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湖北精品展示
网络专题 > 2012 > 湖北文化地图 > 文化湖北电子书 > 荆楚揽胜

历史遗址

  (1)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金顶

  武当山古建筑群 位于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时进行规模建筑。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为鼓吹"君权神授",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派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等500多名官员为钦差,率领军民工匠20万人,历时12年,建成8宫、2观、36庵堂、72岩庙等三十三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同时,朱棣从立法、定编、封山、圈地、设官、铸印、派军队驻守和派丁夫供养等方面对武当山进行全面保护,并敕封为大岳,使之成为皇家"祖宗创业栖神"之所。明嘉靖年间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明代200多年间,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照例对武当山许以各种特权,并直接委派内臣代表皇帝对武当山进行管理,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成为天下第一。明末清初,部分建筑毁于战乱。清代,武当山失去"皇室家庙"地位,规模逐渐缩小。1958年-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重要的建筑遗址有玉虚宫遗址、五龙宫遗址等。其中,金殿、南岩宫、紫霄宫、玄岳门、玉虚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金殿明代铜殿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天柱峰顶,海拔1612米。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建筑。金殿铸造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坐西朝东,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仿大式木结构,鎏金铜殿,重檐庑殿顶,殿顶正脊两端饰以大吻,戗脊饰一兽头、五蹲兽、一仙人,檐头饰云龙纹圆瓦当和滴水。殿身为铜铸隔扇,隔扇上铸出大、小额枋,上檐作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承托檐椽与尺椽。下檐施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拱,檐际悬铜铸鎏金竖匾,镌"金殿"二字,周设铸铜护栏。柱、梁、枋、檩及天花藻井等相应部位线刻旋子彩画及流云图案。全部构件采用分体铸造,经过榫卯安装,然后通体鎏金,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大型花岗石须弥座台基,附青石海墁月台,设望柱栏板。殿内供真武祖师像,面容丰润,衣纹飘动,披发跣足,左有金童捧册,右有玉女执印,水火二将擎旗拔剑。后壁悬清康熙帝楷书"金光妙相"金匾。殿前有金钟亭、玉磬亭,两侧有签房、印房,殿后有父母殿,殿下山峰腰绕石城一周,名紫金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建筑雪景

  紫霄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之一。明代宫观建筑。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展旗峰南。占地面积约27.4万平方米。是武当山保存较完整的皇家庙观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名"元圣紫霄宫"。至元十二年(1275年)扩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和增补。坐西北朝东南,中轴对称布局,有禹迹桥、龙虎殿、御碑亭、十方堂、焚帛炉、东西配房、钟鼓楼、紫霄殿、父母殿、东西配殿、东宫、西宫、道房和神厨等建筑及明、清、民国记事、功德碑17通。东西御碑亭位于龙虎殿后,左右对称,亭内龟驮御碑一通。均为绿矾石质,螭首,趺座。左碑刻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额题"圣旨",内容为禁止外人扰乱道场法律文告;右碑刻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额篆"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记敕建武当山事。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明永乐十一年重建。面阔五间26.31米,进深五间18.39米,高19.5米。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上檐施七踩重昂斗拱。下檐施五踩重昂溜金斗拱,菱花隔扇,八角形藻井,浮雕二龙戏珠,天花、斗拱、梁、枋遍施彩画,方砖墁地,青石海墁月台。殿内正中设高大石雕须弥座,座上置木神龛,供玄天上帝及金童玉女神像,两侧供有灵官诸神像。1931年,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军部及后方医院曾设于宫内。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治世玄岳"牌坊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之一。明代牌坊。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玄岳村。是武当山列为明皇家庙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治世玄岳"石坊,俗称"玄岳门",耸立在武当山北麓的一豁口处,相传进入此门即为朝山"神道"。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缮。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石牌坊。宽14.5米,通高11.9米。柱顶架龙门枋,并以鳌鱼或卷草花牙子雀交替支撑,正楼于明间龙门枋上,左右立柱支撑,中嵌矩形横匾,两面均双勾嘉靖皇帝敕额"治世玄岳"四字,楷书,字径0.80米见方。其上置单额枋,枋上置六攒七踩斗拱承楼顶,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枋柱高6.4米,下承磉墩石。