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刘娜 通讯员 曾玉梅
过去3年,平均每天新注册六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完成企业总收入2236亿元,逆势增长29.32%。光谷,这个地图上曾经“被武汉遗忘的两厘米”,每天都在创造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潮水般涌来的各类人才。世界纳米专家王肇中来了,全球激光行业领军人闫大鹏来了,探测癌症的先行者孙小蓉来了……3年来,光谷21人入选“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占全省88%,企业新增博士2297人,超过过去20年总和!
“人才特区”大手笔
2010年以来,安翰公司总裁、留美博士肖国华陆续接受东湖高新区政府资助500万元。
“我们非常珍惜这笔钱,它是压力,也是动力。”在光谷生物城,肖国华终于研发出胶囊大小的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内窥镜,被称为“21世纪内镜发展革命”。如今,该技术已完成200例临床试验,正批量投放市场。
2009年2月,省及武汉市决定,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实施“3551人才计划”,引进培养国际领先的科技人才,并给予60万到500万元的资助。如今,已有4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像肖国华这样,获得最高额度的资助。
这是一览天下的大气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高端人才“怀才不遇”,东湖高新区及时抛出橄榄枝,吸引他们来创业。
这是观念转变的大创新。仅仅招商引资,没有核心技术,招来的可能是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产业,只有招才引智,才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手笔带来大回报。闫大鹏博士创办的激光器公司,打破了垄断,迫使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下降50%,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超过一个亿。叶毅博士创办的风脉可再生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从零开始,今年前8个月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
“致命诱惑”在服务
2011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下午3点,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会议室。武汉博而硕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张轶伟向100多名业内同行、风投公司演示了企业发展的PPT,受到极大关注。会后,公牛创投股份有限公司注资600万元,支持博而硕微建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这,就是深受高新区企业欢迎的“333会议”——在每月第三周星期三的下午三点,举行人才项目对接会,进行投融资、培训、产业配套、现场办公等交流对接。目前已成功举办21期。
张轶伟说,那次会前一周,人才专员李龙多次上门帮他修改PPT,“风投公司关心的是市场预期,技术的篇幅可以压缩!”李龙学国贸专业出身,弥补了张轶伟的不足。
“我们就是企业的‘保姆’。”李龙告诉记者,海归人生地不熟,从选址注册到后期服务,只要他们有需求,我们随时上门。在光谷,像李龙这样的人才专员有11名,每人对口服务几十名“海归”。
资金是保障,服务是根本。论资金,与发达省份相比,东湖高新区也许不是最有优势的,可是,他们贴心服务,让“海归”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光谷的‘致命诱惑’在服务,所以,沿海猎头公司三番五次打电话我都没有动摇。”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台湾博士魏世祯说。
“党管人才”靠政策
今年6月,美籍华人王兆凯博士创办的大湖生物有限公司在东湖高新区落户。允许外籍留学归国人员办内资公司,这在武汉是第一次。
“‘人才特区’不是一句口号,要有‘特惠政策’作支撑。”高新区人才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区委组织部协调相关部门探索了系列人才创新举措:解决融资瓶颈,出台《人力资本出资登记办法》,规定可将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创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出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中科通达、光庭科技等7家“3551”企业获首批集合贷款共1.2亿元;引导企业人才创新,高新区已有30多家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首家企业迪源光电实施股权激励后,主营收入增长131.5%,利润增长了18.8倍。
“党管人才不是‘直接管人’,要重点在管规划、管政策、管改革、管统筹四个方面着眼用力,提高人才工作的效益和水平。”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翟天山十分赞赏高新区的创新。
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形态,“谷”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人才机制引来了茂密的人才森林,催生着日新月异的光谷奇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