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川
(1)高山流水

武当山
武当山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水库,背依苍茫千里的神农架。相传为上古玄武(真武)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山因此得名。武当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胜景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美的特色。武当山有72峰、36岩、24涧、11潭、10池、12洞、11泉、10石、10台、3瀑。主峰天柱峰海拔为1613米,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刹苍天,素称"一柱擎天"。天柱峰周围峰岭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峰峰俯身顿首朝向主峰,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壮观景象。登高远眺,群峰如林,层峦叠嶂。唐代吕洞宾在《题太和山》诗中描述其山之美:"石缕状成飞风势,龛纹绾就碧螺鬟。"宋代李方叔将武当山与五岳比较,认为武当山"拟秀厚于恒嵩,埒清雄于衡华"。武当山的古建筑群集中国建筑文化之大成,文化价值高,建筑技艺独特,堪称一绝。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星罗棋布,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游览点有:玄岳门、元和宫、遇真宫、玉虚宫、磨针井、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太和宫、金殿等。其中,玄岳门牌坊、紫霄宫、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神农架金丝猴
神农架 我国东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陕西、四川三省的边界。南濒长江,北望武当山,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交结的地方,亦是我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过渡的地带。全区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主峰大神农架高达3105.4米。神农架现存有1000余种树种,570种野生动物中还有少见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誉为"华中林海"和"天然动植物园"。相传这里曾是远古时代神农氏(炎帝)定居耕田,遍尝百草,采药治病的地方。因山高壁陡,神通广大的神农氏也只好搭架而上,因此得名"神农架"。这里旅游资源丰富:雄峰幽谷,色彩神秘,引人探胜;珍稀动物,花海药园,无与伦比;奇洞怪石,飞瀑流云,美不胜收。

九宫山俯景
九宫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东南部通山县境内,横亘鄂赣边陲的幕阜山脉中段,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有"清凉山"之誉。是历史上五大道教名山之一。九宫山西连衡岳,东接匡庐,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由九宫山镇、森林公园(即自然保护区)、铜鼓包、石龙沟、闯王陵等四部分组成。九宫山奇峰耸立,幽谷纵横,泉瀑奔涌,飞云荡雾,古木参天,竹林似海,百川挂岩,千峰竞秀,万木争艳。既有江南山峰的奇秀,又有塞北岭岳的雄伟,集雄、奇、秀、险于一身,被誉为九天仙山。主要胜景有八处:青松迎宾、云湖夕照、泉崖喷雪、云海波涛、真君石殿、伏虎天门、云关石刻、陶姚泉洞,奇观异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武落钟离山
武落钟离山 位于湖北长阳县城龙舟坪西南30公里处。据史载为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据《后汉书》、《晋书》记载,武落钟离山是武落山、钟离山合称。武落山因有五个小山峰而得名。武落山隔江靠东的对面有座山叫撞钟垴。相传山中悬有一钟(实际是块巨大的钟乳石),撞击它可发出高亢悦耳的声音,并传递到武落山,故人们把撞钟垴又称"钟离山",两山合称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海拔380米,四面环水,山峰兀突,形胜险奇,风光无限。景区主要景点有碑廊、白虎亭、德济亭、向王庙、石神台、黑穴、赤穴等,是巴人后裔寻根问祖、人们了解巴人历史变迁的必经之地。
大洪山 位于湖北省北部山地,距随州市65公里。面积约3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盛誉,为名山之属。山势由西向东,绵亘随州、宜城、枣阳、钟祥、京山五市县。为中原之枢,江汉之塞。史籍记载,大洪山名泉七十二,原来最著名的就有十八处,例如黄龙池、白龙池、琵琶湖、新阳温泉、珍珠泉、智慧泉和万寿泉等。主峰顶峰的黄龙池,水质清澈醇酣,可供千人饮用而不涸。海拔850米的白龙池,澄泓2公顷,享有"鄂中瑶池"盛誉,为华中地区罕见。景区内始建于唐代的洪山寺,曾是湖北的佛教胜地之一。区内还保存有"屈家岭"、"冷坡垭"等新古器文化遗址、绿林军起义的古战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明嘉靖皇帝之父陵墓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旧址等大量文物古迹。
西塞山 西塞山位于黄石市东郊。横浮于长江中游水面上。为古樊楚三名山之一。海拔530米,形似巨鲸,突兀横江,气势雄奇。长江自西向东从此滚滚流过,激起汹涌旋涡,发出咆哮巨声。人们形容这里的险峻为:"盘涡直似瞿塘峡,峭壁浑如滟堆。"此山历来是镇守长江的重要关塞。三国末期,吴王孙皓曾用铁索沉江,企图阻拦晋兵。西塞山有山脚下石矶上留存的茶杯口粗、二三寸长的铁柱,相传是吴王铁索横江时的遗迹。山崖下树丛中,一块两丈长的石墩,人称"飞来船"。一块呈扇状的平滑巨石,人称"仙人掌"。建于唐代的龙窟寺,现已修葺一新,还有宋代重臣吕文德之子修建的报恩观遗址。坐落于西塞山临江西北侧峭壁之上的桃花古洞,相传为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垂钓的地方。因张志和久住桃花洞,经常在江中垂钓,于是写下了《渔父》词五首。其中一首是《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出西塞山的秀美风光。

木兰山
木兰山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城北30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高海拔582.1米。木兰山原名建明山、青狮岭。传说巾帼英雄花木兰曾在山下居住,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山上建寺纪念,山亦更名木兰山。木兰山风景优美,自古就有"木兰耸翠"之美誉。明代诗人屠达赞誉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木兰山的人文景观很有特色。这里是历代佛教和道教的朝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佛、道两教共处一山,其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供奉神像1000余尊。建筑多用"木兰干砌法"建造,石板大小间压,层层相叠,不用泥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貌。山上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夏季气温较"火炉"武汉低摄氏3℃~4℃。

