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波是一位有着31年从医经验的医生,曾在"非典"时期坚守一线,这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虽心存恐惧,却仍义无反顾主动请缨担起肺三科隔离病房主任的重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治愈了数十名患者。从大年二十九到医院关闭所有隔离病房,陆定波一直坚守岗位,没有回过家,"我就住在医院里,这样病房和门诊有什么事情,我能及时赶过去处理。

石方蓉:去年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她先后两次申请进隔离病房,累病了住院都放不下工作。

 

  她乐观坚定,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一直鼓舞着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49岁的她在去年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做好了为医学奉献到底准备。她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做着平凡的护理工作。她就是湖北省中医院肺病科护士长石方蓉。

 

  请战:最需要我的时候,怎么能退缩?

 

  1月14日,新冠肺炎的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湖北省中医院立即着手筹建花园山院区发热隔离病房。得知消息的石方蓉主动报名,要求前往隔离病区工作,但没想到她的请求被护理部驳回了。“当时肺病科患者多,还有十多个患者重症,病房里有都是年轻护士,经验没我丰富,领导希望我能留在原科室。还有我身体不算很好,心脏有点小毛病。”石方蓉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都有心脏频发室性早搏等身体问题。

 

  随着疫情形势愈发严峻,不久之后石方蓉再次提出申请,这次连一向支持理解她工作的爱人都不能接受:“你既不是党员,年纪也大了,身体又不好,为何要冲在前面。”丈夫的不理解,并没有让石方蓉打消念头,“我是肺病科的护士长,我有丰富的护理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经验,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退缩?大家都怕危险,那还有谁去啊?我去是最理所当然的!”

 

  最终,医院决定任命石方蓉为花园山院区发热病房护士长。接到通知的石方蓉交接好肺病科的各项工作后就赶往发热病房开始工作。工作流程制定、防护物资的管理、病房环境改造……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石方蓉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早上7点就到病房上班,午饭扒拉两口早已冷透了的盒饭,继续忙到晚上8点才能拖着水肿的双腿回家。回到家里,石方蓉也无法好好休息,经常焦虑得睡不着:“满脑袋都是病房的事情,人员的培训和搭配,病房隔离应该怎么做得更好,每一件都是要紧事,我怎么睡得着!”

 

  发热病房成立第二天,抢救一名疑似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需要上呼吸机,这是一项高风险、易感染的操作,石方蓉主动要求:“我来吧。”回想起来石方蓉还有点后怕,“但是当下根本没想那么多。”不幸的是,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该名患者最终还是去世了。年轻的护士们没受到过这种打击,哭成了一团。

 

  石方蓉一个人穿着防护服,走进病房为逝世的患者撤除各种管道,清理遗体,采集标本,进行终末消毒。从病房走来出时,她已全身湿透、面色苍白,却仍不忘安慰自己的同事,不要沮丧,不要害怕。“很敬佩护士长。当时是我第一天到隔离病房工作,本来有点害怕,但是看到护士长冲在最前面,我就不害怕了。”石方蓉的同事,95后护士黄雪对那一幕记忆犹新。

 

  出院: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后,石方蓉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1月21日晚,她出现了咳嗽、胸闷喘气症状,CT结果显示肺部炎症,石方蓉被立即送至光谷院区隔离病房进行病情观察。

 

  “我的结果不是新冠肺炎的典型表现,所以没怎么害怕,倒是很担心病房的工作。”隔离期间的石方蓉还是放心不下工作,放心不下同事。她每天都在微信里给同事们鼓劲、加油,甚至把爱人为她送的牛奶、水果都发给了同事,她说:“我病情较轻,正在休养,你们工作那么辛苦,比我更需要营养。”

 

  1月25日,在医院住了4天的石方蓉要求复查CT,石方蓉表示:“如果CT显示结果还好,病情没进展,我就出院,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同事们都在战斗,我实在是待不住了。”CT结果显示肺部炎症好转了,石方蓉就如愿以偿,出院了。

 

  奉献:为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是理所当然的

 

  石方蓉的奉献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2019年,石方蓉和爱人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这样重大的决定,石方蓉和爱人却做得非常轻松随意,甚至已经回想不起来是哪一天登记的了。

 

  被问到为什么会有捐献遗体的想法时,她答道:“捐献遗体的想法一直都有,但是我俩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登记。了解到可以网上申请遗体捐献后,就马上登记了。我和丈夫都是医护人员,对于生和死,我们看得很开。死了,那些完好的器官对我来说都没用了,但是对需要的人来说,那是能救命的。”

 

  石方蓉的儿子是Rh阴性血,她让儿子去血站登记报备,万一有需求,能及时去献血。“一名医务工作者,为医学、为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是理所当然的。”石方蓉说。“我在家也可以帮忙收集数据,整理各种报表,减轻一线的工作压力。”现在,被强制要求回家休息的石方蓉,依旧牵挂着一线的战友们。已经开辟了十二个隔离病区的湖北省中医院,准备再开一个隔离病房,全力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我休息够了,新病区开了,我随时可以上岗。”石方蓉说。(本文来源:长江云 2020-02-26)

