼美人》(与吴祖强合作)、《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强等合作)、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交响乐《青年》、《长城》、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以及电影音乐《原野》、《伤逝》、《报童》、《李四光》、《中国奇观》(美国迪斯奈公司)等。
严 良(1932- ) 出生于湖北武昌。中央乐团合唱指挥、现任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少年时参加救亡歌咏活动,从师冼星海学习指挥。1940年指挥孩子剧团首演《黄河大合唱》,1942年入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江定仙。毕业后到香港中华音乐学院任教,指挥首演了马思聪的《祖国大合唱》等。194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后任中央歌舞团指挥。1954年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指挥系读研究生,主修合唱及交响乐指挥。1958年回国后一直任中央乐团合唱指挥。1959年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过《长恨歌》、《海韵》、《娄山关》、《牧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海顿的《四季》、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中外名曲,多次应邀赴海内外指挥及讲学。是中央乐团合唱队创建人之一。
黄海怀(1935-1967) 江西萍乡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50年代初期任萍乡镇业余剧团副团长,经常登台表演二胡独奏。1958年毕业于中南音专,并留校任教二胡,培养了一批二胡演奏人才。1963年参加"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获三等奖。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及移植的民间乐曲《江河水》成为国内外久演不衰的艺术珍品。
王玉珍(1935- ) 女。湖北武汉人。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14岁入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湖北省歌剧团的前身),后随团在汉江两岸农村接触和演唱了大量民歌民谣。在学排古典歌剧《秋江》、《刘海砍樵》中展示了艺术表演才华。1959年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扮演主角韩英,该剧后拍摄成电影片。曾先后赴朝鲜、日本以及香港等地方访问演出。1981年调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全国人大第三、第五届代表,北京市人大第八、第九届代表。
童忠良(1935- ) 出生于湖北洪湖。曾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北音协名誉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就学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专,1961年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高等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91年赴维也纳大学音乐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有专著《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二部歌曲写作的基本技巧》(合著),译著有《柏辽兹配器法》。撰有论文《曾侯乙编钟的三度音乐》、《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系》、《论模糊音级集合的隶属度》、《论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的中介》等数十篇。
钟信明(1935- ) 出生于南宁。广西桂平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会员、湖北省音协理事。1956年毕业于中南音专并留校任教,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乐队指挥专家班。曾指挥过中央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武汉交响乐团、西安音乐学院及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队。代表作品有第一《编钟》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交响组曲《长江画页》(获第一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比赛优良奖)、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乡情》、《交响序曲》(获全国"黑龙杯"管弦乐作品比赛三等奖)等十多部。1989年底在北京举行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1991年《第二交响曲》由日本广岛交响乐团在日本公演。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蒋桂英(1935- ) 女。出生于湖北天门。湖北省歌舞剧院艺术指导。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1953年参加全省业余文艺汇演获奖后被选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任民歌演播。1956年入中南音专习声乐。1963年调省歌舞团,历任独唱演员、副团长、团长等职。所演唱的民歌《回娘家》、《幸福歌》、《绣花》、《柑子树》等50余首入选中央及省市电台或灌制成唱片,其中《回娘家》、《唱漳河》入选新闻电影片和科教片。1960年被评为劳模出席全国群英会,次年随中蒙友好代表团赴蒙参加庆典。曾领导并参与《编钟乐舞》的创作和演出。
