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地图非遗版 > 天门
天门

三棒鼓(天门三棒鼓)

类型: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门市

2009年九十高龄的三棒鼓艺人肖腊秀在表演耍棒    摄影:鲜文辞

  三棒鼓是一种融歌、舞、杂技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以杂耍三根特制的鼓棒击鼓伴唱而得名。它起源于唐代“三杖鼓”,明代流入湖北并扎根于天门,尤以干驿、马湾两乡镇最为流行。

  干驿、马湾等滨湖地区在旧社会水患频繁,人们只得以艺谋生。有些艺人飘洋过海到异国谋生(天门也因而成为我国内地著名的“侨乡”)。随着艺人远行的足迹,天门三棒鼓的影响和声誉几乎传遍了全中国,甚至远播到欧洲和南亚、东南亚。1921年至1933年在莫斯科、柏林、阿姆斯特丹谋生的180名天门籍华侨中,打三棒鼓卖艺的就有23人;在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居住的天门籍华侨,大都是靠打三棒鼓出国谋生的。建国后著名三棒鼓艺人陈登洲在中南海表演三棒鼓,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棒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强,表演技艺不下二三十种,基本分为“高花”、“身花”和“矮花”三大类。表演方式也很灵活:既可单人表演,也可双人或多人表演;既可单独表演,也可同“碟子”、“莲厢”等集中表演;既可丢木棒,也可丢刀叉、火把、镰刀等。

  三棒鼓表演程序是先三声马锣一响,表演者挂鼓于小腹处,手持三根棒子边丢边击鼓。锣鼓一响,便唱开场曲,接唱一些民间小调或者故事性强的段子,唱毕则接着耍刀棒,开始丢花:先丢矮花,再丢身花,最后丢高花。

  三棒鼓唱词通俗,词句简短,每段押韵,声腔风格朴实、委婉、低沉。由于抛棒击鼓有严格规律,歌唱时节奏平稳,变化不大。

艺人陈登洲耍棒    摄影:吴志坚

街头表演三棒鼓    摄影:鲜文辞

三棒鼓道具:木鼓、木棒、火叉    摄影:鲜文辞

三棒鼓第五代传承人郭四清(右)、杨宝萍(左)1991年在汉口民众乐园参加“楚天乐金秋庙会”    摄影:鲜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