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化遗址建筑
(1)重要革命遗址

辛亥革命纪念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俗称红楼。原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占地28亩,建筑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是1911年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一个政权机关,是中国结束二千年帝制的标志。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宣称在北京设咨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咨询、议事机构。湖北省咨议局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筹建,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此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都督黎元洪。旧址坐北朝南,共有砖混结构房屋11栋,主体建筑为一栋仿照西方国家行政大厦建筑形式的两层红砖楼房,平面呈"山"字形,面阔73米,进深42米。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门前设有门廊及回车道;后方正中为方形会堂,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楼。所有门窗设计别致,制作精细,外墙壁饰有禾穗、莲花等图案的浮雕,极显典雅。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主楼后建有"议员公所"。院门正前方有1931年所建的孙中山铜像。1981年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负责收藏保存、陈列起义的有关历史资料和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 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西200米。是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汀泗桥横跨于泗水河上,桥东群山起伏,桥西湖泊密布,地势险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向北挺进途中,军阀吴佩孚集结主力凭险扼守汀泗桥,双方于26日展开激战。27日拂晓,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当地农民支持下向汀泗桥发起全线攻击,9时占领汀泗桥。汀泗桥战役的胜利为北伐军直取武汉起了决定性作用。现保存有当年阵亡将士墓、纪念碑、纪念亭、汀泗桥及战壕和炮台。阵亡将士墓长方形券顶,长7.7米、宽6.2米、高1.45米,墓前立碑,高1.54米、宽0.76米,正面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之墓",四周环以短墙。方尖纪念碑,通高6.7米、基宽1.04米,正面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亭平面呈六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高5.5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706号、708号、710号。占地885平方米,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是国民党政府1927年迁于武汉的旧址。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同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从广东内迁武汉,委托邓演达到武汉事先布置。12月5日,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宣布在广州停止办公,全部迁至武汉。12月10日,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中央党部宣传部长顾孟余、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等数百人抵达武昌;12日,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执行最高职权。1927年1月1日,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此举行,会议讨论和通过了《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改选国民政府委员案》等27个决议案,改选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决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常务委员制,恢复的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团制,并裁撤中央军人部。3月20日,国民政府新当选委员在武昌宣誓就职,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旧址南洋大楼由华侨简氏兄弟投资,1917年动工兴建,1921年落成。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外以洗麻石粉面,局部镶嵌有花岗石,雄伟华丽。1988年维修。1989年在三楼设"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七会议会址
"八七"会议会址 位于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原三教街41号)。面积约523平方米。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旧址之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已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革命处在危急关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鄱阳街139号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李维汉任执行主席,出席会议的共24人。会议着重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坚决地纠正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撤销其总书记职务,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有针对性地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址原系英国商人于1920年修建的一幢砖混结构西式三层公寓楼,名怡和新房。一楼为外商所开商店,二楼、三楼为住房。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武汉后,二楼后房为武汉国民政府农民运动顾问、苏联人洛卓莫夫的住所,"八七"会议就在洛卓莫夫的住房内召开。1978年维修后,辟为"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一楼陈列有"八七"会议的史料和文物。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旧称黉巷)13号。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1927年2月底,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6次会议,决定将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扩大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管理。推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当时许多著名的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等在农讲所任教。农讲所着重讲授农民土地问题、农村政权问题、农民武装问题,特别注重学员的军事训练。1927年3月开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余人,同年6月毕业,大多数被委任为农协特派员,到农村领导农民运动。旧址原为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有房屋四栋,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九月暴动"。同年11月,共产党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在此成立黄(安)麻(城)起义行动指挥部,领导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武装暴动,一举攻克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革命政权,并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至1929年先后建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1930年4月,三个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组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七里坪被改名为"列宁市",成为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秋在此召开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苏维埃政府成员。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七里坪。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建军,徐向前任总指挥。现保存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革命法庭、工会、银行、列宁小学等40余处革命旧址及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彭湃街"、"杨殷街"、"光浩门"、"南一门"和红四方面军成立时的广场等纪念地和有关遗迹。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港革命旧址 位于阳新县龙港镇,距阳新县城60公里。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龙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1年,阳(新)瑞(昌)边境地区的贫苦农民组织"哥老会",揭起反清义旗,策应辛亥革命。1925年春,中共武汉地委在龙港建立了阳新最早的党组织--下畈党小组。同年10月,共产党员肖作舟(武汉农讲所学员)、华鄂阳(留苏学生)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在龙港建立了阳新第一个党支部。