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出品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反“围剿”斗争,前四次取得了巨大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遭受严重挫折,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踏上征途,彪炳史册的万里长征由此开始。同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遵照党中央指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挥师西进,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出发时,全体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18岁,被老百姓们称为“娃娃军”。他们艰苦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至1935年间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建立的根据地。在这里,红二十五军着手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播撒革命火种,《什么是红军》宣传单就是在当时印发的。
传单内容由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和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商议起草,由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兼宣传科长刘华清刻印。传单共15行400多字,言简意赅地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主张、组成、任务和有关政策。
1935年,红军主力北上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农妇刘立英将丈夫李玉才留下的《什么是红军》传单包了又包、藏了又藏,舍命守护了46年。
直到1981年,刘立英将其上交给组织,这张珍贵的传单才得以公之于世。
这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
这是一场意志征服环境的斗争
恢宏的壮歌中 湖北旋律激昂
恢宏的壮歌中 湖北旋律激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出品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了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7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武汉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凌晨,起义的枪声划破南昌夜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此登上历史舞台。起义后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成为日后创立红军的主要力量之一。
南昌起义后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9月9日,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了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同年11月13日晚,中共黄麻特委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以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发动黄麻起义,攻克县城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牺牲时年仅二十一岁黄安的穷苦百姓欢呼鼓舞,与董必武同为街坊的书法家吴兰陔撰成对联贴在新政府门口: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悬挂的第一次称“红军”的对联正是在这幅对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其后,在1927年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中,起义部队首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25日,根据党中央指示,该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全国的革命武装陆续改称“红军”。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红军不断发展壮大。1930年8月建立红一方面军,次年11月建立红四方面军,1936年7月创建红二方面军。在发展的高峰时期(1933年),红军人数约30万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于1936年8月10日起放弃“红军”番号,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到解放战争打响,红军化身为人民解放军并延续至今。
如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中国工农红军”的名称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史诗已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把“推翻封建剥削制度、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目标。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按照既定方针在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当时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
图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展示的传单,上面写着“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湖北省郧西县位于鄂豫陕交界处,地势险要、山高坡陡。1934年12月,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红二十五军挥师西进至此,创建了以郧西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鄂陕交界的郧西召开“郧西会议”,明确就地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大量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红军所到之处,镇压土豪恶霸,将没收的大批财物分配给穷苦农民。在郧西县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丁家坪等地,先后有500余户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1000多户贫雇农分得了粮食、衣物和其它胜利果实。
根据地建立后,鄂豫陕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展土地革命,严格执行苏维埃的土地法令、劳动法令、经济政策。到1935年5月,鄂豫陕根据地已发展至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
“打土豪,斗老财,穷苦百姓喜开怀;旧世道,翻了个,庆祝建立苏维埃。”这首流传于根据地的民歌,道出了贫苦群众对根据地的拥护和热爱。
“打土豪,分田地”,不仅表明了红军的政治主张,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如磐初心,激发了贫苦农民投身革命的热情,巩固了红军的群众基础。
中国的工人阶级在诞生之后曾长期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境地,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推动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心,为工人群众争取正当权益是着力点之一。
施洋烈士,早期工运领袖、大律师、共产党员,曾参加领导震惊中外的“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十多次罢工斗争,1923年2月15日壮烈牺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在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得以在根据地颁布自己的劳动法,尝试将为之奋斗多年的理想付诸实践。
1931年9月23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为发展边区生产力,省苏维埃政府制定了《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法》,明确规定,“凡出卖劳动力以维持其生活之劳动者,无论其为公有机关或个人雇用之男女工人,均得受本劳动法之保护”。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最低限度工资标准,保护女工、青工和童工等,这是中央苏区第一部以国家基本法形式颁布的劳动法。
受中央苏区劳动立法的影响,湘鄂赣等苏维埃政府先后出台了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其中就包括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农村劳动暂行法令》和《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劳动部通令第一号》。
1932年5月12日颁布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农村劳动暂行法令》 1932年8月28日,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劳动部发布第一号通令。“雇主请雇工,每年发给衣服两季”“雇主吃好的,工人也要吃好的,每逢初一十五要吃肉”……由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翻印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农村劳动暂行法令》,分别从工资、待遇、劳动合同、青工女工待遇以及救济失业进行了规定,部分条文接地气而富有人性化。
根据地的劳动立法大大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调动了工人的革命积极性,启发了工人阶级斗争的觉悟,促进了根据地社会建设。同时,其中的许多规定和做法还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劳动立法所采纳,影响深远。
红军这支革命的队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1931年夏,长江中下游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国民党一方面调集大军进行第三次“围剿”,另一方面竟“以水代兵”,在监利县上车湾掘堤放水,妄想以洪水消灭苏区的红军。
“在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疯狂进攻下,贺龙带领红二军团拿出本就不多的经费,组织百姓修堤抢险、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湖北洪湖市档案馆副馆长廖雪琴介绍,以国际联盟救灾组织全权代表身份来苏区调查访问的路易·艾黎感叹“只有红军真心想抗洪”,随后将国际救灾物资交由红军发放给百姓。
“民国二十又四年唉,红军啦不是为了银钱,分土地又抗捐,工农们喜笑哈哈……”这是80多年前,在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流传的歌谣。在关防乡丁家坪村一组,红二十五军75师223团政治部旧址,斑驳的土墙上写着“苏维埃新中国胜利万岁!”