额、枋、柱、栏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和圆雕手法刻仙鹤游云、八仙及花鸟图案。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岩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之一。元、明宫观建筑。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南岩。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是武当山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皇家庙观建筑群。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又名紫霄岩。始建于唐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毁,元中统年间重修,主要建筑集中在南边的悬岩洞穴中,延元年(1314年)元仁宗敕额"天乙真庆万寿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北坡扩建殿宇640余间,永乐皇帝敕封"大圣南岩宫",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有南、北天门、小宫门、御碑楼、龙虎殿、玉皇殿、配殿。南边悬岩上建筑有皇经堂、两仪殿、万圣楼、天乙真庆宫石殿、古祺亭等庙宇83间。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中统年间。坐北朝南,石砌仿木结构,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三间6.6米,通高6.8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前檐及两山石雕仿木五踩品字斗拱,并出斜拱。梁、柱、枋、楹皆为巨石雕琢,榫卯拼装。正脊檩下阴刻楷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屋面以石板代瓦。殿内倚岩筑神龛,供真武神及三清四御,周壁环列五百铁灵宫。两仪殿前设有小月台,作巨龙条石悬空挑出台外,其上浮雕瑞云图案,龙头置香炉,俗称"龙头香"。宫内存60余通元、明、清、民国碑刻和数十处摩崖石刻。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宫遗址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玉虚路南端。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武当山八宫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组群。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俗称"老营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万历三年(1575年)扩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毁于火。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中轴对称布局,按周礼天子五门、左右东西宫格局布局。现存紫禁城、内罗城、大宫门、小宫门、碑楼、父母殿、云堂等43间庙房和龙虎殿、十方堂、大殿等建筑基址及玉带河等。大宫门砖木结构,面阔14.2米,进深7.8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三道拱券门,石雕琼花须弥座,门前为青石海墁月台,周围设石望柱和栏板。两山接八字琉璃琼花壁及宫墙,紫禁城宫墙周长1036米,高6.22米。紫禁城内外共设御碑楼4座,左右对称,楼顶木结构无存。四碑楼内还附立明皇室历代祭祀碑20余通。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陵 明代皇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7′50″~112??8′09″,北纬31??2′20″~31??3′。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朱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生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年)薨逝。明武宗朱厚照赐谥为"献",在松林山择地,按亲王规制营建茔园,翌年四月初三安葬。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无嗣崩殂,据太祖朱元璋"兄终弟及"的遗训,袭封为兴王不久的朱厚被迎往北京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即帝位后,自立统嗣体系,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嘉靖二年(1523年)"命兴献帝家庙享祀乐用八佾";嘉靖三年(1524年)又加尊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追尊庙号为"睿宗"。显陵平面呈金瓶形状,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以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罗城内陵墓建筑平面布局按中轴线排列,依次为新红门、大红门、碑亭、华表、神道、石象生、棂星门、神龙道、内明塘、恩门、恩殿、二柱门、十五供、方城、宝城,九曲河蜿蜒其间,河上以五道御桥相连。宝城共两座,平面呈"8"字形。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112米,南北125米。正德十五年(1519年)以藩王规制所建。后宝城呈圆形,直径110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帝规制所建。前后宝城由瑶台相连。瑶台为长方形,面阔11.5米,进深40.5米。后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重要古文化遗址

  湖北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住居,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有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的学堂梁子遗址,有距今10万年的长阳人遗址,有距今5万年反映人类在平原活动的鸡公山遗址,有反映湖北发达史前文化的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有反映发达商文化的盘龙城城址,有反映发达青铜冶炼技术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有反映繁荣楚文化的纪南城楚国都城遗址、龙湾遗址,等等。

