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通山县
“挖山鼓”劳动场面
清同治版《通山县志》记载通山山鼓 摄影:张爱国
通山山鼓主要流传于通山县及周边的崇阳县、咸宁市咸安区、阳新县以及江西省修水县等县市。通山县地广人稀,每逢农忙时节,人们便自由组合起来,换工协作。劳动时,他们通常以打山鼓、唱山歌消除疲劳,催工鼓劲,故而当地有"一鼓催三工"之说。通山山鼓鼓音清脆,唱腔丰富,旋律高亢婉转。其在山地劳作时称"挖山鼓";在水田劳作插秧时称"栽田鼓";无论是旱地还是水田,除草时则称"薅草鼓"。
鼓是薅草锣鼓的主要伴奏乐器。通山山鼓所用的鼓,比一般腰鼓要细、要长,鼓槌头装有鹿角,富有弹性。通山山鼓的说唱形式为歌师傅领唱、众人和唱。通山山鼓属板腔联曲体的结构形式,以穿插演唱正词与号头组合成的套曲结构是通山山鼓的典型特色。通山山鼓的音调是本地域传统民间音调的集大成者,具有原始、古朴的风格特征。
衢潭村村民劳动时打山鼓 摄影:杨启兵
挖山鼓的劳作场景 摄影:吴志坚
艺人张善育在衢潭村小学传承通山山鼓 摄影:杨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