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湖北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 报纸评论

警惕“材料中打转”的形式主义

 

警惕“材料中打转的形式主义”

 

  作者:艾丹

  年终岁末,正值各项考核、检查、验收之时。人民日报记者日前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规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成成绩等用总结材料“包装”工作实绩的现象。“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抓工作讲求实打实、切忌空对空,道理讲起来并不难,但为什么“材料政绩”仍然有市场?显而易见的问题不是没有来由。走走基层就不难看到,如果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日常描述,那“一看牌子多少块,二看台账多少本”就成了年底的特有景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会议、文件、检查多,各种总结、各项清单也多,以致不少基层同志感叹,本来是紧锣密鼓抓工作的时候,反而成了夜以继日赶材料的节点。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以总结反思,以考核督促,是推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如果听材料汇报多于实际调研,考核评比依靠清单条目细之又细来体现检查“严之又严”,那就是走偏了方向。变形的层层重压之下,被检查被考核的对象,要么疲于应付,要么弄虚作假,耗费了大量精力,却在材料里原地打转,蒙了上面,苦了下面,抓落实难免会悬空。

  “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翻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有关作风建设的“反对”、“禁止”、“不准”等规定格外显眼。八项规定出台四年来,需要正视的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明显遏制,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顽固。整材料成了敲门砖,“文字秀”成了通行证,表面看是工作方法不得当,实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禁而未绝;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工作实绩不如纸上“功夫”,表面上是考察方式不科学,根本上是“四风”未除。

  “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少一些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检查评比,遏制住岁末年初检查评比活动过多过滥的势头,才能为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创造一个正向激励的机制,才能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营造一个良性宽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