大别山
大别山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境地区。因山南、山北地理景观差别很大而得名。山体西北接桐柏山,东南延为霍山,绵延300多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秦岭山脉向东延伸部分。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长江、淮河水系分水岭。一般海拔在10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为鄂东最高峰。山间多要口、关隘,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设有武胜关、隘门关等关隘,为南北交通要道。山中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茂密,盛产油桐、板栗、油茶、桑、茶叶,有茯苓、苍术、丹参等珍贵药材,是湖北省中药材重要产地。野生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也极为丰富。大别山不仅素以雄、奇、险、幽闻名于世,而且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有辉煌的一页。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罗田县北部高山区。公园分设天堂寨大别雄风自然风光游览区、青台关古关名刹游览区、薄刀峰避暑休闲游览区、九资河大别山田园风光游览区、天堂湖水上乐团等5个景区。公园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公园常年降雨量1350毫米,平均气温16.4℃。现有野生植物1487种,动物634种。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古有鸠鹚之役、李成之乱、陆逊追曹、傅高立寨抗元、徐寿辉起义称帝、王鼎率蕲黄四十八寨抗清、马朝柱天堂聚义、太平军浴血奋战松子关,以及刘伯承、李先念、邓小平、徐向前、陈少敏、张体学等前辈转战大别山留下的遗迹遗址,参观游览价值极大。
三角山旅游风景区 位于著名的大别山脉南麓,湖北省浠水县东部。是省级森林公园和黄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角山是鄂东名山之一,素有黄州府"笔架山"之称,以雄、奇、秀著称,方圆60平方公里,有小大山峰28座,主峰海拔1055米,是浠水的最高山峰。三角山旅游风景区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奇特,历代名人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陆羽、李时珍、吴承恩、郑板桥等到过此山,现有名胜古迹、革命纪念遗址等旅游景观景点156处,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休闲疗养之所。主要景点有:三角山摩崖石刻、三角云开、西陵崖、采药石、疗虎沟、六一登高、老龙洞、乌龟洞、碧仙洞、月亮洞、菩萨洞、桃花仙洞、紫云禅寺、金轮寺、龙洞寺等。
白兆山 又名碧山。位于安陆市西北部15公里。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地。风景区内游览景点甚众,主要有:桃花岩或曰桃花洞,上有千年银杏,下有绀珠美泉,左有读书台,右有笔架山,桃花岩位居其中。众星拱月,相映成趣。还有与李白有关的白兆寺、太白堂、洗脚池、长庚书院等遗址遗迹。1992年,白兆山被国家批准为森林公园。
双峰山 位于孝感市东北部,距市区40公里。1992年设立"双峰山风景区管理处",同年底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双峰山是鄂东北森林公园中景点最多、范围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88.2%,海拔873.7米。双峰山景点有54处之多,尤其是这里有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屯兵打过仗可称湖北第一寨的白云古寨,有清代乾隆帝南巡路过亲笔赐的"天下第一泉",还有距武汉市最近的天然溶洞--青龙洞等。
东方山 位于黄石市下陆、铁山两个城区之间。方圆18平方公里,海拔470余米。因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曾在此结庐读书、修道炼丹而得名。素有"三楚第一山"美誉。东方山峰峦叠嶂,山壑纵横,古木参天,百花争艳。自然景色,秀丽宜人。东方山佛教文化渊源流长,以弘化禅寺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庙,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间。弘化禅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05年),历经千载,香火旺盛不辍,高僧辈出不断。东方山历史悠久,人文胜景纷呈,保存有"青松倒插、白莲频开、铁牛懒卧、石船高撑、月涌禅关、仙履负暄、灵泉卓锡、道洞支停"等古八景。199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
天柱山 俗称中武当。距长阳县城24公里。属湖北武当山道教的支脉,奉北极真武大帝为主神。修建于清光绪年间。时县人刘名和宜昌人黄太来,信奉真武,广施家财,并汇集无数百姓捐资,仿照武当山的宫观格局,组织三百多个工匠,耗时三年,相继建成地母宫、三帝宫、祖师殿、南岩宫、玉皇宫等宏大建筑群,总面积达3100平方米。整个建筑庄重雅致、金碧辉煌,自此成为湘鄂渝黔道教活动中心,一年四季,香客不断。时人于山门额铭曰"中武当"。诗人罗春台当年有诗咏道:"天柱奇峰近九重,几回吾梦接仙踪;听暮鼓,警晨钟,人生何处再相逢!"

清江一瞥
清江 古名夷水,又名盐水。土家的母亲河。"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她发源于鄂西利川市龙洞沟,流经恩施、长阳、巴东,在枝城注入长江,全长423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的盛誉。随着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在清江流域内形成386万亩的亦江亦湖的奇妙自然景观,两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直刺苍穹,湖内数百翡翠般的岛屿星罗棋布、灿若绿珠。如黛江水烟波浩淼,高峡绿林曲径通幽,清江集雄、清、秀于一身,风光之神奇清秀,无与伦比。沿途名胜古迹有恩施连珠塔、大龙潭、利川太平塘摩崖石刻、腾龙洞、叶挺囚居旧址、中共鄂西特委旧址等可供观赏。

东湖一角
东湖 位于武汉市武昌东郊。取其方位命名为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由郭郑湖、水果湖、喻家湖、汤湖、牛巢湖五个湖泊组成。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东湖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翻飞,游船如织,湖岸曲折,港叉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称。游览区域分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点缀其间的景观有泽畔行吟、碧潭观鱼、水天一色、曲堤凌波、湖光浮阁、朱碑耸翠、雪海香涛、翠帷蕴谊、常春花苑等。
洪湖 位于洪湖市境内西南部。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面积438平方公里。水面宽阔,碧波万顷。洪湖是湖北所有湖泊中有机物含量最为丰富的湖泊,素来是我国淡水鱼类的重要产地。鱼种类丰富多样,共有74种,分属18科。洪湖具有平坦的湖盆,肥沃的淤泥,气候温暖,水温适度,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遍布全湖,计有92种。洪湖水面辽阔,水草茂盛,鱼虾丰富,是野鸭飞雁等候鸟栖息觅食过冬的理想场所,越冬水禽共有39种,野鸭共有18种。洪湖不但水产丰富,而且景色绚丽。春天,渔帆点点,生机无限;夏时,荷红叶绿,相映成趣;秋日,莲甜菱香,渔歌唱晚;冬至,风起芦舞,百鸟飞翔。洪湖一年四季皆有色,渔家风情别样浓,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

丹江口水库泄洪
丹江口水库 地处汉江、丹江汇合处。东起丹江口市区,西至郧县西岭下,南起丹江口市浪河镇、武当山镇,北到河南淅川县。面积740平方公里,蓄水190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二大水库。水库常年水位保持在145.3米,航道220公里,贯通陕、豫、鄂三省,千吨货轮可昼夜航行,电动泵站星罗棋布,灌溉面积360万亩。进入库区深处,无边无际,水天一色,犹如人工海洋,故有"小太平洋"之称。烟波浩淼的人造海洋与神奇俊秀的武当山相映生辉,形成了风景特异的旅游胜地。历史名胜有,均洲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库水下落时露出的"孺子歌处"、"沧浪适情"等摩岩石刻,还有岩洞佛像等古迹。

陆水湖一角
陆水湖 位于赤壁市境内,距市区2公里。因三国东吴大将陆逊在此驻兵屯田而得名。陆水湖景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7平方公里,蓄水量7.2亿立方米。陆水湖主坝是三峡的试验坝,8号副坝全长1548米,高28米,号称亚洲第一粘土坝。陆水湖岸线曲折,水质清澈碧绿,水中岛丛出没,400多个翡翠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陆水湖风景区中陆水营寨位于黄龙古镇虎山林区,由虎山、画山的50多个大小山头、冲垅及岗地构成。其主要景点有:吴城、寨门、陆逊雕像、拜将台、观军亭、烽火台、夷陵长廊、护寨水寨、陆逊行辕等,特别是花园坡遗存着孙郎州、吴王殿、丁奉寨、抛金石等24处三国遗址。如今陆水湖中三国城景区主要景观有三国城楼、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国鼎立、草船借箭等,引人入胜。陆水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华水浒城",占地4200平方米,是中央电视台《水浒》拍摄三个基地之一,由仿宋民俗的郊野一条街、雄伟壮观的聚义厅、古朴粗犷的梁山后寨等三大景区组成,乃天然"水泊梁山"。引人入胜的仿古街,坐落在雪峰山北麓陆水湖南岸,是仿古建筑"江州城"的一部分,由大小不同,造型别致的25栋房屋组成。它以有限的空间浓缩和再现了北宋时期的街屋店铺风貌。王婆茶馆、狮子楼、潘金莲宅、武大郎炊饼店、西门庆生药铺、镇关西肉铺等景观生动逼真。
(2)长江三峡

三峡大坝俯瞰
三峡大坝 位于长江西陵峡中上段三斗坪处。按总体设计,大坝于1994年12月14日动工,1997年11月中旬截流,工程将于2012年全部完成,总工程期18年。工程投资900.9亿元人民币。大坝顶高为海拔185米,坝长2300多米,初期运行水位165米(2006年),最终运行水位175米(2009年)。2003年水位抬升至海拔135米时,使用双向五级船闸。水库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量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量221.5亿立方米。水电装机总容量1768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2006年,第一批机组将发电。西陵长江大桥位于三峡坝区专为三峡工程而修建的西陵长江公路大桥,全长1118.66米,宽18米,净空离30多米,塔高187.5米,载重钢缆4770吨,单跨900米,被誉为"神州第一跨"。

葛洲坝
葛洲坝 位于湖北宜昌市境内,长江三峡出口处。距西陵峡口南津关2.3公里。葛洲坝工程主要由船闸、发电厂、泄水闸、冲沙闸及挡水大坝组成。大坝北抵江北镇镜山,南接江南狮子包,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大坝全长2606米,坝顶高70米,宽30米。大坝中央有27个泄水闸,每秒可排泄11万立方米特大洪水。葛洲坝的功能之一是防洪。大坝库容量15.8亿立方米,控制坝上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一半以上。葛洲坝另一功能是发电。整个工程有两座发电厂,共装机21台,总容量271.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157亿度,是世界大型水电站之一。葛洲坝有两座单级船闸和两条航道,可通过万吨级的轮船,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船闸之一。

