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非遗

伯牙子期传说

发布时间:2015-07-07   来源:荆楚网   

  1、先秦典籍的文本内容

  a、《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所述“泰山”与《吕氏春秋》所言“太山”,乃泛言山之大者,非指东岳泰山。

  2、古琴音乐内容

  a、《荀子?劝学篇》记载的“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b、东汉蔡邕《琴操》一书在《水仙操》一曲题解中增加的伯牙从成连学琴的传说。

  c、历代琴谱和乐论所记载的《高山流水》古琴曲由伯牙创作的传说。

  3、明代冯梦龙创作的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知音传说作了加工再创造,将伯牙定为晋国上大夫,将钟子期的身份改为樵夫,并为伯牙加上俞姓,补名为俞瑞,为钟子期补名为钟徽。将故事发生地明确定为汉阳的汉水口。

  现在人们讲述的传说内容大都来自冯梦龙的小说版本。

  4、民间传说内容

  知音故事在民间流传内容大体相同,只是经过人们不断加工,内容不断丰富,情节因此也略有差异。

  ①“主流”传说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更多内容

  汉阳为武汉三镇之一,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春秋时期属楚国之境,汉阳之名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古汉阳包括了现今的武汉市蔡甸区。汉阳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不可多见的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之景观,古琴台就座落在汉水之滨、龟山脚下的月湖侧畔。传说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山水环境之中。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后乘船返途。行至龟山脚下,将船暂泊在江口的古月湖。面对巍峨的龟山和流淌不息的江湖之水,谙通音律的伯牙,以古琴奏起高山流水之曲,琴声回荡于山水之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正当伯牙鼓琴意在高山时,忽听赞叹之声。伯牙继续鼓琴,转而意在流水,又闻叹和再起:“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听者原是在附近小山丘上结庐而居的樵夫钟子期。二人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相约来年。次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辞世而去。伯牙悲痛欲绝,摔琴绝琴,从此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传说独创的“知音”理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交流”的渴求和对至高境界的追求,也表达了人类普遍的心灵诉求,这一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又具有人类的共同特征,展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

  伯牙子期传说载入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使它获得了中华文化元典的思想价值,它所独创的“知音”、“高山流水”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础的文化符号之一,因而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深远意蕴,尤其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伯牙子期传说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品位,提高了中国人的心灵境界。寻求和期盼知音,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至高追求。

  伯牙子期传说发生在古代楚国境内,扎根于深厚的楚文化传统之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两千年来成为这一地域的人们精神生活中灵感的源泉。

  伯牙子期传说及其传承谱系,见证了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绵延和生机,也见证了古琴文化的兴衰,为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