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襄州新闻报道 > 正文

   襄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立足民发商圈新经济组织集聚、新社会组织活跃、新就业群体密集的特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以治理为路径,系统性推进商圈党建创新,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民发·蝶变西湾”党建品牌,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襄州经验”。

  筑牢组织体系,实现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赋能” 

  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构建“街道工委—商圈党委—两新党支部—党员商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党组织在商圈内深扎根、广覆盖。通过“敲门行动”,摸清民发商圈内所有企业商户情况,选派2名专职党建指导员并新成立4个两新党支部,落实“两个覆盖”措施,让党组织的力量渗透到商圈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两企三新产业服务团”深入商圈开展服务,针对企业商户在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商圈的发展优势,实现了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赋能”的转变。

  打造“三个联盟”,推动资源整合与服务升级 

  区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推出“创业就业联盟”“企业发展联盟”“志愿服务联盟”,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1.创业就业联盟:聚焦人才与企业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孵化企业18家,引进高校毕业生146人,解决近3000人就业问题;2.企业发展联盟:搭建政企、企企对接平台,建立“服务联盟数据库”,提供政策、审批、金融、法律等一站式服务,累计解决难题30余件;3.志愿服务联盟:整合8支专业服务队,开展应急抢险、消防救援、公益慈善等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超1000万元,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服务爱心圈”。

  做实“暖心服务”,增强群体归属感与治理效能 

  针对新就业群体“饮水难、吃饭难、休息难”等问题,区委社会工作部高标准建设“红色驿站”,配备“六个一”基础服务设施,升级24小时刷脸进门系统,打造“随时回家”的温馨港湾。设立“五老”工作室,发挥老同志政治、经验优势助力基层治理。创新推行“友好骑手商圈”建设,通过议事协商机制划定停车专位、规范配送秩序,聘请21名外卖小哥担任社区治理监督员,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 

  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四大会议”机制(联席会议、民主议事会、政策解读会、志愿服务协调会),畅通诉求响应渠道,形成“收集—研判—交办—反馈”闭环管理。2024年商圈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党建真正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通过“评优授牌”“非遗进商圈”“文体活动”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经济与治理互促共赢。

  经验与启示:区委社会工作部的实践表明,新时代商圈党建必须突破行政属地限制,通过组织创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党建与发展、治理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其“党建主线、治理与服务两翼、联盟载体、会议机制”模式,为全省“两新”党建和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化“创新民发·蝶变西湾”品牌建设,拓展“智慧党建”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治理体系,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