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文化襄阳建设进行时

更多

加快建设“四个襄阳” 推进副中心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 2012-04-13 16:53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贡献

 

   “十二五”开局之年,襄阳的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4月初,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支持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现场办公会,出台了支持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意见,随后,中央和省委对襄阳的领导体制作出重大调整,由省委常委兼任市委书记,从政策层面、领导体制等方面采取了更加实质性的措施,举全省之力推进“一主两副”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根据襄阳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明确提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定位,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推进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路径,标志着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9月底,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建设“四个襄阳”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在这里,我代表襄阳市委、市政府就围绕建设“四个襄阳”所做的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作个介绍。

   一、建设“四个襄阳”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四个襄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产业襄阳”是核心,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力支撑,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物质基础;“都市襄阳”是载体,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现实空间;“文化襄阳”是特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精神动力;绿色襄阳”是灵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贯穿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始终。建设“四个襄阳”,既是一个经济工程,又是一个民生工程,具体地讲,是一个包涵物质和精神、经济和民生、都市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和多种形态相联系、相促进、相协调,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系统工程,是襄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一)建设“产业襄阳”的目标就是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我们始终坚持“产业第一”的理念,以“做大总量、提升层次”为目标,推进“产业襄阳”建设,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中国织造名城、中国新能源之都、中国生态食品之都、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要措施是, 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即: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 主导产业龙头支柱工程、 骨干企业成长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其中,主导产业龙头支柱工程,就是立足襄阳已有的产业基础,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就是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六大支柱,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比翼齐飞。

   (二)建设“都市襄阳”的目标就是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目标,重新定位襄阳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襄阳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措施是,着力推进七项重点工程,即:主城区空间布局工程、主城区功能分区工程、主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工程、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工程、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 改善市民感受的民生工程 、大都市城镇体系构建工程。其中,主城区空间布局工程,主要是着眼未来襄阳大都市建设的趋势,按照300—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对主城区进行规划控制。“十二五”起步,按照5年内建设200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区、未来承载200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线为基础,构成城市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城四城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隆中新区等城市新区。

   (三)建设“文化襄阳”的目标就是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 。主要是强化 “文化立市”理念,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科学保护和开发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扩大襄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区域性书画文博交易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主要是推进五项重点工程,即:“襄阳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程、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发展文化的培育工程。

   (四)建设“绿色襄阳”的目标是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就是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保持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主要是推进四项重点工程,即:生态功能分区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循环经济发展工程。

   二、建设“四个襄阳”的保障措施

   为推进“四个襄阳”建设,主要从七个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是强化思想保障。紧紧围绕建设“四个襄阳”,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在继承中勇于创新,提升发展理念,形成与四个襄阳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追求。以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眼光,认清襄阳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准学习赶超标杆,加压驱动,奋力争先,以更高的目标追求引领跨越式发展,冲刺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坚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争取全国、全省层面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在襄阳先行先试,探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主要是,围绕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建立市域产业布局引导机制;围绕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探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企业化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机制;围绕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方式建立城市科学管理长效机制,改革城市公用事业体制机制;围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探索市场化服务机制;围绕破解要素瓶颈,积极探索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新机制;围绕创造制度竞争优势,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沿海发达城市无差异、与市场主体要求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三是强化投资保障。把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作为建设“四个襄阳”的第一抓手,高水平策划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力争每年有2—3家投资过100亿元、5—6个投资过50亿元、30个以上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落户襄阳。

   四是强化科教和人才保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为重点,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全面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同时,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五是强化环境保障。将环境建设的重点由低成本竞争,转向依靠综合商务成本竞争、产业配套竞争、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和人文生态环境竞争。深入推进“阳光新政”工程化建设,进一步清理合并削减审批项目,全方位下放管理权限,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城市。加强法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把襄阳建成全国软环境最优的城市。

   六是强化团队保障。主要是建设好三支团队,即,努力建设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干部团队,建设合作共赢、奋发图强的企业家团队,建设遵规守法、爱我襄阳的市民团队,使全市上下思想同心、行动同步、目标同向,更好地推进“四个襄阳”建设。

   七是强化作风保障。正党风、转作风、树新风。正党风,就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中心意识、抓落实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意识,切实把思想和精力投入到推进襄阳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上来。转作风,就是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开展治庸问责,实现“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聚合力、治软树正气”的目标。树新风,就是树立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新风正气,在全市营造适宜干事、适宜创业的社会生态。

   三、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的主要工作

   一是对建设“四个襄阳”进行深入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了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建设“四个襄阳”上来,我们在市直各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并在《襄阳日报》头版推出31篇署名“龙仲平”的评论,对“四个襄阳”的重要观点进行阐述,开设了“四个襄阳”论坛,邀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历无为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等领导和专家授课,进一步强化了全市干部群众对建设“四个襄阳”认识。

   二是聘请国内外高层专家团队对“四个襄阳”进行规划。从8月份,我市对“四个襄阳”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编制进行了任务分解,分别由市委常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搞好对接,邀请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国际国内顶级设计院所,分别对“四个襄阳”进行高起点规划。襄阳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津新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域城市规划,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领衔编制,“四个襄阳”规划和六个城市新区规划都将在年内完成。

   三是以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为重点推进“产业襄阳”建设。为了扎实推进“产业襄阳”建设,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落实力度,先后举办了华创会襄阳分会场活动、台湾周襄阳分会场活动、与央企对接会,其中,与央企对接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额近700亿元。元至8月,全市新注册招商项目297个,总投资额940。2亿元。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策划了120多个总投资2600多亿元的产业支撑项目,目前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四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近一个时期,我市先后推出了“四大家”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秘书”制、每周一次项目集中开工制等制度,确保签约项目变开工项目,开工项目变投产项目。其中,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秘书”制,是对于落户我市的重点项目,由项目引进单位或项目引进服务责任主体单位的“一把手”负责,为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运营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服务。改革政府服务模式,从行政管理向专业化服务转移,对经信委和招商局内部科室进行整合,按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成立7大产业办公室和7个招商分局。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行了“阳光新政”工程化建设工程和公务员能力席位建设工程。启动了治庸问责工作,已在市宣传、政法等战线先行试点,11月初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展开。    五是以干事创业用干部为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转变选拔任用理念,围绕干事导向、基层导向、廉洁导向,选干部用干部,努力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环境。比如,在这次换届中,我市部分县(市、区)党政正职发生变动,空缺3名县委书记、5名县(市、区)长职位。我市采取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开推荐、差额选拔的办法,公开选拔8名县(市、区)党政正职,同时,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选拔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了县市党政领导班子结构。

   最近,我们又面向全国公开选拔20名县级领导干部,其中3名正县,17名副县。为广纳贤才,真正让贤才上岗,我市在此次公选干部中,改变过去“重考轻干”的做法为“重干轻考”,决定对此次面向全国公选的干部取消笔试,代之以重在考察实干能力的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分别按职位组织实施,调研结束后,参加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结合所报职位分别撰写调研报告或策划报告,以更好地体现动笔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此外,我们为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在此次选拔中放宽年龄、工龄、学历、任职资格、身份限制,开创了公选干部的新局面,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谢翔)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