紧急腾出600张病床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2月15日凌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的病房大楼中人声鼎沸。冒着风雨,全院约800名职工迅速集结,紧急腾出一栋大楼,连夜清洁病区并改造隔离病房,再添600张病床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37名危重病人一人一台救护车转运

 

  2月14日下午,医院接到通知,继2月9日连夜拿出210张病床后,该院光谷院区另一栋大楼也将整体腾出,接收新冠肺炎患者。下午3点,省中医院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紧急动员部署。院长何绍斌强调,这次省指挥部安排增加600张床接收患者,是军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坚决完成。

 

  该院领导迅速分为转运组、接收组、清洁组、改造组及后勤组,各自迅速规划方案进而实施。副院长刘建忠带领50多名工作人员开始进行严密的非新冠病人转运,通知了101名在院病人后,部分轻症病人要求出院,最终确定该大楼有37名危重病人、21名普通病人需要转运到花园山院区。

 

  刘建忠介绍,他们采取分科室、分时段、分轻重症的转运方式,两边院区科室相互对接、确定名单,利用4台救护车、两台大巴车转运病人及家属。37名危重病人一律用救护车转运,做到一人一车,车上一医一护一陪同。据介绍,这些危重病人全部来自于脑病科、老年病科、神经外科、肝病科。

 

  晚上6点30分左右,转运的第一个病人是79岁的钱爹爹,他因脑出血入院,情况较危重,对于紧急腾退大楼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其家属表示理解和支持。为减少患者支出,医院决定不让患者掏入院门槛费,全部由医院承担。

 

  该院党委副书记郭艳红则带领十几名工作人员在花园山院区将病人进行接收入院。

 

  450名住医院的医护人员连夜转到酒店

 

  从疫情暴发以来,湖北省中医院几乎所有医生护士都投入到了一线。200多名医护人员被派往支援方舱医院和社区医院,有的医护人员住得较远,又害怕回家传染家人,医院将光谷院区这栋大楼的几层病区拿出来作为医护人员临时住宿区,约450名医护人员住在医院。

 

  现在突然要腾出大楼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这些医护人员都需要“搬家”。血液病科医生王寒拖着行李箱准备前往医院临时联系的酒店居住,“我能理解,也支持,一切都是为了救治患者。”

 

  彻夜清洁改造病区 约800职工齐上阵

 

  对于光谷院区病房大楼腾出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该院职工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医院领导不讲任何条件将医院条件最好的大楼拿出来,这个时候作为员工我们全力以赴。”该院一名普通职工表示。副院长吴廉介绍,由于转运病人、清洁病区和改造病房并不能同步进行,医院只能先做好计划,病人一转出就立刻做清洁,此时只能依靠本院职工,再进行病区改造,改造材料也是“东拼西凑”,联系到哪里有就立刻去拖回。(本文来源:人民网 2020-02-15)

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2月17日上午,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钱先生(化名)出院。“先后两次告病危,我这条命是医生抢回来的,感谢你们!”钱先生说。湖北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刚副教授介绍,钱先生从确诊为新冠肺炎开始至今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而且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显著。

 

  病发:先后两次病危

 

  1月25日,61岁的钱先生因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被送至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抢救。“当时被送来时,肺部CT显示双肺内见散在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李刚回忆道,末梢血氧饱和度为80-90%,低于93%就是重症患者,综合他的呼吸频率等体征钱先生被告了病危。

 

  新冠肺炎、急性呼吸衰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年糖尿病病史,钱先生的抢救工作十分棘手。经过李刚团队近5个小时的全力救治,钱先生脱离了危险。三天后,钱先生体温恢复正常,体征稳定。“虽然目前看似度过了危险期,但是临床上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第二次‘炎症风暴’,您还是要以防万一”,李刚将自己的担心与钱先生进行了沟通。

 

  2月4日,钱先生出现了反复高热,体温最高达39度,还有呼吸困难、胸闷症状。正如李刚之前所担心的一样,钱先生出现了第二次“炎症风暴”,再一次告病危。经过李刚团队的抢救,钱先生顺利度过危险期。经过十多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调理,钱先生的体温维持正常,肺部阴影明显减少,呼吸不畅、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的症状明显减轻。2月17日上午,钱先生顺利出院。“这二十多天来我先后两次告病危,我这条命是医生抢回来的,感谢你们!”钱先生出院前专程向李刚道谢。

 

  治疗:稳定、合理、营养、中西医结合

 

  “稳定、合理、营养这三个关键词是我们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所遵循的原则”,李刚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体受到病毒入侵,大量的免疫细胞就会被激活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以清除病毒。但是新冠肺炎病毒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且造成免疫系统失衡,引起炎性因子风暴导致疾病恶化,对人体组织和细胞造成严重损害。所以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首先要让人体免疫系统稳定下来,要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和消除过度的活性氧簇。与此同时,合理、及时地使用激素,遵循“短程、中小剂量”原则,抑制患者过强的免疫反应。最关键的一步是要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住院周期长,对营养支持的要求高,根据患者病情早期及时地进行肠内和肠外的营养支持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之一。比如进食优质蛋白粉、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等方式都可以高效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