南津关
南津关 位于西陵峡东口。"三峡至此穷",和瞿塘峡的入口夔门一样,是三峡尾端的天然门户,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线。南津关两岸地势险要,陡壁直立,江面狭窄,犹如细颈瓶口,锁住滔滔大江,素有"雄关蜀道,巍巍荆门"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江一出南津关,便急剧南折,两岸山势坦荡,江面骤然变宽,江流由飞旋汹涌而渐趋平缓。关口内外,景色迥异,使人有"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而夷陵"之感。

西陵峡
西陵峡 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称西陵峡。西陵峡是整个三峡中最为神奇壮丽的峡谷。北宋欧阳修赞誉"西陵山水天下佳"。共和国元帅陈毅也称"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西陵峡中有"三滩"、"四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滩多水急,自古以"险"出名,以"奇"著称。两岸有许多著名的溪、泉、石、洞,人文景观异常丰富。随着高峡出平湖,西陵峡中滩多水急的奇观、船夫搏流的壮景已不复再现,但幽、奇、雄壮之趣更为凸现。江中千帆飞驰,两岸橘林遍坡。新三峡,新景观,新气象。
黄陵庙 位于西陵峡中段的黄牛峡南岸。是长江三峡中最大的古建筑。相传为诸葛亮所修。至今庙内尚有署名为诸葛亮的《修建黄陵庙记》。黄陵庙主体建筑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内有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立柱,柱上蟠龙飞舞,栩栩如生。现存的黄陵庙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的仿宋式建筑,因天长日久,已破旧不堪,20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重修。如今的黄陵庙红墙飞檐,十分壮观。千百年来,这座古庙以独有的建筑、优美的传说、名人的吟颂吸引了大量过往三峡的游客。
三游洞 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由此而得名,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同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此谓"后三游"。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篷,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洞奇景异,山水秀丽,被古人喻为"幻境"。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3)三国胜迹
荆州古城 荆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古城墙的城市之一。相传为"刘备借荆州"时关羽所筑。此地自秦汉以来就是北至长安、洛阳,南下两广,西去四川、云贵的陆上通道必经之路。城南又有长江水运之便,素有"自古兵家重荆州"之说。荆州古城有保存完好的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荆州护城河,又称水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护城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驾舟从内河可直达武汉。
鄂州吴王城 又名吴王城。位于武汉以东70公里处的鄂州市区。三国时为吴国都城。城北临长江天堑,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南濒烟波浩淼、白浪滔滔的南湖,东靠天然屏障虎头山,西依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西山。加之左控肥庐,右连襄汉,有利于同魏、蜀相争。于是,孙权打败关羽夺回荆州后,于221年迁都鄂州,到229年又迁都建业,将此作为东吴西都,直到265年孙皓又迁都来此住了一年多时间,鄂州作为东吴古都前后共45年,占东吴立国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在鄂州市南百子畈一带钻探查明,吴王城为一东西长、南北窄、总面积0.6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古城。城内建有武昌宫,太极殿,安乐宫等。在城的周围设有多处军事堡垒:城西的樊口戍,占西山之利,扼长江之险,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千百只战船,就是从樊口戍出发的。城对岸筑有邾城,派重兵驻守,以对付曹军;城东西两面的高山顶上,都建有烽火台,以传军事警报。鄂州城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晋代陶渊明,唐代李白,宋代苏轼、王安石、陆游等著名人物,都在这里活动过,留下了不朽业绩和壮丽诗篇。如今,吴王城仅存一段长约60米、宽10米、高达4米的夯土墙和其形如带的护城河痕迹。考古学家论证,这是我国三国时期留下的惟一比较明确的古代城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赤壁

武赤壁
文赤壁·武赤壁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说,文赤壁位于黄州,是因苏东坡在此吟颂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著名;武赤壁位于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大战的遗址。文赤壁地处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玉屏山、龙王山、聚宝山紧护其东北,长江环绕其西南。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此写了传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而命名为"东坡赤壁"或"文赤壁"。这里的风景名胜令游人赞叹不已,其珍贵之处是那琳琅满目的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书画碑刻。苏东坡的《景苏园帖》碑刻,其字如江河流泻,是苏轼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人称为"国中之宝",书法评论家认为可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稿》相媲美,被世人推崇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嵌于坡仙亭内的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字笔势苍劲,如暴风骤雨,飞动圆转,与其词章的豪放风格,相得益彰。碑阁内还有苏轼手书的《赤壁赋》石刻,历代书法鉴赏家对此评价极高。这里保留有苏轼的画作两幅:一为《月梅》,一为《寿星》,均嵌刻于坡仙亭内。《月梅》画面,由半镰新月和一枝老梅组成,老梅虬枝苍劲,嫩枝秀逸,花蕊初吐,于清凄中露出一缕新机。《寿星》画面,以"德、寿、殿、宝"四字组成,作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据说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一幅人物漫画。黄州赤壁除苏轼书画碑刻之外,明代郭凤仪于嘉靖年间所画的《东坡老梅》,也极为珍贵。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陆水由其东注入长江。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遗址是由三座小山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这三座小山起伏相连苍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楼阁错落地隐现于其间,景色益显秀美。其主要景点有赤壁摩崖、拜风台、凤雏庵和翼江亭等。赤壁山的西南临江处,岩斜亘300余米,怪石嶙峋,汹涌的江水直扑断崖,卷起千堆雪,声如巨雷。文人骚客来此凭吊者,自古不绝,故留下众多书法。赤壁矶头的断崖上刻有"赤壁"两个楷书大字,二字的近旁,还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画像石刻。南屏山顶的拜风台,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遗址。金鸾山腰的凤雏庵,相传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庵早废,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庵内主室所供奉的庞统塑像,庄严刚毅,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庵四面苍苔布绿,曲径藏幽,古树垂荫,百鸟飞鸣,真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赤壁山顶的翼江亭,传为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战时观望曹营的遗址。亭为后人所建。
乌林 又名乌林矶(今属洪湖市)。是一片绵延不绝的丘陵地带,与长江南岸赤壁(今属赤壁市)隔江相对。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相遇于赤壁,曹军小战失利,退屯江北乌林矶,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权部将黄盖诈降,以火攻大败曹军。据说当时曹军战船营寨被一片火海吞噬,弥天烈火映红了两岸青山,赤壁因此得名。在乌林矶周围,现还分布着曹操湾、白骨塌、红血巷、万人坑等遗址。曹操湾位于乌林矶西边,据说是当年曹操驻屯处。曹操著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传就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作于此地的乌巢山。红血巷位于曹操湾以东500米处,赤壁之战时,大火延烧至岸上乌林营寨,曹军大乱,曹操警卫军掩护曹操撤退,死伤大半,染成了一条血巷。至今这里的泥土仍呈褐红色,据说就是当年曹军鲜血染红的。白骨塌距红血巷约300米,传说是掩埋曹兵尸体的地方。至今还有人在此挖出过累累白骨。在白骨塌西北香山脚下有一个小水潭,当地传说也是掩埋曹军尸骨的地方,故名万人坑。
古华容道 约在今监利县汴河乡至毛市镇一带。在古道入口处汴河乡太平桥旁立有一石碑,上刻"华容古道"四字。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兵自乌林退归南郡(郡治在今荆州市荆州区),途经华容(今属监利县)小径,这条路径史称华容古道。监利古属云梦泽,地多泥泞沼泽,曹操使士兵负草填泥,骑兵乃得通过,老弱病残或陷泥泽中,或为孙权、刘备追兵所杀,死者无数。至今沿途尚有子龙岗、葫芦口、救曹田、曹鞭港、鸡冠沟、放曹坡等遗迹。子龙岗,又名杨林山,相传是赵云伏兵痛袭曹军的地方。葫芦口位于白螺矶,地势险要,当年是华容的交通要口,传说张飞率兵在此伏击曹军。救曹田在今汴河乡太平街,相传曹兵靠当地田中萝卜充饥,才得以走出华容道。曹鞭港在距太平街约一里处,此处道路艰难,曹操也只得扔掉马鞭,徒步行走,故名。鸡冠沟在今监利毛家口附近,地处华容古道出沼泽地边缘,旁有一灌木丛生的土坡,即放曹坡。相传诸葛亮令关羽带兵在此捉曹操,又担心关羽念曹操旧恩。关羽乃于沟前割鸡冠发誓,倘若放走曹操,当如此鸡,砍掉冠(关)头,鸡冠沟得名于此。后来,关羽被曹操言辞打动,最终放走曹操,放曹坡由此而得名。