  学堂梁子遗址 旧石器时代遗址。属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0万年。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曲远河与汉水中游交汇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5′5″,北纬32??9′5″。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基岩以上堆积物厚18米左右,其中化石堆积物厚3.5米~4米,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8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1991年、1995年、1999年共开展了6次发掘,开探方23个,发掘面积575平方米。出土有:两具基本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头骨颅顶低平,眉脊粗厚,枕骨圆枕明显,颅顶最宽位置较低,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2000余件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蓝田金丝猴、桑氏鬣狗、武陵山大熊猫、小猪、李氏野猪、中国貘、三门马等20余个种属;200多件石制品,主要用砾石打制而成,有石核、石片、石锤、石斧、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其中较典型的厚尖状器与蓝田公王岭同类器物极为相似。该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鸡公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北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1986年修建宜黄公路时发现,1992年发掘。文化层厚0.6米~0.75米,分上、下两层。上文化层,年代距今约2万-1万年。为含锰较多的黄色亚粘土,厚0.1~0.25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大部分是采用石英、燧石及石英岩打制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下层文化层,年代距今约5万-4万年。为含锰较多的棕红色亚粘土,厚约0.5米,是该遗址的主体部分,发现5处由砾石围成的圆圈及脚窝遗迹。石圈外径约4米,圈内面积5平方米~8平方米,放置有少量尖状器和砍砸器。据推测,应为当时人类居住的圆形窝棚遗迹。其南部有两处石器加工区,出土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和石锤、石砧等石器加工工具,以及大量石核、石片等。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首次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多层叠压关系,首次发现了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因此遗址的发掘而命名。1975年兴建灌溉渠道时发现。1975年、1978年、1980年发掘。发现有房基、灰坑、瓮棺葬等。已发掘的10座房址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内有坡顶、竹骨泥墙、隔墙等遗迹。小型房基面积约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积约52平方米,其中F22、F23经C14测定年代距今约5500年。出土石器中,磨制石器品种多,制作精细,大多数为斧、锛类工具。陶器以夹炭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有少量蛋壳彩陶;纹饰有戳印纹、弦纹及镂孔等二十多种;器形有大溪文化的敛口罐、筒形瓶、盆、盘,屈家岭文化的曲腹杯、壶形器、双腹豆等,石家河文化的高柄杯、大圈足豆、罐、缸、瓮等。关庙山遗址的发掘,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种原始文化的叠压关系,展现了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对研究大溪文化分期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龙碑遗址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南250米,南临沙河,西靠小黄河。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2米。是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遗址。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0年-1992年发掘。发现有房基、窖穴、土坑墓、瓮棺葬等遗迹。房基有20余座,分为单间半地穴式,双间、圆形单间和长方形三至四间地面建筑等类。其中F15、F19为大型多间式房屋的地面建筑,保存有高约数十厘米的红烧土墙体,大门遗迹处有双道沟槽,是迄今所见最古老的推拉门的实物资料。窖穴保存有70余个,多集中房址附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大小、深浅不一。土坑墓有70余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式,人骨保存较好,大多头向西北,少量有木棺。遗址出土石器有锛、斧、凿、铲、纺轮等。骨器有锥、镞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和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弦纹、刻划纹、绳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形有鼎、罐、盆、钵、豆、盘、杯、碗、瓮及器盖、器座等。遗址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分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既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又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板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星光村门板湾,大洪山东延余脉向江汉平原北部过渡的连接地带。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2米。