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襄州重要讲话 > 正文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全域循环美丽乡村,推动全员参与基层治理,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之路。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全省农业产业化暨重点建设项目培训会、全省小麦主产区春季田管现场会等活动。 

  2021年12月27日,襄阳市政府与正大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大集团将投资150亿元推进五大项目落地襄阳。其中,正大种业上市、正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大中南研究院等三个项目落户襄州区。

  做好“产业提升”文章 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项目化思维推动农业、以产业化思路经营农业,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产量大区向产值大区、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2021年,成功入列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单位、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

  一是舞“龙头”,激发全产业链活力。围绕粮食、油料、生猪、现代种业、家禽及蛋制品、特色农业等产业,通过“抓大带特”,培植形成了一大批有一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如以正大食品、康福达肉食品为主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以襄阳鲁花、元大粮油、丰庆源为主的粮油精深加工,以盼盼食品、卧龙锅巴、郭襄食品为主的休闲食品加工,以正大有限、襄阳希望为主的饲料精深加工,以襄阳孔明菜、程河柳编为主的传统特色精深加工等,打造出乐峰农业、昊源优质稻虾农业、丰庆源农业等3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9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4.6亿元,同比增长16.6%。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入围全省重点培育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是抓“融合”,完善全产业链体系。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聚焦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建立健全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37家,家庭农场60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累计发展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476家;规范建设了四季青、新发地等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全区物流企业236家,年物流总额76亿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万多人,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商品年销售额26.5亿元。

  三是创“品牌”,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深入实施“襄州精品名牌农产品”战略,大力开展稻米、小麦、油脂、畜禽、瓜果等产业的品牌整合,打造了“鲁花”“正大”“孔明菜”“聚香达”“古襄阳”酒、“长英”面粉、“卧龙锅巴”等一大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力强,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品牌。截至目前,全区有“农”字号国家驰名商标3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件,国家级集体商标4件,“三品一标”79个。

  做好“美化环境”文章 彰显乡村振兴魅力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村内微循环、镇域中循环、全区大循环的美丽乡村景观带,进一步提升乡村的旅游功能、度假功能、休闲功能,实现以农促游、以游富农。襄州区被评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厕所革命”工作成效突出单位,入选全省2022年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试点区,龙王镇闫营村入列“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一是规划明路径。坚持把高质量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手棋”,以“一轴”(316国道)“两门”(龙王西大门、双沟东大门)“三线”(村际线、城际线、河岸线)“四口”(龙王、黄集、双沟、峪山等四个高速公路出口)等为重要节点,编制长约70公里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规划,形成“一轴两翼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同时,围绕“三生三线”,统筹土地、林业、交通、水利、旅游等行业规划,衔接路网、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村庄建设、土地利用、产业规划、社会功能布局等“多规合一”,确保“一张图”管到底。

  二是投入强保障。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工程,积极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奖励资金、税收奖励分成、扶贫项目资金、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奖补资金等项目资金6.2亿多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村庄绿化、亮化等10类项目建设。第一批、第二批257个村的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第三批132个村已全面启动。同时,每年安排4000万元对农村产业发展、绿色村庄建设、村庄综合整治等进行以奖代补,撬动社会各类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如今的襄州区已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全域处处是景,乡村四季可游的旅游打卡胜地

  三是特色做文章。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深挖各地资源禀赋,积极开通双沟镇、峪山镇、黄龙镇等通镇公交专线,让各镇品牌、各村特色走得出去,客人留得下来。龙王镇的凤凰咀文化旅游品牌、石桥镇“排子河渡槽”沿线景观带、峪山镇红色旅游专线、张家集镇的绿色长廊农谷大道和“锦鲤之乡”李营村,朱集镇梨花节庆、程河镇的柳编节会等一批有诗意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2021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量达17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34亿元。美丽乡村真正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让乡村振兴有动力、更有活力。

  做好“共同治理”文章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坚持“全民参与、共同出力”原则,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党员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打造了平安稳定、文明和谐、幸福美丽的理想家园。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抓好卫生整治。坚持以常态化机制带动长效化成效,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扎实开展清爽行动、春季战役、秋季战役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对村庄道路、村民房前屋后、河道、沟渠、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多轮次环境卫生排查整治行动,确保河道清爽、道路干净、村容整洁。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每年按每村5万元标准落实管护经费,严格实施环卫保洁员、河道巡查员、森林管护员、垃圾清运员、环境监管员“五员”合一制度,完善“户分拣、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是坚持组织筑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扎实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建好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提升“两委”班子战斗力。全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4.2岁,党组织书记中专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0.4%,派驻驻村第一书记47个、工作队101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区所有村(社区)都配备有标准化阵地,基层治理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三是持续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结合各村、镇特色制定村规民约,探索移风易俗新风尚、好做法。引导各村制定完善“一事一议”“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及“文明村”“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不断弘扬文明新风、塑造文明乡风。黄集镇毛岗村以发掘的清朝“村规民约”石碑为教育引导借鉴,常态化开展践行村规民约“十星级文明户”“最美毛岗人”“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等系列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崇尚文明的积极性;张家集镇邵棚村利用文化墙描述“邵棚家和十大故事”“邵棚乡贤十大故事”,大力打造“槐乡文化”,引导群众崇德向善,传递向善向美正能量;程河镇曹河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采用一纸约定,村民集体签字摁上红手印,改变了红白喜事燃放烟花爆竹的陋习,成为全区第一个自主禁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