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候选人事迹

更多

24 杨淑坤

发布时间: 2012-08-10 09:3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倾情奉献      心系万家


  杨淑坤同志是孝南区广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区主治医师,科室主任。行医30多年间,她从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学医女青年变成了一个鬓发见白的社区医生,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基层医疗工作。30多年的岁月流转,但她行医的信念依然,30多年的行医历程,她平易近人,全心奉献,心系患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一、立足基层,救死扶伤显忠诚
  1976年8月,杨淑坤同志从孝感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肖港公社卫生院工作。在那个经济较为落后的时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农村基层医院缺医少药现象也十分严重,但从城市里走出来的她没有退缩和抱怨。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每每遇到业务上的疑难与困惑,总是虚心向医院里的前辈和同事学习请教。凭着这股子上进心与责任心,杨淑坤同志迅速成为科室的骨干。
  在这期间,因为身处基层,杨淑坤同志经常看到一些农村患者因无钱治病而拖延甚至放弃治疗。有些农村家庭因一人重病而导致全家陷入贫困的泥沼……目睹这些情景,杨淑坤同志在工作中内心逐渐升腾起一份坚定的责任和深深的同情。
  1980年的夏天,一位农民因家庭琐事争吵而喝农药自杀送医院抢救,由于送医院抢救时间被拖延,患者症状严重,当班医生因怕承担责任建议转到县医院抢救,而那样患者可能会失去最后一线抢救的希望。杨淑坤同志见此情形,立即按照抢救程序实施抢救,经过几轮不懈的努力,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事后她说:"没有别的,我实在不想看到一个家庭因失去主劳力的支柱而破碎。"1977年春节,正值小儿流脑病流行,患病儿童陡增,见此情形,杨淑坤主动提出放弃春节休假,投入紧张的工作。除了医院坐诊,她也经常下乡,进行卫生宣传和计划生育手术技术指导……
  基层十年的工作与生活,不仅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内、外、妇、儿科医疗经验,为日后成为一个社区全科医生奠定了业务基础,更重要的是,因为深知群众的疾苦,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已经牢牢地竖起了同情与责任的标尺,为今后工作中那份倾情的奉献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扎根社区,服务社会献真情
  1994年,孝感市第三人民医院(现广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开始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点。当时,医院里许多医生不愿从安逸舒适的环境中走出,而此时,杨淑坤同志第一个提出申请,要求到居户最多,情况最复杂的八里街社区设立社区医疗服务点。从选址、租房、装修到建章立制开展工作,全都是白手起家。在经历了短暂的被怀疑和不信任的时期后,杨淑坤医师以她热情灿烂的笑容以及比笑容更得人心的细致入微的诊疗技术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医疗服务点迅速打开了局面。而且,杨淑坤医生以她倾情的奉献,让医疗服务点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1998年春节,正在家休息的杨淑坤医生接到社区一户居民的电话:家中九十多岁的老人高烧不退,因行动不便急需医生上门就诊。接到电话的杨医生,不顾春节拜年家里的客人,背起药箱就往病人家里跑。病榻上,九十多岁的老人不时呻吟、咳嗽,杨淑坤经初步诊断,确定为急性肺炎,她一边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一边与病人家属商量如何送往中心医院急救,令病人全家欣慰的是,在杨淑坤医生的及时诊断和救护下,老人转危为安,顺利度过了新年。
  2008年,社区一名女病人患尿路感染,服用多种抗生素也不见好,看到病人无奈而痛苦的表情,杨淑坤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陪病人前往自己熟悉的武汉市一位老中医处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煎服中药。没多久,病人的病好了,病人为了表示感谢,特意买了一篮土鸡蛋来感谢杨淑坤医生。
  社区居民肖益政,是一位离休干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医疗点为他提供医疗服务长达8年之久……
  杨淑坤医生在工作时间之外,她也乐意与病人分享心事,倾听他们的喜悦与哀愁,排解他们生活中的寂寥。这样一来,许多病人更愿意将她当作自己的亲人。在杨淑坤医生的病人名单里,很多是一家老少三代,老人病看她了,子女找她看;家里人的病看她了,就介绍亲戚朋友……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杨淑坤医生在八里街社区服务点整整呆了十四年。她在社区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了社区里的"名人"。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她笑着说:"没有别的,只要把病人当亲人,什么事情都好解决。
  三、淡泊名利,坚守医德创和谐
  2010年,杨淑坤同志达到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此时,社会上民办医院,私人诊所慕名而来,邀请她前往坐诊,并许以高薪。而此时,广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不久,急需富有诊疗和社区服务经验的人员,提出想返聘杨淑坤同志继续在中心工作,并主持康复病区的全面工作。杨淑坤听后,果断地拒绝了社会上的高薪聘请,欣然接受了中心的返聘。尽管返聘工资比社会聘请要低得多,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高薪背后必定有'高招',如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很容易突破医德的底线,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
  杨淑坤同志接手康复病区工作后,科室的管理和服务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她经常深入病房巡查,在第一线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几乎没有一天准时下班,连周末、节假日常常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在社区康复治疗的病人中,有的瘫痪在床体重达180斤,有的长着碗一样的褥疮,有的因精神疾病无缘无故拳打脚踢……杨淑坤医生从来没有"嫌弃"这些病人,生怕照顾不周令病人和家人失望。有了这样一份付出和责任,社区医疗服务为创建和谐社会不断助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花园般美丽的就医环境,没有CT、核磁共振设备,但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杨淑坤同志这样倾情奉献,心系万家的好医生,有了他们竭诚细致的服务,方便快捷的诊疗,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医院,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奏响和谐的乐章。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李杰)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