王秀峰(1938- ) 出生于湖北武汉。一级指挥。历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院长、艺术指导,湖北省音协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常委,中国音协、剧协会员,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修合唱指挥专业。指挥《洪湖赤卫队》、《樱花》、《江姐》、《三里湾》、《杜鹃山》、《人生》等30余部歌剧及舞剧、音乐、戏曲等多剧种演出数千场;创作《丰收之后》、《杜鹃山》、《三接新娘》等10余部歌剧音乐,为《洪湖赤卫队》1999年演出本进行音乐加工;合唱组歌《山乡,我的故乡》、无伴奏合唱《灯与星》、混声合唱《西部放歌》获文化部金奖。获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吴雁泽(1940- ) 山东淄博人。男高音歌唱家。曾任武汉歌舞剧院院长,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兼第一副院长,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演唱作品有《一弯弯流水》、《清江放排》、《手捧红枣想总理》、《我的太阳》、《饮酒歌》等。曾赴日、朝、意、法等十几个国家访问演出,在上海、北京等地举行过独唱音乐会。
雷子明(1943- ) 出生于湖北赤壁。一级编剧。曾任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所长,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后调入武汉军区任专业作家、创作组长。1987年转业后继续从事创作。出版诗集《军徽朝阳》、《上升的山》,歌词集《我在寻找》、《生活是你的眼睛》、《亲吻祖国》、《我从三峡来》,音带《遥远的呼唤》(音乐剧)、《我们和野人》(歌曲)。大型组歌《山乡,我的故乡》、交响大合唱《神农架之神》、电视艺术片《人·水·情》以及歌曲《第-缕春光》、《神女的期待》、《种一颗太阳给明天》、《亲吻祖国》、《我从三峡来》、《长江的故事》、《故乡在想你》等作品获全国"广播新歌"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群星"奖等奖项。为《樱桃行动》、《李硕勋》、《我的丈夫是英雄》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撰写主题歌词。
刘 健(1954- ) 出生于湖南长沙。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主任。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攻读本院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开始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创音乐音响导演专业。作品《纹饰》获89/90年度美国新音乐作曲家比赛"才华成就奖",作品专辑《盘王之女》1998年获亚太广播电视联盟第三十五届节目评奖第一名,2001年获全国文艺音像出版物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音像奖,《风的回声》2001年获英国伦敦科罗伊敦音乐节作曲比赛第一名,作品专辑《黑珍珠》由台湾风潮唱片公司2000年出版发行。现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方 石(1954- ) 出生于重庆巫山。一级作曲。现为湖北音协驻会副主席,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学士学位。集作曲编曲录制为一体,有80余件作品获全国奖。如《亲爱的中国我爱你》、《入党申请书》、《有个小姑娘》、《在蔚蓝之间》、《我们和野人》、《巴山鼓舞》、《老家》、《湘灵》、《我家就在长江边》、《故乡在想你》、《回家的日子》、《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等。写有交响序曲《鹤归》,管弦乐《BIZIKA》,大型组歌《中国有条汉正街》,歌剧《红鞋》,电脑音乐《钟馗打鬼》等;为《真诚》等多部电视剧作曲。多次担任大型晚会的音乐监制,如《月涌大江流》、《二龙抱珠》、《中华一家亲》等。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王原平(1955- ) 河南清丰人。一级作曲。现任湖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湖北省音协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1975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原湖北艺术学院)作曲系。为《上海新娘》、《五二班》等多部故事片作曲;为《家在三峡》、《巴人》、《樱桃行动》、《双枪老太婆》电视剧作曲;为《随县曾侯乙墓》、《三峡情趣》、《长江抒情》等多部电影纪录片、旅游片、音乐风光片作曲;为我国第一枚声响邮折谱曲;为《三峡人》、《山水谣》等多台舞剧、话剧、广播剧作曲。创作出版国礼唱片《千古绝响》,创作《竞走》、《竹之词》、《大迁徙》等多部器乐作品及几百首声乐作品。其中电视剧《家在三峡》音乐获"飞天奖";歌曲《三峡,我的家乡》、《山路十八弯》、《我从三峡来》、《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土娃子》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别山情怀》、《山里的女人喊太阳》获国家文化部新作奖;器乐曲《竞走》获全国首届电视管弦乐大赛三等奖。
王丹萍(1962- ) 女。山西沁源人。一级演员。湖北省音协副主席、湖北省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1976年考入长阳县文工团,1982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1985年考入宜昌市歌舞团,1987年考入武汉歌舞剧院任独唱演员。在1988年全国大中城市青年通俗歌手大奖赛中获第一名,1989年演唱的歌曲《巴山鼓舞》获中央电台全国新歌比赛第二名,1997年演唱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演唱的歌曲《歇得,歇不得》获"中华民歌大赛十大金曲"。演唱了三十多部影视插曲和主题歌。代表作有电视剧《汉正街》、《同船过渡》、《家在三峡》;电影《红娘》;歌曲《热干面》、《武汉之歌》、《相聚在武汉》、《长江、汉江》等。武汉市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家"。2001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省、市政府专家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