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护卫队在苏台村巡查。(图片由荆门市国土局提供)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熹 通讯员 吴鄂阳)2010年首创国土资源协管员制度在全国推介,2011年被国土部授予全国“双保”行动成效显著单位……近两年,荆门市国土资源局在保发展保红线方面,多措并举,亮点纷呈。
村民护卫队:耕地第一守护人
荆门市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方法,在全国建立第一支国土资源协管员队伍,在全省成立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自建第一个村级土地护卫队,走出了群防群治的土地保护新路子。
现年48岁的刘江南是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办事处苏台村“土地护卫队”的副队长,每个星期他都带着15名自愿加入的队员,分成3个小组对全村11.8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拉网式巡查,风雨无阻。“每次巡查要步行至少两小时,遇到节假日等违法占地高峰期更忙,基本上是24小时无间断防控。”刘江南说,”制止违法用地,毕竟是拆别人房子的事儿,所以得罪人在所难免。但看到村里的农田被占用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又觉得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
去年3月2日,一房地产开发商违法占地修建房屋。土地执法护卫队在第一时间上报,荆门市国土资源局、公安局的执法人员火速赶到现场,在施工队伍进驻半小时内,就制止了这起违法占地。
作为“中国农谷”,荆门市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创新思维,在全国率先走出群防群治的路子。去年,荆门70%的土地违法行为由群众组织第一时间发现上报,为及时处置赢得先机。
四个平台:编织“保红线”大网
荆门市一方面注重“人眼”的防范,另一方面利用卫片遥感、视频监控等“天眼”,让违法用地无处遁形。
群防群治除了村民护卫队,还有国土资源协管员、社会监督员两支队伍,将违法发现在基层,制止在萌芽状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荆门市建立的全国第一支土地资源协管员队伍。如果说土地护卫队是村民自治组织,那么协管员则是“吃国家饭”的正牌军。为弥补基层国土执法监察力量的不足,实现关口前移,荆门市1595个村委会(居委会)都选聘了村委干部作为协管员,市、县、乡、村委会四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网络体系真正得到了健全,形成无盲点动态巡查格局。
这些协管员全部都由荆门市财政出钱,每人每年给予600元的补助。“钱虽不多,但却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认可。”协管员胡为义说。
荆门市还“上下一条心,工作一盘棋”,打造了网络舆论平台、政风行风热线、12336举报电话、来信来访4个监管平台,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保红线”大网。
天眼和人眼的结合,让荆门市违法用地占耕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耕面积的比例为3%,远低于国土部的问责线(15%)。
今年上半年,荆门市动态巡查49500次,发现违法86起,制止违法74起,发现率高达96.6%,制止率86%。
荆门市还构建了较为规范、稳定、配套的土地执法制度体系。包括内部制约机制、土地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共同责任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等。土地执法呈现出由幕后到台前,政府主导地位日益显现;由被动为主动,卫片执法方式日趋完善;由单打到共管,执法共同责任日渐落实的局面。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