当阳长坂坡赵子龙塑像
长坂坡 位于当阳市西南郊。三国古战场遗址之一。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刘备自新野沿沮水南下江陵,在当阳长坂坡一带为曹军包围。刘备在混战中脱逃,其妻小陷入曹军重围。相传刘备部将赵云(字子龙)单枪匹马,七次杀进重围,救出刘备的甘夫人和幼主。从此,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在坡前立有"长坂雄风"的石碑,供人凭吊。现此地修建有公园。长坂坡周围,还留传有与赵子龙相关的遗迹。在长坂坡东,相传是赵云与曹兵巷战处,现有一条街,名子龙街。在坡西南,有一座山岗,名子龙畈;在坡西田园中,还有太子桥和娘娘井的遗迹。据说当年糜夫人抱着阿斗就是在太子桥下避难,娘娘井则以糜夫人投此井自尽而得名。距长坂坡25公里处,有一座坝陵桥,就是传说张飞"据水断桥"的地方。据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追击刘备,刘备手下大将张飞据桥断后,面对曹军大吼:"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桥应声而断,吓得曹操部将夏侯霸肝胆碎裂,坠马而亡。清朝雍正年间,有张氏后人在此地立"张翼德横矛处"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夷陵古战场 位于今宜昌市亭区。这里地势险要,江流湍急,临近长江西陵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报孙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东征伐吴。第二年前锋进至夷陵,部队沿江分布达数百里,大本营屯驻长江北岸亭。孙吴大将陆逊在盛夏时节用火攻蜀军,"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带残兵狼狈逃至白帝城,不久后病死在那里。从此,夷陵之战作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而载入史册。现在,这里已修复了汉阙门、西塞楼、龙门哨台、酒仙阁等古战场遗址建筑,并仿古修建了刘备大寨、长江栈道垛口、营房寨栏等景区工程。

关陵
当阳关陵 是埋藏关羽身躯的地方。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就是今天的当阳关陵。关陵占地七十余亩,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1467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当代,关陵庙曾多次维修扩建,中轴线上八座主要建筑则进行了落架大修。今日关陵陵区自前至后沿中轴线依次为:神道碑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旨堂、春秋阁等。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关陵在当阳市城区西北3公里的地方,是埋葬关羽身躯的陵墓。关羽陵墓内,现有牌坊、红门、马店、拜殿、正殿、寝殿、启圣宫、春秋阁、柏子祠、钟楼、鼓楼、八角亭等建筑。

水镜庄
水镜庄 位于南漳县城南0.5公里处。北临蛮河,南靠玉溪山。著名的三国名胜。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曾在此隐居,因司马徽又称水镜先生,山庄因此而称水镜庄。庄前立有石碑,上书汉水镜栖隐处,为清乾隆七年(1742年)南漳知县徐彦所书。石碑左侧为荐贤堂,两进平房,中隔小院,每进三间,建筑庄重古朴,占地约300多平方米。刘备马跃檀溪,襄阳脱难后逃至南漳,在水镜庄与司马徽相遇,司马徽荐诸葛亮、庞统辅佐刘备,继而发生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庄后玉溪山,孤峰高耸,山上绿树成荫。山之北麓横陈数块如刀削之石壁,西起永丰渠首,东至螃蟹眼旁,全长1200米,有三里石壁长廊之称。最大石壁高50米,长280米,巍峨壮观,形似赤壁。壁中有巨洞,传说昔有白马出洞,故名白马洞。洞高8米,宽10米,深30米,可容百人。洞中建有水镜祠。左侧有一幽暗小洞,高2米,宽1米,内有深潭,故用砖石堵塞。庄后有两小径通白马洞。一条沿头天门上山,出荐贤堂南行,过石拱小桥,行数步,登14级台阶,进头天门,再攀登43级台阶至二天门。地此仰望,石壁欲倾,悬崖灌木如云。沿石壁向西凿有横道,全长42米。外侧筑有城墙,有城垛25个。沿城而过,如走栈道。出横道下几级石阶,阶迎面即是会仙门。过会仙门上十几步石阶,左折即入白马洞。另一山径在头天门之西,是倚山而上的土路,要经过水镜祠门楼。门楼横额书有"水镜庄"三个大字,两侧壁柱的石刻对联彝水环绕,明镜高悬,门前有300平方米场地。进水镜祠门楼,跨两平方米小院,亦达会仙门。洞中之水镜祠为两层阁楼,飞檐凌空,设司马塑像,供人们瞻仰凭吊。过水镜祠入石洞前厅,幽静、明亮,壁刻洞天福地,字迹苍劲有力。据传水镜先生常在此弹琴、弈棋。

古隆中
襄阳"古隆中" 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隆中山。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又名诸葛亮故居,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居住地。明弘治二年(1498年)襄简王朱见淑看中隆中山的风水,为借"卧龙"之地气,将诸葛亮故宅改建为自己的陵墓。此后,明嘉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又多次重修,形成现在的十二景:武侯祠、三顾堂、草庐碑、野云庵(卧龙深处)、抱膝亭、抱膝石、六角井、小虹桥、躬耕田、梁父岩、半月溪、老龙洞和"古隆中"石牌坊等。"古隆中"牌坊,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坐西朝东,四柱三门仿木结构牌楼式,中门宽2.7米,侧门宽1.94米,中楼高7.5米,次楼高5.56米,柱前后有抱鼓石,中坊正、背面分别阴刻"古隆中"、"三代下一人",柱各阴刻对联一幅,侧门坊正面分别阴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周围浮雕着隆中访贤故事。武侯祠为襄阳"古隆中"的主要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三进院落。有前殿、中殿、正殿,分别面阔三间10.9米、11.5米、12.15米,进深三间7.8米、6.66米、8.23米。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殿与殿之间有廊庑,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二间4.95米,卷棚顶,穿斗式构架,封火山墙。前殿外立面为四柱三间重楼牌坊式造型,额匾书"汉诸葛丞相武侯祠"。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亭台楼阁

黄鹤楼
黄鹤楼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其中,唐代《黄鹤楼》一诗,更是为诗人崔颢和楼赢得不朽盛名。一千七百多年来屡建屡毁,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现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万里长江,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古琴台
古琴台 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之西,月湖之畔。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人建台以为纪念。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殿堂,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琴台"二字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手迹,台壁上镶嵌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浮雕,生动逼真。整个建筑群精巧雅致,保留当年古建筑风貌,三面环水,遥对龟山,景色优美。主要景点有:蜡像馆、印心石屋、"伯牙抚琴"塑像、竹叶书、"琴台"方碑、"琴台知音"雕塑石像、"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

