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exfoliative erythroderma),又称红皮症,本型的发病机制有中毒性及变态反应性两种,大量或长期用砷剂而发病者属于中毒性反应,而较短时间应用常用剂量引发者属于变态反应,为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本型特点为潜伏期长,多在20—30天以上,由砷剂引发者可达5—6周,病情多较为严重。初发皮疹可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也可先为红斑丘疹性,迅速融合成片。皮疹始发多见于面部,迅速蔓延全身,致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水肿,尤以面部、手足为著。颈下、腋部等皱褶部位皮肤可有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皮肤剥脱随之发生,剥脱的皮肤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常呈手套状或袜套状剥脱。重者毛发、指(趾)甲脱落。口腔、支气管、胃肠道黏膜皆可脱落。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在皮肤糜烂溶解过程中,常可发生继发感染。头皮部可有混以皮脂和脓液的厚痂,此种厚痂之处也易继发感染。发疹之前或发疹之初,常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部分病例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及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全身性浅表淋巴结肿大。体温多数可达39—41℃,少数在39℃以下,有时还可发生低体温。皮肤可反复剥脱,迁延日久。病程中还可伴发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肾炎、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症等。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30%。
【致病药物】
引发剥脱性红皮病的常见药物:巴比土酸盐类、青霉素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异烟肼、重金属制剂、砷剂、氨苯砜、别嘌醇、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治疗】
到医院救治。
用药步骤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