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查昭
策划:吴康安、方田、谢颐
编辑:王会、肖梦吟、贾方、徐璇
设计:李砚青、蔡畅、夏潇然、刘晓洁
技术:黄小明
内容编撰、史料支持: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出品: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召开情况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有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着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38人组成的中共中央委员会,由委员172人组成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委员132人组成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9月12日至13日,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主要内容

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大会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意义

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党的建设更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党的最高领导层成为更加朝气蓬勃的战斗指挥部。中国由此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政治轨道,党的十二大也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载入史册。

党的十二大是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在党的十二大上,湖北省代表李先念、陈丕显、王全国、王兆国、饶兴礼当选为中央委员,王群、丁凤英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导下,湖北以城市为重点、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以发展商品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各条战线陆续制定推出改革措施和部署。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教育、科学等事业在改革中日益繁荣。
农村改革率先起步
1979至1984年,湖北在农业领域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先山区、后平原,先包产到组、后包产到户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湖北农村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湖北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胡耀邦视察湖北
1983年2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湖北视察工作。23日,胡耀邦接见省直机关、武汉部队和地市委负责干部并发表讲话。1984年12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鄂南。13日至14日,在视察江西后又重返湖北的鄂东地区视察。
中共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3年12月20日至26日,中共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90人,代表全省191万党员。关广富作《沿着十二大指引的方向,为全面开创湖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省顾问委员会,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武汉首聘“洋厂长”
党的十二大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了湖北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等工作。1984年8月,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武汉市政府大胆决定,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用西方的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11月,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开创了中国引进国外管理型技术型专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