晴川阁
晴川阁 又名晴川楼。立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万里长江仅此一处。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因唐代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而得名。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晴川阁赢得了"楚国晴川第一楼"美誉,与黄鹤楼、岳阳楼、仲宣楼并称为"楚国四大名楼"。历史上的晴川阁同黄鹤楼一样,数次被毁,现存的建筑为1983年重新修建。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上下两层,沿檐回廊。
襄阳古城 位于汉水中游南岸,与樊城隔江相望。楚为北津戍,至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襄阳城约为长方形,南北约长1.6公里,东西长约1.4公里。襄阳城北、东、南由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墙体高约10米,厚1.3米~1.5米,周长7.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池,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丰土司王城 位于咸丰县城西北玄武山东麓。始建于元。占地约58万平方米。城周以石砌墙基上筑土垣,残高1米左右,城内尚存"三街十八巷"、衙署、万兽园等遗迹。城址中部立石牌坊一座,四柱三间,柱为方形素面,中间大额上正书"荆南雄镇",背面镌"楚蜀屏翰",其他梁坊均为神话故事的浮雕。系明天启年间(1621-1627)兵部左侍郎为唐崖宣抚司宣抚使土家族首领覃鼎所建。牌坊前面刻有明万历辛亥岁(1611年)峒主罩杰和夫人田氏题记的石马两匹及牵马石人各一,线条流畅,造型逼真。城西北隅,有明代土司墓,青石叠砌,仿木构建筑,面阔4间,高约2米,斗拱、槁扇、窗棂雕工精细。墓周的古杉数株,传为清康熙时土司长官军宗禹所植,至今树干挺直,枝叶繁茂。

米公祠
米公祠 原名米家庵。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的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始建于元朝,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重建。它是为纪念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画大师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12000多平方米。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100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30多块。
习家池 又名高阳池。位于襄阳城南约5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是襄阳侯习郁于东汉建武年间(25-26)依照范蠡养鱼法而修建的私家园林。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
龙泉书院 位于湖北荆门城区西侧文明湖畔。建于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一座历史悠久、闻名江汉的学府。书院原布局由三堂、两馆、两斋、两轩组成,一百三十年后又添两楼。后我国废除科举制,龙泉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龙泉中学。现为湖北省重点中学、荆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书院内有白鹤亭(原名听泉亭)、洗心亭、育德堂、东山草堂、春华馆、秋实馆、敬业斋、乐群斋、方塘书屋等。从龙泉书院仰望象山腰,有仰止亭、观德亭,龙泉的后坡建有泉神、西山两祠,远望与象山对峙的雨山,有甘雨亭,比雨山更高的白龙山,山上有白龙观、霖苍阁和寒亭,这些合称为龙泉十亭。
荆州城墙 明清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垣周长11.28公里。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府城墙。荆州城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大堤北岸。据江湖之会,镇巴蜀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统一后,置江陵县,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荆州,置荆州刺史。荆州城墙始建于三国蜀将关羽所筑土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南平王高季兴改筑砖城。北宋靖康年间遭战火焚毁,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荆州安抚使赵雄重修,元代中叶被毁,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修,明末又毁,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复建,保存明代风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万城堤溃口,城墙部分被毁,此年补筑加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3.75公里,南北1.2公里。条石垒基、青砖筑城垣,内侧有底宽8.5米~40米的夯土护坡,城垣外围环绕宽10米~120米的护城河,分别俗称砖城、土城、水城。城墙底宽10.5米,顶宽3米~5米,有城垛4567个,炮台25座,藏兵洞6座。设门6座,东垣、北垣各设2门,南垣、西垣各设1门,东名"寅宾门"、东南名"公安门"、南名"南纪门"、西名"安澜门"、北名"拱极门"、东北名"远安门",六城门均设瓮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城墙 明代城墙。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汉水南岸。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城墙。襄阳城为鄂西北著名的军事重镇,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南北要冲。始建于汉。东汉末为荆州牧治所。宋代由土城改为砖城,并筑瓮城。元末城垣大部被毁。明洪武初年,湖广行省平章邓愈依旧址复建,四角设角楼。明正德、嘉靖、隆庆和清顺治各代均重修、扩修。城墙周长7311米,平面近方形,高10.84米,厚11米~14米。原有"阳春"、"文昌"、"西成"、"拱宸"、"震华"、"临汉"六座城门及门楼,现存临汉门城楼、拱宸门瓮城及震华门瓮城。东、西、南三面有宽约180米~250米、深约4米~8米的护城河与北边汉水相接。形成我国南方古城池中最大的护城河。城西北角筑有子城"夫人城",为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的母亲韩夫人率众所筑,明代初年及以后多次扩建。平面呈长方形,稍向外突出,东与襄阳城墙相连。南、西、北墙分别长21.7米、29.2米、19.2米,高约11米,厚约18米,内以土夯筑,外砌大城砖。北墙上嵌石匾,镌"夫人城"三字,下嵌碑数通,刻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字样。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王府绿影壁 明代影壁。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南街绿影壁巷东端。为原明襄阳王府门前之影壁。是我国现存的影壁中最大的石雕龙壁"襄阳王"为明英宗加封其叔父之藩号,历七世八王。王府始建于正统五年(1440年)。崇祯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占襄阳,并在王府称帝,国号"大顺"。后被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部焚毁。今仅存绿影壁,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仿木结构石壁,长26.2米,厚1.6米,高7.6米,须弥座,庑殿瓦顶。绿矾石壁心,汉白玉石镶边。其壁顶、柱枋、框架、须弥座用榫卯相接。影壁明间略高于左右次间,明间壁心高浮雕巨幅"二龙戏珠"图,左右次间壁心各浮雕巨龙腾云图。四周边框精雕姿态各异的小龙99条。两山面壁心分别雕刻山水、卷云图案。柱、枋及瓦当施龙纹浮雕。绿影壁由绿矾石和汉白玉石雕拼砌而成,其纹饰精美,神态动人。雕刻技巧融圆、浮、平雕于一体,粗犷豪放,浑厚古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
大水井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土家族、汉族建筑组群。位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村和高仰村。占地总面积约30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政权、神权、军权为一体的封建土围子。李氏宗祠建筑在一座长方形的城池中,城堡建于明代中叶,城墙长390余米,宽250余米,条石垒砌,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原为土家族黄姓土司的官衙和墓地,后为李氏所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改建为李氏宗祠。祠堂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布局为中轴对称,三路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有前殿、拜殿、祖宗殿。皆单檐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岿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民国十九年(1930年)川军贺国强率千余人攻打李氏宗祠,三月不下。后采用围祠断水策略,迫使李氏妥协。事后李氏采纳贺国强建议,延伸城墙,将原城外水井包入祠堂之内,并在墙上书有"大水井"三字。李氏宗祠是李氏族长行使族权、政权、军权的地方,祠内过去常住乡勇30余人,惟左右二门供人进出,右为"望华门",又名"生门",左为"承恩门",又名"死门",直通刑场龙桥。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望华门放归;判死则从承恩门绑赴龙桥,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李氏庄园位于宗祠北面,距宗祠200米。原为土司黄氏旧宅,李氏占有后,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不断扩建形成一个巨大的庄园。主体建筑三进四厢,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共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中轴线建筑为门楼、前厅、中厅、后殿,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两端建小姐楼、绣花楼,外围建有长工屋和守卫房等,呈向心形布局,错落有致。李盖五住宅,位于庄园东北,距庄园约4公里。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三十七年(1948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布局与李氏庄园主体相仿。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古建筑群 位于秭归县茅坪镇的凤凰山上。清代建筑,是三峡工程秭归县境内文物搬迁保护、集中复建的文物建筑群。包括江渎庙、水府庙、紫光阁等5处寺庙,郑韶年老屋、郑书祥老屋等10处民居,惠济桥等4处桥梁,圣门、迎和门以及屈原故里牌坊、新滩古井,共23处建筑。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怡亭铭摩崖石刻 旧名"观音崖"。石刻于唐永泰元年(765年)。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北门外长江南岸。高3米,宽2.8米。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书法佳作。因其石外形似猴,又称"猴子石"。怡亭,相传由唐代容州长史裴鸥所建,李阳冰为之命名,亭下崖北侧中部刻铭。怡亭早年已废,摩崖石刻尚存,由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篆书铭序,谏议大夫裴虬撰文、书法家李莒隶书铭辞。共79字。文辞书法俱佳,其拓本在宋代即风行海内。序文阴刻楷书5行22字:"怡亭裴鸥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字径0.12米见方;隶书铭文8行57字:"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径众木成帏群山作屏愿余逃生于此忘形永泰元年乙巳岁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字径0.05米见方。宋人评"唐李阳冰篆,李莒八分书,裴虬为之铭,世谓三绝"。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佛寺道观
四祖寺及四祖寺塔 四祖寺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城西约15公里的双峰山腰,又名正觉院或西山寺。原专指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创建的寺院。现泛指包括西山(又名破额山、双峰山)、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俗称花桥)、碧玉流、传法洞、夹木石等景点在内的禅宗圣迹。四祖寺因道信系禅宗四祖而得名;道信在四祖寺传法三十余年,传衣钵于五祖弘忍。唐代宗赐谥号"大医禅师",沿用至今。四祖寺系全国屈指可数的禅宗古刹之一。现存的主要古迹有:毗卢塔即四祖真身塔、碧玉流、灵润桥、鲁班亭、传法洞、黄梅山、黄梅水、夹木石、石矶鱼等等。"西山碧玉"是黄梅古代十景之一。唐、宋古塔。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共三座,形制各异,是佛教禅宗重要遗存。四祖寺为唐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道场,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明正德、万历、清同治年间多次重建,终毁于兵燹。现存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灵润桥、四祖殿、蕉云阁及多方摩崖石刻,毗卢塔又名慈云塔、真身塔,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圆寂于此。四方形单层仿木结构砖塔,面阔10米,进深9.5米,高11.34米。双层须弥座。东、西、南三面设券门,高3.15米,宽1.61米,均可入塔室。檐下施莲瓣和卷草花纹砖。顶作四注式覆莲塔刹。室内呈八边形,穹隆顶。转角处设半圆倚柱,柱间设佛龛,龛高1.39米,宽0.68米。众生塔,又名鲁班塔、鲁班亭,建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塔基平面为正六边形,边长3米。为六角单檐攒尖顶仿木构石塔,莲钵宝珠塔刹,高6.7米。塔身五面隔有石墙壁,中嵌钱纹格眼窗,南面为正门。塔室中有椭圆形球状小石塔,高2.25米。下设六面体须弥座,束腰部各面刻有动物图案,造型生动。北面外壁下部的陡石板上刻有塔志。衣钵塔,建于宋代,通高3.17米。四边形塔基,六角形须弥座,宝珠塔刹。塔身刻象、狮子、葵花、荷花等图案。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祖寺
五祖寺 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一名冯茂山)。唐咸亨年间(670-674)由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创建,故名。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名僧神秀等在此参悟修行。唐宋最盛,宋英宗亲书"天下祖庭"四字相赐。寺内现存有"大满天下祖庭五祖真身宝印"汉白玉印一枚和六祖坠腰石一块,现有麻城殿、大雄宝殿、关圣殿、观音堂、白云庵、来圣庵、圣母殿、千佛殿、真身殿等。主要名胜古迹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十方佛塔、飞虹桥、大满禅师石塔、讲经台、授法洞、舍身岩、棋盘石、莲花洞等。千余年来,朝拜的信徒不计其数,文人雅士络绎不绝,题咏甚多。苏轼题有"流响"刻于石壁,欧阳修写有《游五祖寺》。
鹿门寺 位于襄樊市襄阳县城东南15公里的东津镇境内。东津镇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据记载,东汉光武帝与近臣习郁都曾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帝命令习郁在山上立祠庙,因道口两边刻有石鹿,百姓称之为鹿门庙,并以庙名山。鹿门寺兴盛时,有佛殿、斋堂等约五百间。现存与佛寺相关的景点有鹿门寺牌坊、八角井、天井、龙头池等。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林木苍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朝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以及皮日休等都来此隐居,因此有"鹿门高士傲帝王"的说法。宋朝著名文学家曾巩留下了"不踏苏岭山,虚作襄阳行"的佳句。后世修的纪念性建筑有浩然亭、三高祠等。