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9年、2000年发掘。遗址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城址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垣底宽约40米,顶宽约14米,残高约1米~5米。垣外有城壕遗迹,长约260米,最宽处约60米,深约3.5米。城垣外坡陡峻,内坡稍缓。城垣内含有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彩陶杯、曲腹杯、鼎等残片。尤其是西城垣内坡发现一处石家河文化的灰坑,为判明城址的相对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城内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叠压在城址西垣之下。由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及三面围墙所组成,面阔四间16.2米,进深一间5.5米。墙体厚约0.38厘米~0.55厘米,残高2.1米。遗址出土石器有斧、锛、铲等;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彩陶,器形有鼎、簋、豆、杯及纺轮等;石家河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篮纹、弦纹,器形有鼎、罐、杯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焦山河乡走马岭村东100米。面积约17万平方米。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重要城址。1990年砖瓦厂取土时发现,随后进行了发掘。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的古城址。东西最长为370米,南北最宽为350米。城垣依低山丘陵自然地形而蜿蜒,自上而下以黄、褐、灰白粘土夯筑。周长1200米,高5米~8米,基宽25米~37米,顶宽10米~20米,夯层厚10厘米~20厘米。与城垣主体一次筑成的内坡宽13米左右。在东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两端分别筑有城门。其中西垣南门与上津湖相通,似为水门。城垣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内发现有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面积约30平方米~50平方米的中型房址和面积约8平方米的小型房址。城垣包含物多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器残片,并被屈家岭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叠压,该城可能筑于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出土石器有钺、斧、锛、镞、刀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有少量泥质黑陶,纹饰有弦纹、篮纹、绳纹、方格纹及镂孔,器形有鼎、豆、壶、罐、瓮及纺轮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阴湘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北2公里,东南距荆州城34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重要城址。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1年-1997年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现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东南及东北部较高,中部一条河沟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80米,南北残宽约350米。北垣因常年受湖水冲刷,已不复存在。东、南、西三面城垣保存较好。为灰黄色土堆积,未经夯打,基宽约40米,顶宽约8米,高出地面约1米~1.5米。城外东、南有护城河遗迹,宽约45米,深1米~2米。城内文化层,一般厚约2.5米,局部深达3.5米以上。已发现房屋基址13座、陶窑4座、瓮棺8座、灰坑及稻田遗迹。出土了大量的动植物遗骸和文化遗物,其中漆木钺柄,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惟一保存完好、色泽艳丽的一件漆木器。遗址屈家岭文化房基的发现,为研究当时居住形式、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大量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稻谷的出土,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及当时稻谷产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0′,北纬30??0′。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55年、1956年、1989年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房基呈长方形,地面多用红烧土块铺筑,红烧土内发现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粳稻稻谷壳。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上有成排对称分布的柱洞,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为单人土坑葬,儿童采用瓮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凿、铲、锛、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形有鼎、罐、壶形器、碗、三足碟等。出土器物以彩陶纺轮、双弧形折壁陶器、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以及豫西南邻鄂地带,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部,大洪山南坡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3??3′35″,北纬30??6′12″。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石家河文化"命名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编年标尺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代表。