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南漳县
传承人(左起)刘军、周元伍等艺人在为亚细亚民俗文化学会第九次年会的中外专家表演“懒汉推车” 摄影:赵燕
东巩高跷花鼓是流传于鄂西北南漳县东巩镇的一种民间传统文艺表现形式。该镇民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高跷、旱船、龙灯、麒麟、花鼓戏、剪纸、薅草锣鼓等20多种艺术形式在当地至今异常活跃,尤其是高跷老少咸宜、妇孺皆会。2007年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分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高跷文化艺术之乡。
宋朝时东巩就有了高跷,清朝至20世纪70年代最盛。那时东巩群众白天踩高跷,晚上唱花鼓戏,从春节一直唱到正月十六。现在花鼓戏唱的少了,而高跷在群众中尤为隆盛,且踩高跷时要用花鼓戏调来说唱。
东巩高跷分文跷和武跷。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武跷和文跷一上场都要穿花,当地叫“穿地步笼子”,在演出的中间也要穿花,作为前后表演的过渡。除伴奏、打杂的外,踩高跷的艺人由单数组成,分旦、丑两个行当。
文跷子的表演以唱地方花鼓调为主,有四平腔、打腔、陶腔等,多为宫调式、徵调式,旋律圆润婉转,优美动听,一般为打(铜器)一句唱一句,过去花鼓戏无伴奏,后来加上唢呐、笙等,即兴演唱祝福的词句,也可以唱一些民歌段子。文跷子的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数垛子”,即顺口溜、歌谣、猜谜等,内容荒诞、滑稽逗笑。
武跷子能表演20多种特技造型,有仙人过门、五子登科、二龙戏珠、黄龙盘柱、五龙捧圣、单兵救主等。此外,还可以表演一些绝活,如大劈叉、后滚翻、单腿跳、用嘴叼起一桶水等等。武高跷都要有文跷的内容。
传承人周元伍在表演“凤凰吸水” 摄影:叶经房
东巩镇莲花池村高跷花鼓艺人李定辅在高跷上做“单兵救主”示范 摄影:信国洋
高跷花鼓传承人刘军(下)和儿子一起演练“倒挂金钩” 摄影:刘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