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地图非遗版 > 天门
天门

天门渔鼓

类型: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门市

民国时期的天门渔鼓手写唱本    摄影:鲜文辞

  天门渔鼓的渊源可上溯到唐代的道情,原是一种道士传道或化缘时所唱的歌曲,故早有“渔鼓道情不分家”之说。作为曲种大约形成于明末,成熟于清代嘉庆年间。

  天门渔鼓发源于天门境内汉水沿岸,在天门的十多个乡、镇、场流传。原为一人坐唱和走唱:艺人怀抱渔鼓、手拿简板击节演唱。渔鼓用直径约三指、长约1.83尺的竹筒制成,一端蒙以鱼皮或猪护心皮为鼓皮拍打成音。渔鼓后与皮影合流,因叙事的需要,发展成两人演唱,多人帮腔的形式。渔鼓的唱腔也从单一的腔调发展到多腔种、多板式的音乐格局。建国后天门渔鼓走上正规舞台,又加入了四胡、扬琴、琵琶等伴奏乐器,演唱方式由双人演唱皮影戏和单人赶酒的非表演性演唱,发展成男女演员对唱或多人演唱的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品种。

  天门渔鼓主要价值在于其唱腔,有九腔十八板,经典的唱腔有五类十八种。渔鼓唱词雅俗共赏,多为渔鼓艺人即兴编撰,是天门渔鼓的一大特色。天门渔鼓以赶酒、舞台表演、唱皮影的方式传承。天门渔鼓的宗师杨双林曾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表演。现存传统渔鼓剧本、条目两百多出。天门渔鼓是湖北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在江汉平原广为流传,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品种。

天门渔鼓的师祖——老郎王    摄影:刘天元

天门渔鼓天南派传承人肖木轩(左一)在演唱    摄影:鲜文辞

天门的渔鼓与皮影合流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图为天门渔鼓天东派传承人甘炎忠在一边掌控皮影,一边用渔鼓即兴编词演唱。

天门渔鼓代表性传承人合影    摄影:刘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