195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由分布在三房湾、谭家岭、邓家湾等数十处的古文化遗址构成一个原始社会大型聚落群体。文化遗存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个基本连续发展的过程。经多年发掘发现,遗址群中部为石家河城址,兴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由城垣、城壕和外围台岗组成。平面呈四边形,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1100米。城垣堆筑,基宽约50米,顶宽4米~5米,残高约6米,西、南垣保存较为完整,南垣东部有一宽约400米的缺口。护城河尚存,周长约4800米,宽约80米~100米。城内分布有三房湾、谭家岭、邓家湾、蓄树岭、黄金岭、杨家湾等遗址。其中三房湾遗址,位于城内西南部,为一不规则台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米~2米,台面散布有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片,可能为一处作坊遗址;邓家湾遗址位于城内西北角,为一不规则的椭圆形台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2.5米,发现土坑墓104座、瓮棺葬37座、灰坑118个以及大量的红陶缸互相套接的遗迹现象,可能为当时的祭祀场所;谭家岭遗址位于城内中部,为一条形台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发现房基、灰坑和红烧土等,可能为当时城内活动的中心区域和大型公用建筑所在。石家河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池。出土文物有大量陶质生活用具、数十种陶缸刻符,百余件玉人、玉龙、玉鹰、玉蝉等精品,万余件陶塑人物与动物艺术品等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发展的最高水平,成为研究中国城市起源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 商代城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叶店村盘龙湖南。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4??8',北纬30??8'。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由盘龙城城址、李家咀遗址、杨家湾遗址、楼子湾遗址、王家咀遗址、杨家咀遗址组成。为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国城址。1954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63年试掘,1974年、1976年发掘。盘龙城城址在遗址群的东南部,为商代文化中心区。坐落在府河北岸的台地上,其东面和东北面为盘龙湖,西面和西北面为丘陵岗地,南面为府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垣夯筑,外坡陡峻,内坡较缓,宽21米~22米,残高2.5米~3.3米,夯层厚8厘米~10厘米。四垣中部各设有一门。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护城河遗迹,在南部护城河中有桥桩柱穴。城内东北部发现三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已发掘两座,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洞和阶前散水,平面布局与文献记载的"前朝后寝"相符。其中1号宫殿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3米,是一座外设回廊、内分四室、木骨泥墙的"茅茨土阶"式高台寝殿建筑;距1号宫殿基址以南13米的2号宫殿基址面阔27.5米,进深10.5米,是一座两侧开门的厅堂式建筑。城外有平民居址、手工作坊遗址及墓地等。主要分布在:城外西面的楼子湾,北面的杨家湾、杨家咀,东面的李家咀,南面的王家咀。其中李家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灰坑、墓葬等,是贵族墓的主要集中地。以李家咀2号墓最为重要,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设有腰坑,墓底南北长3.77米,东西宽3.4米,残深1.41米。墓内殉葬3人,随葬器物达77件。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有鼎、盂、鬲、簋、爵、觚和钺、镞、戈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皮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缸、大口尊、豆、瓮、勺、长颈壶等。其中高85厘米的铜大圆鼎、长41厘米的铜夔龙纹钺、长94厘米的玉戈等,都是中国文物中极为罕见的珍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南城遗址

  楚纪南故城 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遗址。也称"郢"都。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南。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方的第一大都会。20世纪50年代开始调查,1965年及以后多次勘察,1975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城垣夯筑,底宽30米~40米,顶宽10米~20米,残高约6米。城垣上有7处城门遗址。城垣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内保存有大量灰坑、冶铸遗迹、建筑遗迹、400余口水井、成排的窑址。最重要的有84座夯土台基,最大的长约130米,宽约100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四个区域。东南部有61座台基,有的相距仅5米,且按一定规律排列,周围有很厚的瓦砾层,为纪南城的宫殿区。其北、东部已探出宫城墙基,宽约10米,长分别约750米、690米。已发掘的30号宫殿基址上,保存有长63米、宽14米的房基及磉墩、柱洞、散水、排水管道、水沟、水井等遗迹。1972年-1973年发掘南垣水门,清理出一座木构建筑遗迹,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1.5米。