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媒体看点

更多

《科技日报》:特色服务是高校强身之本

发布时间: 2013-04-23 11:2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特色服务是高校强身之本

  ——武汉工业学院发挥科技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建设

  《科技日报》刘曙甲 刘志伟

  近5年,武汉工业学院连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该校侯永清教授的“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系列产品,截至今年8月已成功推广到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武汉工业学院是一所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的多科性大学。该校坚持实施“特色兴校”战略,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在稻谷和小麦加工、食用油脂和蛋白加工、饲料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研发、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该校党委书记王祚桥教授强调:“特色服务是地方高校强身之本,作为深具行业特色的学校,我们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帮助地方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在粮食领域获得3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针对我国粮食物流技术与装备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该校刘启觉教授主持对粮食装卸、运输、储存各环节进行减损技术集成创新,开发了“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该技术以稻壳为燃料,用于烘干稻谷和油菜籽,既解决了稻壳污染环境问题,又为农产品烘干提供了洁净可再生能源,还可以生产稻壳灰有机肥,其成套技术被全国500多家企业采用,每年产生经济效益多达数十亿元。该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谷物和油料干燥的“一机两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利用油脂饼粕生产无毒高蛋白含量的饲料,一直是油脂科技研究的方向,武汉工业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国内前列。该校胡健华教授先后进行了棉籽粕脱毒研究,菜籽脱皮冷榨饼提油去毒制浓缩蛋白研究,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利用该技术生产的冷榨油不须精炼即可食用,具有纯天然特性,避免了常规高温加工产生反式脂肪酸、油脂聚合体等有害物质,保留了油脂中极其珍贵的天然活性物质。2010年由他主要参与完成的“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中国粮油学会统计,“十一五”期间,粮食领域获得7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其中3项是该校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该校首次提出粮食加工厂物料气力输送理论并建立了全国首个风运粮食加工厂;开创了油料低温压榨萃取新技术新工艺并建成国内首条油菜籽低温压榨生产线;作为“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十一五”以来主持制(修)订国家油料、油脂和谷物蛋白标准147项。

  把科教与经济结合作为服务地方的头等大事

  武汉工业学院积极开展区域产业政策研究和企业技术服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为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该校校长曾祺林教授指出,作为省属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特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要把推进科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之中。

  近年来,该校与湖北10余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安陆市打造了“中国粮油机械之都(安陆)”,与钟祥市合作建立了湖北省第一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承担完成的“湖北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研究”、“湖北县域特色产业分布与发展战略研究”、“湖北襄樊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多项咨询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被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用。

  该校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产学研紧密合作,培植了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扶持了一批地方特色资源产业。

  紫苏籽含油率高达40%,而蕲春县的紫苏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瞄准紫苏这一特有油料蛋白资源,该校刘大川教授和蕲春当地联合科研攻关开发出紫苏系列产品,畅销市场。当年新增产值2000多万元,新增利税600多万元,如今蕲春的紫苏种植面积达数万亩,带动上万农户脱贫致富,同时为该县开拓了一条医药深加工产业的新路。

  糙米的营养优于精制大米,但由于口感差,未能得到市场认可。该校周坚、刘英等教授与湖北福娃集团合作,就如何改善糙米口感同时保留糙米营养开展研究。通过利用校企共建的湖北省稻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的稻米深加工、增值转化、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等一系列研究,获得201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发的“福娃”糙米卷等糙米精深加工制品系列,提高了福娃集团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使“福娃”系列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福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福娃大米、陈克明面条、德炎淡水龙虾等知名品牌的背后都有武汉工业学院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背影。该校支持发展的罗田板栗产业、蕲春紫苏产业、长阳木瓜产业、通城油茶产业、洪湖水产产业等,已成为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亮点。

  节能环保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近年来,该校科研人员走节能环保的农产品深加工和转化路子,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该校缪礼鸿教授利用高温堆肥方法,进行黄姜废渣、废水的开发处理,让废渣吸附废水发酵,制备出了达到国家标准的有机肥料。该校科研人员利用米糠生产米糠油并提取蛋白多肽,利用鱼内脏生产酱油,利用屠宰猪牛羊废弃血液提取球蛋白,利用鱼鳞生产动物胶原蛋白等研究。这些实现了农产品、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交互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环境污染,达到了生态加工循环利用。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彭烨炜)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