宝通禅寺
宝通禅寺 位于湖北武昌洪山南麓。始建于南北朝。一名东山寺,又名弥陀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由宪宗皇帝敕赐"宝通禅寺"名。历史上的宝通寺多次被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5-1879)重建,规模宏伟,坐北面南。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寺内尚存有南宋嘉靖年间所铸大铁钟两口,弥勒殿前仍保存明初石雕大狮子一对。后山有多株古松,相传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武昌驻军时亲手所植,名为"岳松"。寺院东北面的洪山南坡上有一座宝通塔,是元代时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修建命名的,俗称"洪山宝塔"。现寺院与宝塔均恢复一新,已对游人开放。

归元寺
归元寺 又称归元禅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侧。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与宝通寺、莲溪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建国以来,经过政府不断的维护和翻修,归元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现归元寺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座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其中罗汉堂供奉的500尊金身罗汉为该寺的重点特色之一。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誉为"汉西一境"。
天然寺 位于浠水县南部15公里之泰春山。旧志载:"天然在泰春山,为蕲西南一大明胜。隋朝开山,唐初建寺,为佛教禅宗三祖僧灿驻锡之所。"传六世至僧丹霞始创禅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而得名,至明朝已具相当规模,建有天王、大雄、韦陀、般若、三祖等殿,以及经堂禅房、穿堂、厢房等99间。1962年省政府曾拨款进行修缮,1977年寺毁。现存山门石基、钟楼、鼓楼、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诗"、"三祖寺"碑石刻。天然寺古树参天,修竹滴翠,配以双峙峰、洗手池、兰江照、望江石、钵盂峰、虬虹岭、青狮山、白额崖天然八景,蔚为壮观,堪称胜景。