共发现柱洞49个,分六排,其中37个柱洞内仍保留有木柱。1975年发掘西垣北门,清理出西垣墙体、内外护坡、三个门道和两座门房基址等遗迹。墙体夯筑,纵剖面呈梯形有明显的收分,基宽10.1米,残高0.5米~2.35米。内护坡基宽15米,残高约2米;外护坡基宽3米。三个门道以隔墙分开,中间门道基宽7.8米,南门道基宽3.8米~3.9米,北门道基宽3.84米~4米,隔墙长10.1米,宽3.6米。城址内出土有陶、铜、铁质等各类遗物数以万计,其中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居多,还有"郢"金版、蚁鼻钱等楚国货币、1套25件彩绘石编磬、"黄武元年"木臂铜弩机等重要文物。城内的凤凰山,在楚徙陈(今河南淮阳)后,成为秦汉的墓地,著名的西汉古尸、大量的汉简及精美彩绘漆器,均出于此。城址外北郊、西郊为大中型墓区,东郊为小型墓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湾遗址 东周时期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角,跨龙湾、张金两镇,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55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2′,北纬30??4′。遗址分布于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9公里范围内,文化层厚约2米~3米。是一处以东周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群。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共有遗址和墓群3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处,西周遗址1处,东周遗址22处(其中2处叠压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上)、墓群3处,西汉至宋代遗址8处。以冯家湖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章华台遗址。以龙湾放鹰台夯土台基为中心,由放鹰台、郑家湖、水章台、荷花台、黄家台、刘家台、章家台、郑家台等遗址形成一个遗址群,总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其中放鹰台遗址高于周围地面2米~4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4米。1987年,在全面调查勘探后,对放鹰台1号台基进行发掘,揭露出一座大型楚国宫殿基址,基址有双层台基,第一层为黄土夯筑而成,第二层为砖坯台基,两层台基之间有红烧土墙,墙体内有大型柱洞,东部有门、贝壳铺筑的道路等遗迹。出土铜器有门环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器型有豆、盂、罐及筒瓦、板瓦等。有学者认为该处为楚灵王所筑章华台故址。西区由黄罗岗遗址和东周墓群组成。黄罗岗遗址以黄罗岗城址为中心。城垣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垣长约1250米,西垣长约1335米,南垣长约1300米,北垣长约1265米,夯筑城垣厚70米~80米。南城垣上叠压有战国时期的文化层、灰坑和房基,西城垣被春秋灰坑打破。城址内出土大量东周时期的鬲、盂、豆、罐等器物残片。城垣外西南部发现了3处楚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皇城城址 东周时期楚国故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东100米。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8'47″,北纬31??9'28″。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是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遗址。1976年、2001年进行了勘察、发掘。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筑于战国中期,西汉和东汉沿用并有增修。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840米~2000米,南北宽约1080米~1500米。外城垣由夯筑的墙体、墙基和护坡组成,基宽约24米~30米,高约2米~4米,底部叠压有春秋中晚期的文化层和灰坑。外城垣上共有6座城门,其中1座水门。在外城中还保存有烽火台、散金坡、跑马堤、金银冢等遗迹。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隅,为一高出周围约2米~4米的台地,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38万平方米。遗址出土有青铜礼器、蚁鼻钱、金币"郢爰"、东周及汉代的陶片等。其中东周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黄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斜方格纹,器物有纺轮、鬲、豆、罐、板瓦、筒瓦。汉代陶片有灰陶瓮、盆、壶等残片。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盘山遗址 东周遗址。位于湖北省当阳市河溶镇前进村东200米。属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段。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山岗和台地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1.5米。是一处楚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重要遗址。1979年冬,为配合赵家湖水渠的修建,在沮漳河东岸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82年试掘。出土陶器以红陶为主,尤以下层红陶最多。红褐陶、灰褐陶、黑灰陶、橙黄陶四种陶系由早到晚逐渐增多。红陶和橙红陶多为鬲,红褐陶多为,灰褐陶多为和罐,灰白陶多为盂,黑皮陶多为盆和豆以及直领鼓腹罐。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次为弦纹、圆窝纹、棱形暗划纹、三角镂孔。器形有鬲、、豆、盂、罐等。炊器以鬲、为代表,鬲有大口、小口之别,均为尖沿、尖唇,足内空圆锥状,裆部较平,是"楚式鬲"的初形;盂、盆为宽沿深腹;豆作折盘或浅盘,粗、细把共存。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大件粗绳纹筒瓦、板瓦,均由泥条盘筑,两侧有竹片切割的痕迹,应为较大型建筑物的残存构件。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王城城址 东周时期古城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高河乡胡彦贵村南5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为鄂东南极为重要的一处历史文化古城址。是东周时重要的楚城遗址。