徐海东等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于1932年11月在湖北红安重建,1934年11月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将士在徐海东等的率领下,从革命利益出发,严格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所到之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它的主人就是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徐海东。
当红二十五军部队行军路过湖北枣阳一带时,正是枣子、柿子成熟的季节。队伍经过枣树林和柿子树林的时候,从不停留;行进途中,遇到有熟透了的枣子、柿子落在地上,红军指战员不但不去拣,为了不踩坏这些落地的果实,还特意绕开。
“红军为何得人心?人民军队为人民。”麻城市民政局退休干部史瑞林说。在鄂豫皖苏区,麻城籍开国少将肖永正在长征中将棉衣送给贫苦百姓的故事也能回答这个问题。
史瑞林介绍,在红四方面军行军到雪山时,有一次总指挥徐向前看见肖永正披着草袋、背着行军锅跟着部队前进,脸都冻紫了,便很生气地质问39团9连连长刘三虎,为何棉衣已发,还有战士身上只披着一个草袋,并责令刘三虎把司务长叫来问话。刘三虎回答,披草袋、背大锅的就是司务长。
原来,肖永正上山前将自己的棉衣送给了一名没有衣服御寒的穷苦群众,自己只能靠草袋和大锅挡风挡雨
。正是靠着严格的纪律和一心为民的情怀,红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获得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回望人民军队成长史,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官兵一致、官兵平等。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藏有3块银元和1枚铜币,它们是朱德、康克清夫妇当年在红军队伍中分到的“伙食尾子”。
什么叫伙食尾子呢?就是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三湾,在三湾进行改编,很重要一个内容就是政治民主,大家都平等,不许打骂士兵;军事民主,要发挥集思广益地充分讨论;还有经济民主,经济民主就是士兵参与管理,管理伙食,经济上要定期公布帐目。另外,当时经过精打细算,伙食上有了结余,给大家发点结余的钱,这就叫伙食尾子。
红军长征以后,在1934年底,1935年初,红军过乌江,到乌江以南,部队结算了1934年12月伙食情况还有点结余,就给每个人发了五角钱的伙食尾子;遵义会议以后,为了庆祝遵义会议,又给每个人发了五角钱的伙食尾子;1935年6月,部队又发了五毛钱的伙食尾子,这样每个人就是一块五毛钱,朱德和康克清两个人加一块就是三块钱。
图|朱德和康克清在一起朱德和康克清一直保存伙食尾子这三块钱。另外康克清还把在中央苏区,她结余的伙食尾子五分钱的铜币也保存下来,总共是三块银元、五分的铜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部队建设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98抗洪、汶川抗震、舟曲抗击泥石流中,将军到士兵一起斗洪峰、战天险、抢救伤员、运送物资,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分不清哪个是“官”,哪个是“兵”。
历史证明,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和平时期,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始终是我军保持强大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利器。
红军代表穷人的利益,所以与穷人的关系特别亲。
湖北郧西:红军有支回民游击队,鱼水情深映初心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是当年红二十五军经过湖北进入陕西的重要关卡,直到今天当地人还津津乐道着红二十五军战士与湖北口回族乡回民群众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湖北口回族乡是回汉族杂居地区,当时的回民占总人口有半数左右。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湖北口回族乡时,这里的群众对红军有所了解,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欢迎红军。红军到了这里以后,只有在征得回民同意后,方可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官兵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得任意借用回民器皿、饮具,不得在回民住处杀猪、吃猪肉、喝酒等等。
这里的回民群众还把红军战士们请到家中,端茶送水,热情招待。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秋毫无犯。离开时,把借用的东西照样送还,把地面打扫干净,向主人家再三道谢。长征万里,红军纪律严明,坚决保护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给红军送过棉袄的回族老人杨开富 杨开富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的家门头,“中国共产党万岁”几个大字依稀可见 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给新四军送过鸡毛信的回族老人魏登志只为一句承诺!一家5代人88年守护红军墓
方典主是十堰市郧西县香口乡李师关村村民,从他的爷爷方明耀开始,方家人每年都要在为祖先扫墓之后再为七叶山上的一处没有墓碑的墓地扫墓,这一扫就是88年。
这个墓冢的主人到底是谁?据多方考证,墓主可能是红军营长肖大喜。1934年至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境内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不仅取得两次反“围剿”胜利,还在十堰地区斗争了两年八个月。1936年一场激战,二营营长肖大喜身受重伤,战士们抬着他来到郧西县香口乡七叶山,最终肖大喜伤势过重,不幸牺牲。
方典主说:“我们会继续把红军墓守好,同时希望能帮这位红军找到家人。”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创建了井冈山、湘赣、中央苏区等17块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捍卫红色政权的可靠保证。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英勇顽强的湖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1927年8月20日,鄂南农民革命军智取通城县城,打响了全国秋收起义的第一枪。次日,通城县劳农政府宣布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同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的铜锣声起,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荆楚大地的革命烈火被点燃,武装暴动此起彼伏,一大批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1930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全盛时期在黄安、麻城、罗田等12个县建立了县级红色政权;
1930年10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后建立20多个县级红色政权;
1931年10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建立了20多个县的共产党组织和17个县苏维埃政府;
1934年1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范围涵盖湘鄂川黔边31个县;
1935年5月初,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
其中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块根据地,在其全盛时期拥有1000多万人口,是仅次于闽赣、中央苏区的全国主要苏维埃根据地。
人民,是这些红色政权真正的主人。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了红色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天津博物馆展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打土豪分田地,架桥挖井,创办学校……秉承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等朴素初心,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里开始了治国安民的伟大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