 

  据了解,中医药治疗贯穿了钱先生的整个病程。“我们根据钱先生不同病程的不同病症,开具了我们的‘肺炎2号’、‘肺炎3号’、‘肺炎4号’和‘肺炎5号’方”,李刚说,钱先生能够转危为安,治愈出院,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出院后,钱先生还会继续服用“肺炎5号”方汤剂进行巩固。(本文来源:荆楚网 2020-02-17)

疫情之下的中医速度与中医力量

  “此次疫情中,中医药的运用范围之广,始料未及。”湖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巴元明坦言,除了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参与,也希望中医在预防中有所作为,与中医“治未病”的精髓一脉相承。推此及彼,专家们还寻思着如何用中医的力量,对恢复期患者体内病毒的残渣余孽一网打尽。这是西医不太涉及的范畴,却是中医需要考量的。

 

  疫情倒逼“中医速度”:药方研制14天完成

 

  隐隐感到“邪气”袭来,是在一个多月前。一直在临床接诊病人的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肖明中副主任医师敏感地察觉到异样,因为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当时,肖明中有些不安。

 

  肖明中是首批参与新冠肺炎防治的医护人员之一,1月17日,刚开辟隔离病房时,他就感到中医药应该积极应对。“历史上不乏中医治疗瘟疫的成功案例,理论上看,应该大有可为。”

 

  疫情的暴发来势汹汹。省中医院迅速组织9名专家,率先启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尝试,在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临床研究。

 

  “急”是专家们最深的感受。必须在很短时间里,拿出对大多数人都适用的相关组方,考验前所未有。

 

  3月2日上午,宜昌市西陵区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内,医务人员加紧配制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药。

 

  1月19日,省中医院防治专家组着手分析疫情症状,结合临床症候,启动了新冠肺炎预防方剂的研制。22日,“预防肺炎方”出炉,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除夕夜,省中医院专家组迅速攻关。一天后,涵盖预防、肺炎、恢复期治疗等8个协定方诞生。正月初五,专家组制定了《湖北省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协定方》(第二版讨论稿),参考临床反馈情况,梅国强、巴元明、肖明中等总结形成了“肺炎1号”方。2月11日,由湖北防控指挥部科研攻关组推荐,“肺炎1号”方正式公布,应用于全省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治疗中。2月23日,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制剂备案批件,“肺炎1号”和“强力肺炎1号”获备案通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适用。

 

  “从研发到走上生产线的预防、治疗方,只花了短短14天。”从事中医药研究35年的巴元明感慨,“从未有过如此神速,疫情倒逼了‘中医速度’。”

 

  推进社区预防:人手一方成为现实

 

  当社区隔离点成为切断疫情源头的第一道关口时,中医人们非常清楚,仅仅让隔离者“隔离于空房”是一个略显苍白的努力,医疗干预迫在眉睫。

 

  “‘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理想的用药模式,但面对社区大量患者,靠中医医生一个个把脉开方无法实现。特殊时期,应先让每一个病人都吃上中药,阻断疾病继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提出设想。2月1日,仝小林领衔的社区防控项目工作正式启动,以通治方治病,让隔离者等都能喝上中药,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

 

  这个颇具创新性的社区中医药防控模式,有了积极的响应。作为中医防治主力军的湖北省中医院医疗队深入武昌区、洪山区等隔离点,让中医药全面参与预防、治疗。

 

  在徐家棚、青鱼嘴等10余个社区,省中医院的医护团队发放仝小林院士研制的一号协定方,让密切接触者进行中医药预防;在东亭社区,对600余名患者进行面对面问诊,并进行用药规范指导;在马应龙医院、瑞华医院等社区隔离医院,一药一灸,防止轻症患者转重症。

 

  跟进康复指导:依然贯穿辨证施治

 

  与日俱增的康复出院数字,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存在隐忧。

 

  “部分患者出院后,仍有轻微咳嗽、乏力等症状。” 肖明中介绍,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目前,他和团队正着手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帮助他们加快肺功能损伤后的修复,并在出院隔离点率先探索。

 

  2月中旬以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隔离点、湖北大学隔离点陆续收治了治愈出院的患者。在仝小林的带领下,省中医院新冠肺炎康复团队深入隔离点“望闻问切”,提供专业恢复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依然贯穿于此。“除了中医药,还进行中医康复理疗。”肖明中介绍,“盗汗的患者用西洋参泡茶饮用,失眠患者开具失眠足浴方。此外,还每天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等,增强肺活量,提升抵抗力,干预率达98%。”

  许多关乎康复层面的医疗配套开始布局。目前,省中医院拟定《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隔离和医学观察管理办法》《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引(试行第一版)》等,提出“一药一灸”治疗思路,同时开设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门诊,提供复诊、康复指导,还建立随诊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的诊疗与随访服务。

 

  “密切跟进,不断完善,这是中医应该有的态度。”巴元明说。(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0-03-11)

统筹:孙永军 黄涛 设计:李砚青

技术:王明望 视频:万诗思 编辑:李燕 林琳

Copyright @ 2000 - 2020 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