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河口课题报道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深内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普遍性、包容性和普适性,凝聚了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丹渠精神是襄阳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对在发展水利事业、改变鄂北岗地贫穷落后面貌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所进行的本土化、具体化的理论概括,是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精神力量。丹渠精神正深刻地影响着襄阳、改变着襄阳,它是伟大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襄阳实践中的丰富与发展,是襄阳人民团结奋战、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一、丹渠精神的重要内容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与红旗渠一样,引丹渠不仅是生命来源之渠,更是英雄颂歌之渠、精神不朽之渠。 

  “艰苦奋斗、敢打硬仗、苦干实干加巧干是人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丹渠精神的基本概括。鄂北岗地的老河口、襄州、枣阳、随州等地,属典型的“旱包子”十年九旱。为彻底改变这一严重缺水的窘境,原湖北省委、襄阳地委决定以丹江口特大型水库为水源地,引水入襄,修建大渠,贯穿鄂北岗地。196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动工修建引丹渠,1974年7月建成通水。5年间,18万建设大军用原始的劳动方式,付出了65人的生命代价,凿通了全长6775米,过水流量100立方米/秒,状如“地下长龙”的清泉沟隧洞,架起了长4320米,过水流量40立方米/秒,被称为“天上银河”的排子河渡槽,靠着肩挑背扛,完成了总石方量50万方、土方量6730万方的巨大工程,建成全长68公里的大明渠,使岗地变江南,创造了人间奇迹。 

  “科学发展,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奉献是引丹人对丹渠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与发展。丹渠建成运行40多年来,累计供水340多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近500万亩次,从根本上改善和增强了鄂北地区服务“三农的基础条件。40年后的今天,它不仅是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水,更迎来了综合利用的又一个春天。丹渠人通过科学规划,把一个主要依靠“输血的单位,变成大量“造血的主体;把一个农业灌溉水利项目,变成农业、能源加旅游的综合产业,从单纯发展一产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典型样本。 

  二、丹渠精神的显著特征 

  丹渠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今天乃至以后都仍然有着令世人崇敬的精神特质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张玉科,一名下乡女知青,本来没有到工地的任务。引丹工程一动工,却积极向党组织请战,说服村干部,背起行李,加入了仙人渡民兵营。她写下决心书,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炼红心、上工地、下隧洞。但是她却不幸遭遇山洪爆发,滚滚泥石流涌进4号斜井洞口,淹没了她那柔弱的身躯。那一年她只有21岁。 

  李悦萍,一个活泼可爱的城市姑娘,是当时工地上的第一名女安全员。在工地上,她曾用娇小的身体堵住穿涌的山泉,用孱弱的肩膀顶住松动的险石,帮助工友脱离危难,但却在一次工地险情中,被千斤巨石砸在了身上,全身的骨头都被砸碎了。这个还没来得及享受一天休假的姑娘,用自己刚满20岁的生命换来那将会给百万人民带来幸福的生命之水。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熊化国,人称“拼命局长”。跑遍引丹渠系6924公里的渠道,每年下乡行程有7到8万公里,最多时一个月就跑了1.1万多公里。为了建设“生态丹渠”他带领300多名职工吃住在工地,奋战4个月,妻子不幸离世,几天后他又继续战斗在工地。他创造了栽植各类苗木97万余株,两岸荒地绿化3500亩的“丹渠速度”“我也没啥爱好,就是想着干事,把事干好”,熊化国说。言词虽短却信念坚定。 

  二是人民群众柱擎天。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西瓜秧灌溉系统是引丹工程最早的雏形。60多年前,位于鄂北岗地的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赵岗乡人民,为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在小河上游筑坝引水,盘山修渠,沿渠挖堰塘,常年蓄水,忙时用水。这种自流灌溉系统,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灌溉状况,促进了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称之为“伟大的创举”;1958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关于襄阳专区依靠群众力量,排除万难,大兴水利的情况报告》配发社论《一篇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的报告》;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发“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光化县赵岗人民公社”的奖状。196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地党委、政府为把岗地变成“沧海桑田”历时五年时间,动工兴建了湖北的红旗渠——引丹大渠工程,成为全国闻名的水利建设典型。 

  当时引丹大渠建设差不多完全靠人工,搞的是人海战术,建设者们用十字镐挖、用铁锹铲、用竹筐抬、用手推车推。尽管条件艰苦,但广大群众干劲冲天。工地上广播声、吆喝声、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三线建设要抓紧,要和帝修反抢时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人们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手推车上的泥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抬土的,拉车的不是在走,几乎是在跑。为了早日建成引丹渠,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活不干完不收工 

  人世间第一宝贵的是生命。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壮烈总是因为崇高。1972年7月1日上午约8点30分,清泉沟附近突下大暴雨约50分钟,降雨量150多毫米,一时间山洪爆发。水浪滔滔之际,清泉沟隧洞里面还有2000多人在战天斗地,施工不止。现场基层领导和民工纷纷投入自救、互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湖北省委和驻地各部队以及地县领导都在第一时间组织施救,国务院要求4小时汇报一次现场情况,中央军委命令8659部队打开了战备仓库,动用直升机将橡皮艇、折叠舟、救生衣等救援设备及时拉到现场。经19个小时抢救,共救出752人,但有64名干群却为之献出生命,这里面就有像李悦萍、张玉科、刁秀枝、王荷香、崔新建等这样的青年英雄。壮士长已逝,斗志传亲人。这些英烈的亲属并没有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前赴后继,继续投入工程建设中。人民群众的牺牲奉献是引丹渠建成的决定性的力量。 