当阳玉泉寺
玉泉寺及铁塔 明、清时期建筑群。位于当阳市玉泉山东麓。因其佳境独擅而享有"三楚名山"之誉。占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佛寺,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寺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四大祖庭之一,初名普净庵,东汉年间,高僧普净禅师云游到此,结茅为庵。夷陵之战时,刘备亲临当阳为关羽设祭,并扩建原庙,兴建"显圣祠"。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高僧智凯奉诏建寺,改名玉泉寺,为智者道场。晋王杨广赐额"玉泉寺",与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丛林"四绝"。唐仪凤三年(678年)神秀在此弘扬禅法,玉泉寺成为海内外佛教徒景仰的圣地。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明肃皇后又下懿旨扩建,其规模达"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并改额"景德禅寺"。元、明、清均有所修葺。玉泉寺坐西朝东,中轴对称布局,有铁塔、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东禅堂、般舟堂、藏经楼等。大雄宝殿为寺内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面阔七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高23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立柱72根,天花、藻井均施彩画,1982年落架大修。殿前有隋代铁镬、元代铁釜和铁钟。殿侧有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作观音画像石刻。玉泉铁塔铸于北宋嘉六年(1061年)。位于玉泉寺前方。原名"佛牙舍利宝塔"。通高17.9米。八角十三层仿木构楼阁式铸铁建筑,重达3.83吨。双层须弥座,铁铸塔座、塔身,铜制塔刹。塔身每层出平座,置斗拱出檐,底层柱角铸八个力士,走马板上铸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海山、水波、海藻等浮雕图案。相间诸面各设壸门龛和佛像。角梁飞檐的前端铸有凌空的龙头,悬挂风铎。第二层东、南、西、北四面分别铸有塔名、高度、重量、建造年月及工匠姓名。1992年落架大修时对地宫进行了清理,地宫距地表0.5米~2.34米,六角形立柱砖石结构,竖井式,柱间嵌石板。壁外侧以绳纹砖围砌护墙。内置大石函,通高0.8米,由上下函合扣,函顶楷书铭文,四壁雕花纹。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寺多宝佛塔 位于襄樊市襄城区隆中山东北广德寺北端。是我国仅存的少数几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广德寺,始建年代不详,唐代名云居寺,后毁。明景泰年间重建。原位于隆中山,成化年间迁现址,改名广德寺。明末遭兵燹,仅存多宝佛塔。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均有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山门、藏经阁、方丈室、东西客堂及多宝佛塔等。多宝佛塔位于佛寺后,建于弘治七年(1494年)至九年(1496年)。通高16.8米。分塔座与塔身两部分,塔座八角形,直体,边长5.32米,高7.26米,设角柱,叠涩檐,四面施石券门,正门上有壁龛座佛一尊,上额石刻"多宝佛塔"四字,塔心设八角形单层仿木结构砖塔,檐下施斗拱,四壁设龛,龛内浮雕座佛。塔内设石阶,盘旋可达塔座上方。塔座上方立有五座塔,四隅各立有一座高6.65米的六角攒尖顶楼阁式小塔,正中立高9.54米喇嘛塔,八角须弥座,覆钵式塔身,十三天相轮,石宝珠塔刹。全塔内外共有石佛48尊,故称多宝佛。该塔结构严谨,匠心独运。其额、枋、斗拱等建筑构件和石龛、佛像及装饰纹样的雕刻手法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印度佛塔建筑的特点,显示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高超水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
长春观 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始建于元代。为丘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丘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长春观建后屡遭兵毁,清同治二年(1863年)依明代形式重建,使"庙貌森严,回复壮观";1931年再次修缮,布局重臻完善。全观面临武珞路,背依双峰山,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中为5重大殿,现存4重,依次为灵宫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东西4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现保存部分建筑,全貌正在恢复之中。长春观是我国古老的道教丛林之一,历史悠久,道学渊源,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道教协会均设在观内,每逢庆典之日,举行活动,甚为壮观。
白云楼 坐落在荆门城区青龙山西麓。占地1.2万平方米。东高西低,呈多级台阶状。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卧云洞,斯台,白云楼,三清殿,荷花池,会仙桥,纯阳殿。南北二侧建配殿、招鹤亭、碑廊、读书台等建筑。建筑物飞檐凌空,斗拱别致,石雕工艺精细,内涵丰富,是荆楚地区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瑰宝。白云楼历史悠久,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创年代可上溯至张角创建"太平道"的东汉时期。相传,唐代著名道教人物吕洞宾曾驾白鹤来此修炼。
荆州三观 指荆州的开元观、玄妙观和太晖观。开元观在江陵城内附近,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故名开元观。后代间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至今其中轴线建筑山门、雷神殿、三清殿、天门、祖师殿,保存尚好。玄妙观位于荆州城小北门内西侧。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建,主建筑玉皇阁三重飞檐,状似塔形,屋顶有一青铜莲花座,犹如盛开的金莲,与屋顶闪烁的琉璃瓦融为一体,分外耀眼。观后6米高台之上建有三天门和玄武阁,均为重檐歇山顶,是为明清重建之佐证。玉皇阁右侧方立有一高大的石碑"九老仙都宫记"碑。此碑立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34年),是江汉平原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碑刻,碑文记述当时的玄妙观主持道人唐洞云被元顺帝封为八仙之后的第九仙。碑文为元代著名学士欧阳元撰写、元代书法大家危素手书,其史料及艺术价值均弥足珍贵。太晖观位于西门外太晖山上。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元时曾有草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十二子、受封于江陵的湘献王朱柏,由于笃信神仙,"善道家言",遂于此量地造林,营建新殿,至次年落成,经占卜,得未济卦之六五,于是命名为"太晖观"。殿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故有"小金顶"、"赛武当"之称。湘献王畏罪自焚不久被平反昭雪,其衣冠冢位于太晖观西侧将台中学内,195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因遭盗墓分子炸盗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646件。该墓为砖石结构,由前、中、后三室外加四个耳室组成,墓室结构奇特别致,建筑工艺精湛,与太晖观交相映衬,共同构成湘献王地上地下两个王宫。
(6)皇陵古墓
全省的重要古墓葬主要是大量的楚时期墓葬,包括楚国王公贵族墓、曾国王公贵族墓。另外,明代的墓葬有龙泉楚藩王墓、梁庄王墓等许多封王的墓葬以及医学家李时珍墓、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墓等。
八岭山墓群 东周及明代墓群。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南与长江相望,北与纪山为邻。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5′02″~112??5′07″,北纬30??3′74″~30??3′82″。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是楚王族墓地和明辽藩王墓地。八岭山古称"龙山",又名八宝山。自然风景优美,"八岭松云"为旧时江陵八景之一。相传楚庄王等十余座楚王墓及明代辽藩十一王墓俱在此。八岭山古墓群东自八岭山镇新湾村和马山镇安碑村,西至八岭山镇杨场村、镇园林场、铜铃村。经调查,现存有封土堆的墓葬400余座和众多无封土的墓葬。这些冢墓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亦有明代的砖室墓。在古墓群范围内还分布多处早期古文化遗址。有封土的东周墓葬主要有:平头冢:封土高约17米,周长约260米。北有一陪冢,封土高约7米,周长约70米。两冢相距10余米。冯家冢:封土高16米,周长300米。陪冢成列。换帽冢:"相传因蜀将关羽曾在此换帽而得名"。封土高约15米,周长约200米。仙女庙冢,封土高约10米,周长约150米。落帽台:"史载东晋桓温之参军孟嘉于此登高酒酣,风吹帽落作文尤绝故名"。封土高约9米,周长约140米,台顶平面约70平方米。明辽简王墓:封土底径约60米,残高4.5米。为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之墓。朱植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卫王,二十五年(1392年)封辽王,就藩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建文年间移藩荆州。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薨,谥曰简。次年葬于此。1987年发掘,砖砌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出土铜器有锁、带盖锅、盘、瓢、提梁炉及器盖等;锡器有圜底钵、盘、壶、鼎、杯、勺、筷子等;漆木器有碗、盘、车、马、龟、木俑等;其他有金钉、银币、铁锁、陶缸等。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山楚墓群 东周墓群。位于荆州、荆门两市交界处,南距楚纪南故城10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2′~110??4′,北纬30??3′~30??5′。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是东周时期楚国的大型墓葬群。纪山墓群以纪山寺为中心,由东田家岗、小薛家洼、尖山、大薛家洼、杨家岗、曾家冢等22处墓群组成。现保存有封土堆墓葬227座,其中68座墓葬封土堆直径约5米~10米,高约1米~2米。78座墓葬封土堆直径约12.5米~18米,高约1米~3米。40座墓葬封土堆直径约20米~27.5米、高约2米~5米。16座墓葬封土堆直径约30米~37.5米,高约2米~4米。9座墓葬封土堆直径约40米~68米、高约2.5米~7米。大薛家洼墓群,墓葬的排列较为特殊,南北成列,东西成排,共10排4行。构筑雄伟,秩序井然,说明墓主生前的身世十分显赫。尖山墓群是分布最为密集的一处。现存有封土堆的墓葬100余座,封土堆南北向排列,共分为11段。各段中均有一个较大的封土堆,段内其他墓冢则环绕其四周。据推测,尖山墓群可能是一处宗族墓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发掘现场
