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襄州新闻报道 > 正文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其中“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其关键一环。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堪称农业“芯片”的种业是基础。

  省农业农村厅今年“揭榜挂帅”项目榜单中,我市的正大种业、扶轮种业、金太阳种业、圣光种业成功入围,分别在玉米、小麦、油菜等新品种的研发上担负全省重要任务;

  今年我市经国家和省级认证、登记品种达到100个,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等;

  现代种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年农作物种业营业收入达到23亿元,增幅达到18.33%,高于常年5个百分点。

  作为我市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之一的现代种业,正把农业“芯片”牢牢攥在手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创新,良种研发硕果累累

  农业“芯片”贵在育,重在创新。正大种业、扶轮种业、腾龙种业等企业为保持龙头地位,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单位组成科企联合体,进行育种技术联合攻关,良种品类增多,单产不断提高。

  扶轮农业科技公司研发的“扶麦368”,今年再创单产新高,经省市相关专家实地测产,达到691.2公斤/亩,增产6.1%。

  种业企业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通过申报地域标志、赋予文化内涵、加强互联网营销等手段,多种途径打造品牌,全市种业品牌出现“井喷”现象。2022年我市已由国家和省级认证、登记品种就达到100个,分别为小麦33个、水稻14个、玉米31个、油菜15个、蔬菜7个,在全省市州中名列前茅。

  今年,我市的正大种业、扶轮种业、金太阳种业、圣光种业4家种业企业在省农业农村厅技术“揭榜挂帅”中成功入围,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发展先机,增强了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进一步展示了我市在现代种业上的实力。

  四轮驱动,襄阳品牌优势凸显

  种业强则农业强,种业兴则农业兴。针对目前现代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市实行技术、品牌、基地、招商“四轮驱动”,促进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打造襄阳特色。

  农业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种子,在种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才能提升襄阳农业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我市借助正大、扶轮、金太阳、圣光等企业的品种展示示范活动,由市农科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王汉中,部级小麦专家高春保等知名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答相关问题。

  积极开展院企对接,全市15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已与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广西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实现了技术合作,共聘请26名专家教授,充实到相关企业的研发团队。

  强化企业“造血”功能,全市15家农作物种业企业中能够实现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的企业达到6家。腾龙种业公司投入1900万元,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大棚和种质资源保护仓库,研发实力大为增强。

  在品牌引领下,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各种业企业通过寻找适合本地生产、经济价值较好的遗传资源进行自主研发。腾龙公司研发了玉米品种腾龙858、腾龙757、腾龙272等,正大公司推出20多个品种。扶轮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麦品种“扶麦368”,今年创单产691.2公斤/亩。

  不断发力,种子基地多地布局

  品种再好,如果没有基地作保证,形不成批量,就形不成气候。我市种业企业在发展种子基地方面,实现了“对内挖潜,对外拓展”,种子基地在全国多地布局。

  据统计,目前我市种业企业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云南、重庆、四川、广西以及本省恩施、十堰等地有29.4万亩的制种基地,比上年增加近7万亩。众多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建设核心基地8.4万亩;委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设基地11万亩;订单回收种子基地面积达9.6万亩。

  在招商引智方面,以蔬菜种子为突破口,加强与武汉亚非种业、安徽金丰种业等企业的联系,引入行业领军企业,壮大我市种业市场。目前,四川种都集团已进入襄阳,新项目即将落户襄州区双沟镇,计划总投资5亿元。通过院企合作,目前已有26位专家教授成为我市种业研发的生力军。

  圣光种业在形成“双低”(低芥酸、低硫甙)优势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双高”(高油酸、高油量)的品种优势,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目前,小麦、玉米、油菜品种成为襄阳种子的拳头产品,极具市场竞争力,不少种业企业由过去的上门推销,变成了种子期货贸易,增加了企业收益。

  不久前,在仙桃召开的全省水稻品种展示示范工作会上,襄州区被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授予“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荣誉称号。此外,襄州区、谷城县还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全省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