  据《湖北通志·古迹·武昌县》载,马迹乡有鄂王城。今鄂王城原隶属武昌县马迹乡,当为文献所记鄂王城。1982年,黄石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该城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城址依岗地而建,西南部较高,东北部较低,高出附近地面约5米~10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周长1533米。城垣系红褐土夹黄斑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1米。南、北垣部分被毁,东、西垣保存较好,底宽约20米,残高约4.5米。现有缺口7处,其中东垣偏北缺口宽约15米,北垣中部缺口宽约12米,可能为东城门和北城门。垣外有护城河遗迹,残宽约10米~20米。城内发现夯土基址1处,面积约2000平方米;窑址2处,平面呈椭圆形,宽约1.2米~1.4米,高约1.4米~1.5米。城外西部及西南、西北岗地分布有成群的封土墓,封土高约1米~3.5米,直径约14米~20米,墓内填有白膏泥、木炭、卵石。城内及周围曾采集有石斧,铜戈、镞、戟,铁斧、刀,陶鼎、鬲、豆、罐、盂、瓮残片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季家湖城址 东周古城址。位于湖北省沮漳河流域西侧,宜昌、当阳、枝江、荆州交界处的冲击平原地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6′,北纬30??1′。面积约2200平方米。是东周时期楚文化及鄂西地区原始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址。1973年以后,季家湖西岸相继出土一批重要铜器,1979年,北京大学等单位在此试掘。季家湖城址以季家湖古城垣和杨家山子遗址、鲁家坟墓群为中心,周围分布众多的台基和古墓葬。城址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上。现存夯土南城垣长约86米,底宽约13.4米,残高约1.4米。南城垣外有护城河遗迹,宽约9.8米,深约1米,底部较平缓,有四层较明显的淤土堆积。城内北部1号台基,曾出土"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铜钟和大型青铜构件及绳纹筒瓦、板瓦。杨家山子遗址位于城址东北,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和东周地层的叠压关系,发现有东周时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鲁家坟墓群位于城址北部,面积约20000平方米,探明墓葬80余座,分布密集,已发掘其中9座小型墓。葬具均为一棺一椁,出土有陶鼎、敦、壶、豆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4??6′,北纬30??5′。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地表覆盖有厚数米、重约40万吨的古代铜炼渣,是中国古代铜矿的重要开采地。铜绿山,根据清修《大冶县志》载:"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遗址于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进行露天开采时发现,古矿井大多处在花岗闪长斑岩和大理岩的围岩蚀变带和破碎带内。1973年-1979年多次发掘,清理出西周至汉代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技术的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和百余条大小平巷等采矿遗迹。其中西周至春秋的矿井开采深度距地面约20米~30米,井巷断面一般0.6米见方,采用间隔式榫接方框支架,井壁和巷帮多用木板作背板,平巷用木板铺设顶棚;战国至汉代的矿井开采深度约40米~50米,井巷断面一般0.8米见方,竖井采用搭接式方框支架,井巷采用木棍和竹席封闭井巷和巷帮。同时清理出8座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炉体用红色粘土、石英砂、铁矿粉、高岭土等夯筑而成,高约1.5米,由炉基、炉缸、炉身组成。炉基位于当时地面之下,中间设有"一"字形或"丁"字形风沟。炉缸在炉基之上,呈椭圆形,面积约0.2平方米,一侧设有金门。炉身设鼓风口,炉壁厚0.4米。炼炉周围发现有工棚遗迹和石砧、石球等碎矿工具及加工过的矿石、铜块等。遗址出土有铜斧、铜锛、铁斧、铁锤、铁锄、木铲、木槌、木辘轳、船形木斗等生产工具及陶、木质生活用具,共计1000余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年代久远,延续时间长,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内涵极为丰富。其先进的开采方法、合理的炉体结构、炉渣含铜量低均体现了当时矿业技术的成就。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泗瓷窑址群 唐至明代窑址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南部的梁子湖与斧头湖之间。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4??0′~114??0′,北纬30??′~30??2′。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是我国南方生产影青瓷、青瓷的重要窑址群。1974年文物调查发现湖夏村窑址群;1982年在梁子湖沿岸的湖泗、舒安、保福、土地堂、龙泉、贺站又发现古瓷窑堆积63处;1985年在鲁湖、斧头湖沿岸的法泗、安山发现青瓷窑址多处。现已发现窑堆145处、龙窑171条。其产品包括"影青瓷"、"青瓷"两大系列。影青瓷窑址,时代为北宋中晚期,主要分布在江夏区东部的梁子湖沿岸,现存窑堆85处,龙窑105条。龙窑依山而建,一般长约20米~60米,用青砖砌筑火膛、窑膛和烟室。窑具常见泥丁、垫圈、支座、火照和匣钵。产品有瓜棱壶、葵口碗、五管香薰、透雕枕、粉盒、盘、盏、罐、小动物等。胎质灰白,施青白釉。窑前有简易作坊。青瓷窑址,时代为唐至明代。主要分布在江夏区西部斧头湖和鲁湖沿岸,现存窑堆60处,龙窑66条。龙窑一般长约40米~50米,用砖坯和青砖砌筑。窑具常见泥丁、垫圈、支座和匣钵。产品多为带流罐、碗、壶、擂钵、橄榄罐、烛台、香薰、缸、瓮等。青灰胎或褐胎,施青釉,较为粗糙。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