从此,龙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1927年9月,中共湖北省委在龙港组织了秋收暴动,在阳新率先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次年春,龙港党组织又发动了黄桥、朝阳、茶寮三地武装暴动,建立了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使龙港成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最早的红色区域之一。1929年秋,李灿、何长工率红五军五纵队挺进鄂东南,与各县游击队、赤卫队并肩战斗,先后攻克通山、大冶、阳新、崇阳等县城,开辟了鄂东南苏区。1930年5月,红五军军长彭德怀率红五军四纵队挺进鄂东南,进驻龙港。1931年初,直属中共中央的中共鄂东特委迁到龙港。同年8月,中共鄂东特委改建为中共鄂东南特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先后管辖湖北、江西、湖南21个县的600多万人口。在此期间,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第三师、鄂东南工农兵银行等48个机关在龙港相继成立,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现保存有彭德怀旧居、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旧址等70余处,其中15处集中在龙港镇400多米长的老街,大多为始建于清末的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保存基本完好,具有江南古镇的风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位于洪湖市瞿家湾和监利县周老嘴。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7年底,共产党人贺龙、周逸群到华容、石首、安乡、监利等地,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秋,转战在桑植、鹤峰、石门等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称红二军),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1930年春,在监利附近成立了红六军,不久攻占沔阳、潜江、华容、石首等地,开辟了洪湖根据地。同年7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公安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从此,湘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至1932年,监利周老嘴成为湘鄂西苏区中心。现保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红二军团总指挥部等革命旧址。1931年3月至7月,1932年4月至9月,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曾两度设于洪湖瞿家湾。现保存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宣传部、《工农日报》社、《红旗日报》社等革命旧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 位于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西北距大悟县城21公里。1942年初至1945年9月为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1941年1月皖南事变,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重建新四军。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师参谋长,任质斌任师政治部主任。全师共15000余人,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3个正规旅,第一、第二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及区党委警卫团。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师长李先念率领下,克服长期孤悬敌后、面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等困难,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至1945年,创建了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队伍发展到50000余人。旧址共5间,面积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1981年经过修复,当年李先念等首长的办公室和寝室已恢复原状,并在此举办有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斗争史陈列展览。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店 位于大悟县东北部。距离县城56公里的鄂豫边境,有一小镇叫宣化店,埋葬蒋家王朝打响第一枪的"中原突围"就发生在这里,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也在这里进行的。当年中原军区司令部设在镇南街,是一幢三进的旧式建筑,如今保存完好。国、共、美代表谈判厅内陈设有当时谈判的三方代表席位及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厢房内原样保存周恩来同志睡过的门板和办公用过的桌、椅、梓油灯等文物。
(2)重要近现代遗址及建筑
大智门火车站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武汉老城区原法租界和现车站路与京汉街的丁字路口。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重要遗存。大智门火车站为张之洞任清末湖广总督期间于1889年着手筹建的芦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南端终点建筑。建国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由比利时贷款,法国工程师设计,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为中部突出、两翼内收,呈亚字形。立面造型两端突出,呈山字形。主楼四角筑有塔楼,楼顶盖有铁皮板,呈方锥形。屋顶中部为四坡红瓦屋面,两端为覆盆式铁瓦屋面。檐周建有栏杆。窗户底层为券拱式玻璃窗,顶层为长方形。主出入口由并列的三洞六扇门组成,设于大厅正中。室内正中为一层,内空高约10米。两侧为二层楼房。建筑细部比较讲究,室内采用方形立柱,柱头饰以涡卷纹撑拱;室外檐口和窗楣以多道层层递进的线条装饰,塔楼檐下饰以撑拱。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詹天佑旧居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的居所。詹天佑是中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携全家在此居住。旧居坐西朝东,平面呈正方形,为一栋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红瓦四面坡屋顶,其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则为廊庑。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上下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室内装有壁炉。设有阁楼和老虎窗。在券心石、屋檐等部位作细部雕饰。詹天佑逝世后其家人变卖。1949年后,作为湖北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办公用房,后改为职工宿舍。1991年国家文物局和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购回产权。1992年,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对故居进行全面维修。1993年4月26日詹天佑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汉关大楼 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沿江大道江汉路口。是汉口海关办事机构。1861年11月,英国政府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设立汉口海关--江汉关。江汉关大楼在1921-1924年间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大楼通高41米,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筏形基础。由主楼和楼顶钟楼组成。主楼4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高约21米,自下而上依次为摆砣室、机件室、音响室,钟面嵌于四壁,直径4米。钟楼顶置风向标,设望台。大楼正面和侧面用高约10米、直径1.5米的花岗石质古典科林斯柱式,形成柱廊。外墙用花岗石垒砌,设钢窗。大楼设计考虑了长江水位对建筑的影响,其基础高于长江平均洪水位标高,在1931年、1954年的两次大水中,大楼受渍,而室内安然无恙。江汉关大楼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位于武汉市武昌武汉大学校内珞珈山、狮子山等十余座山丘之间,东、北、西三面环水,滨临东湖西南岸。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0万余平方米。是武汉大学早期校址。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由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选址、规划、筹资,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主持设计,1930-1936年间施工完成。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试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18栋教授住宅楼、牌楼、水塔等。整体布局在三条南北轴线与二条东西轴线相交汇的轴线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学二院至大礼堂(现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现为电讯学院楼)。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该建筑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达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位于黄石市西塞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由张之洞负责筹建。1890年兴建,1894年投产,1948年停业。在一段时间内,该企业的钢产量几乎占中国钢铁产量的100%。现保留有冶炼炉、欧式建筑、汉冶萍界碑等遗迹。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