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沙洋县
李市镇蔡咀村锣鼓班在生日庆典演奏现场 摄影:刘泽友
十番锣鼓,原称“十样锦”、“十不闲”,依照乐器的配置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沙洋十番锣鼓当地民间俗称“十班家什”,兼容了“清锣鼓”和“丝竹锣鼓”。据普查,十番锣鼓至迟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广泛流传,并形成了清明湖派、长湖派、五曾沈派三个流派体系。
沙洋十番锣鼓乐班以鼓、锣、钹、勾锣和大小马锣等10件乐器组成,如按照十番锣鼓的乐器组成分类,谓之“清锣鼓”,同时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唢呐演奏的“丝竹锣鼓”。大凡举行谢神会事、婚丧嫁娶、龙舟赛事、遇年舞龙舞狮乃至生日庆典都要请锣鼓乐班烘托气氛,热闹场面以示庆贺,民间曾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描述。
马锣领奏是沙洋十番锣鼓区别于湖北境内其他“点子”锣鼓的特色。“飞锣”是民间艺人的一项绝活,好的乐手在演奏中向空中抛出马锣高达3-5米,又能在行进中接住,旋即融入整体节奏。这项绝技在划龙舟随船演奏中,成为观众喝彩的高超技能。
“点子”作为沙洋十番锣鼓的主要演奏基础,在马锣上出现的“点子”近30种,代表性曲牌(点子)如〔盆中栽花〕、〔梅花盖顶〕、〔乌龙摆尾〕等,乐曲演奏过程中,“点子”经民间艺人自由组合,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气氛烘托、营造情景交融的感情氛围。沙洋十番锣鼓按照锣鼓经和“点谱”的不同自由组合,并依据其功能不同,可以细分为喜庆锣鼓、祭祀锣鼓、哀伤锣鼓等,视需要变换情绪色彩,同时又可根据不同场合分为坐乐和行进锣鼓。
沙洋十番锣鼓在生日宴会演奏现场。以鼓领奏者为五曾沈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刘远华 摄影:刘泽友
李市镇蔡咀村“清锣鼓”乐班合影,前排左三为代表性传承人戴德安 摄影:刘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