九连墩古墓群 地处枣阳吴店镇东与兴隆镇南两端交界处的南北走向的土岗上。是一处楚国贵族的家族墓地。该墓群共有土冢9个,当地俗称"九连墩"。九连墩古墓遗址,属战国时期的贵族墓群,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2002年8月开始,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其中1号、2号墓进行了抢救发掘,经专家初步论证,其出土的文物及陪葬车马坑的规模以及文物考古研究价值,在湖北考古研究上实属罕见,是一次规模空前、投入较大的考古发掘,在国内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九连墩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相继出土的有西周时期的鼎、尊、戈等大量珍贵文物。此次九连墩古墓考古发掘有四个之最:一是九连墩1号车马坑是已发现的楚墓中最大的实物陪葬车马坑,其战车数量、规模(40辆车、88匹马,其中有一辆6匹马拉车)在已发掘的楚墓中属第一。二是考古专家对九连墩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楚墓陵园建筑遗迹。三是九连墩2号墓出土了我国发掘楚墓中最多竹简,数量达1000多枚,保存完好。四是九连墩2号墓出土了我国发掘楚墓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漆木礼器。九连墩墓发掘成为2002年度全国最为重要的六大考古发现之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州擂鼓墩遗址外景
擂鼓墩墓群 东周至汉代墓群。位于随州市南郊街道办事处擂鼓墩村东团坡、西团坡。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3??0′~113??1′,北纬31??3′~31??5′。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战国早期曾国墓地。1978年,空军雷达兵某部在施工中发现了一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随即组织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1978年-1985年先后勘探发现100余座竖穴土坑墓,已清理34座。其中,东周大型墓最为重要。东周中、小型墓一般墓口长2.5米~4米,宽0.78米~3.1米,部分有墓道和二层台。同时发现东汉墓一座,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擂鼓墩1号墓,即曾侯乙墓。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墓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墓口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墓深11米,墓坑内置木椁,椁高3.5米,椁室及椁内隔墙均用6块方木垒筑,用材总量达380立方米。椁室上部及周围充填有木炭,重约6万公斤,用以防潮。木炭之上,分50层填青膏泥和黄褐相间的夯土。中部平铺一层青石板。椁分中、北、东、西四室,均为长方形。中室最大,南北长9.75米,东西宽4.75米,深3.3米。主要放置编钟、编磬等乐器和成套的青铜礼器;北室主要放置大量兵器、车马器,同时还有两件高1.3米、重300多公斤的大铜缶,以及200余支竹简;东室放置墓主的双层套棺及九具陪棺,琴、瑟等乐器,少量兵器、马具,还有一件彩绘二十八宿图案的漆木衣箱;西室主要放置了13具陪葬棺,其中一具为狗棺。该墓出土文物总数达1万余件。其中音乐文物举世闻名,有编钟65件。其中钮钟19件,甬钟45件,楚惠王镈钟1件,均悬挂钟架上。钟架铜木结构,南架长3.35米,高2.73米;西架长7.48米、高2.65米。编钟上的错金铭文标明该钟所属音律以及曾国和楚、晋等国音律的对应关系。测音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钟所发两个乐音都同铭文所标音名相符。全套编钟的基调属现代的C大调,总音域跨至五个八度,中心部位十二个半音齐备,音域基本是五声、六声以至七声的音阶结构,至今能演奏各种中外乐曲。还有编磬共32件。磬上部刻有文字,内容皆为音律、音阶名称和编号。编钟和编磬的音律铭文,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乐律学的认识。此外,青铜盘龙座建鼓、立鹤架悬鼓、二十五弦瑟、五弦琴、十弦琴、七孔横笛、十三管排箫等乐器,大多为我国第一次出土文物。同时还出土240余支竹简,计6600余字,其内容为丧仪所用车马、兵甲的详细记录,是考察当时的各项制度的重要文字资料。曾侯乙的下葬年代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或稍晚,年龄约45岁左右,21个陪葬者均为青年女子。该墓保存完好,椁室内各类器物基本上保持下葬时的存放位置,木构椁室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称绝。其编钟、尊盘、鉴缶、三戈戟、"二十八宿"漆衣箱、玉佩饰等,为稀世国宝。该墓青铜礼器基本上属于周制,但铜器花纹又具有较明显的南方特点。1981年发掘的擂鼓墩2号墓距1号墓102米,亦为岩坑竖穴木椁墓,东西向,残存墓口长7.3米,宽6.9米。墓坑内有厚20厘米的青膏泥层,棺椁已朽。椁室中部和东部放置青铜礼器,南部放置编钟、编磬。出土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及陶、玉等各类文物计2770件。其中,青铜编钟36件,钟钩22件,青铜鼓座1件,石编磬12件,青铜鼎、鬲、甗、簋、豆、簠、壶、缶、盘、等共70余件,特别是含"盛君縈之御簠"铜簠十分珍贵,同时还出土有车马器155件,以及陶器、玉器、石璧、料珠等。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楚王墓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面积约760万平方米。明代楚藩王墓群。龙泉山的天马峰和玉屏峰相环,形成葫芦形小盆地。历代明楚藩王均葬于此。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武昌。朱桢生前定龙泉山为"仙境",辟为"寝山"。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龙泉山始建茔园,并设置陵卫及陵户,看护王陵。"山内不许百姓行走,外山不许车马践踏"。朱桢之后共有八代九王相袭,延袭至明末。明末张献忠攻克武昌,茔区遭严重破坏。清中叶后,当地朱姓乡民对茔区内的部分建筑进行了修葺。九座楚王陵均葬在天马峰与玉屏峰形成的山坳间。昭、宪二茔园在天马峰南麓,庄、愍、恭、靖、端、贺、康七茔园在玉屏峰北麓。九座茔园的总体布局和建筑依据明代王陵的规制,建有内外垣、御道、中央神道、碑亭、金水桥和享殿等建筑。昭园为朱桢墓地,占地约11.3万平方米,茔园南北长353.3米,东西宽321.4米,设5门。碑亭内立有正统十二年(1447年)的石碑,通高7米,螭首篆铭"楚昭王碑"4字,碑文30行1265字,记朱桢生平。1990年发掘地宫。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叔敖墓 位于荆州市中山公园东北角江津湖畔。清乾隆二十年(1757年)所立。荆宜施道观察使来沙市视察,确认遨游冢东不远处为孙叔敖墓地后,即加以培修,并立石碑一座,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1931年,修建中山公园,又进行了加工培修,并新建碑亭一座。该墓西邻春秋阁,东和北由便河水围绕,整个墓地为绿阴掩映,有湖光山色之美。
钟子期墓 位于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钟子期,春秋楚(今湖北汉阳)人。史载伯牙鼓琴于汉江之滨,子期闻声叹曰:"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遂成至交。子期死后,伯牙以世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墓历经修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
张居正墓 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西北张家台,占地十余亩。墓前立有石碑一座,高3.6米,宽1.2米,上刻"明相太师太傅张文忠公之墓"。碑前设有石雕香炉、蜡台,再前有一半月形水池。墓前走道两侧立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狮及其他石兽。墓后及其左右有土筑茔墙,高约3米。此墓屡遭破坏。现墓葬已被修葺一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墓 位于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王福咀东北400米,雨湖之滨。面积约5.3万平方米。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与其父母的墓地。李时珍先后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三易其稿,著成集中国明代以前本草学大成的巨著--《本草纲目》。该书先后被翻译为日、朝、英、德等多种版本,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纪念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建国后在其故里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时珍陵园"。陵园由牌坊、莲池、拱桥、花坛、花圃、李时珍塑像、墓冢、陈列室以及药圃等组成。李时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镌刻郭沫若亲笔题词。塑像后并列有两座墓冢,东侧为李时珍与其妻吴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李建中在明万历癸巳年(1539年)中秋所立的墓碑;西侧为其父李言闻与母张氏合葬墓,底径均为6米,高约2米。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 位于通山县九宫山麓牛迹岭。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殉难处。李自成以"均田免赋"为号召,举行农民起义,经十余年转战,崇祯十七年(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继而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迎战山海关。战败后,退出北京。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在九江与清军遭遇,战败后取道大冶,经保安、咸宁入通山,渡富水,直奔九宫山,在李家铺遭清军围击,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李自成墓曾长期湮没于荒山野草之中,建国后,经过考证和研究,确定了墓葬位置,对陵园进行了重新修整,建有牌楼、祭台、墓冢、激战坡和陈列馆等,整体建筑朴实大方。墓冢为椭圆形,用麻石护砌,底径4米~6米,残高2.5米,墓前立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女墩
九女墩 位于武昌东湖的西北部。其地为一小山丘,湖水环抱。九女墩位于小山丘的顶端,呈长方圆角形,长13米,宽4米,高约2.5米,上覆青草。相传,1856年太平军中九位女英雄与清军激战中牺牲于东湖岸边,当地群众把她们合葬于此,为避清军破坏,故避称墓而名"墩"。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此建墓立碑,碑为花岗石砌成,高8余米,顶端悬挂着6个铜铃,风吹铃响,犹似烈士英灵奔驰战场金戈铁马的激战声,碑的正面有董必武、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张难先等名人的碑文。九女墩周围树林繁茂,左侧有一片平坦的草坪,建有"可歌亭",意为九女英烈,可歌可泣。1956年被湖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