  三是艰苦奋斗补苍天。在引丹大渠动工前,为了实地勘测沿线地理情况,为大渠规划最佳的路线,当时负责测量任务的6人小组,在襄阳市水电局总工程师徐千秋领队带领下,背着背包,扛着测量仪器,依靠步行,从二劈山(引丹大渠渠首)一步一步测到石桥(现襄州区石桥镇)。虽说每天有1毛5分钱的伙食补助,但当地群众生活很困难,根本提供不了什么饮食。他们往往早餐就是一杯水、个苞谷面馍,中午就地埋锅造饭,扯柴草就炊,往往因为一个测量任务或是没有燃料就耽误了吃饭。近一个月的时间,人都瘦了圈、晒得黝黑,但却完成了都测量工作。 

  “二呀二劈山,高呀么高万丈”。清泉沟隧洞主体工程所在的珠莲山主峰下,全长68公里的大明渠旁,当年18万筑渠民工们住的是树枝和麦秆搭起的窝棚,睡的是树枝稻草绑扎而成的大通铺,吃的主要是红薯面窝窝头,用的是原始的铁锹板车、钢钎铁锤等简陋的劳动工具,靠着锤砸斧劈、肩挑背扛,硬是凿通了状如“地下长龙的清泉沟隧洞,架起了被称为“天上银河的排子河渡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今天,《红旗渠》《永远的引丹》仍是广大引丹干群经常组织学习的典范。当年鄂西北几十万儿女兴修引丹灌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新的时代得到发扬光大。为节省开支,引丹人规定,凡本单位能够解决的事情都要自己干,确实需要更换的也要反复比较,选择价优质好信誉高的。他们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组织职工上渠栽树,修补破损的渠道、损坏的涵闸。引丹三干渠樊庄段发生溃口时,正值直管的张楼电站发电的黄金时节,耽误一天就损失十万多元啊!为了确保尽快堵住溃口,减少洪灾损失,引丹渠的干部群众硬是坚守抢险工地三天三夜没合眼,确保了零伤亡事故的发生。 

  四是科学发展创新天。当年,中央、省、地党委、政府为彻底改变鄂北岗地严重缺水的窘境,决定在光化县赵岗乡西瓜秧式自流灌溉系统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成百倍地扩大其规模,放大其效应,修建大渠,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灌溉鄂北岗地,营造万顷良田。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科学决策,这才有了引丹工程的横空出世,这才有了后续“百里生态丹渠建设的可能。 

  新时期的引丹人不断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丹渠已由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灌溉向具有养殖、灌溉、发电等功能的“经济丹渠”转变。随着黄庄等电站的修建扩建,引丹人成功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实行管养分离;利用渠道跌差和灌溉充库,一水多用。新建改造的11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8100千瓦,每年可发电1亿多度、创收3000多万元。 

  自襄阳市委提出做活丹渠“水”文章,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百里生态丹渠文化旅游品牌的方略以来,引丹工程管理局的干部群众2015年10月启动了“绿满引丹”项目建设。此后短短4个月时间,百里生态丹渠建设完成投资1.17亿元,种植樱花、三角枫、红叶碧桃、贵竹、窝竹等多类景观植物97万株,完成3500亩荒地绿化。鄂北岗地的“生命渠由此逐渐呈现连绵百里的生态旅游风景线。 

  三、丹渠精神的深刻启示 

  丹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引丹水利工程,造就了一股又一股浩浩荡荡的时代新风,也造就了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襄阳儿女。它不仅为新时期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对我们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刻启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每个人的心里筑牢精神支柱。丹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干部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把丹渠建设作为襄阳强市富民的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政治工程来看待,以此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协调步伐、汇合力量,最终不仅建成而且必将建好这一系统工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弘扬了以“艰苦奋斗、敢打硬仗、苦干实干加巧干”为基本内容和“科学发展,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奉献”为崭新内容的丹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共同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组合而成,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形成的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全体公民都要遵循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精神面貌、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思想精神的共同体。必须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共同发力才能实现。丹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靠党委邮牢记宗旨、科学决策,社会各界八方支援、顾全大局,干部群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由此共同发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的洪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人民,实践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实践目的是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丹渠工程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人民工程,突显了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宗旨,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极大地统一了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建设,使丹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紧密联系实际的载体为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光靠面对面地讲道理,更不能靠空对空地贴标语,要实打实,有抓手,接地气。因此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找准找好载体。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就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广泛培育和大力弘扬,而在襄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就是我们身边的丹渠精神。联系了这个实际,找准找好了这个载体,不仅有了抓手,也接了地气,就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襄阳大地更快更好地春风化雨,蔚然大观,也必将鼓舞襄阳人民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老河口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