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枝江市
伴奏乐器
枝江楠管是用楠管、云板、单面钹三件击节乐器进行伴奏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因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楠管系用楠竹制成而得名。主要流传于枝江市及宜都市部分区域,已有百年历史。
枝江楠管唱腔属板腔体,多由枝江本地田歌、小调、号子、丧鼓等腔调衍变形成。其唱腔含二腔四板,即〔平腔〕、〔悲腔〕和〔缓板〕、〔垛板〕、〔赶板〕、〔散板〕。其中板置腔下,〔平腔〕分〔缓板〕、〔垛板〕、〔赶板〕三种板式;悲腔分缓、赶、垛、散四种板式。枝江楠管的腔调,分南、北两个派路。除北路平腔偶见宫调式外,基本为徵调式,骨干音列为[5]56123,这与枝江方言四声声调之451、131、421、241序及民歌色彩之5612音列相映。而北路平腔重于1、2、3,南路及两路悲腔突出6、2。
枝江楠管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目情节发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绘常用唱技表达;凡对话、旁白、武打描述,多用念技。楠管艺人重唱厌念,追求“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讲求字正腔圆,唱腔上强调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去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人物不同性格。唱词以七言四句式为主,每句以二、二、三音节组成。但也不乏十言四句和五言四句、七言或五言上、下句式之例。在表演方面,楠管艺人重神、情二态,怀抱三件击乐,以眼神和面部表情相配合,通过正视、斜视、圆眼、细眼、白眼、瞪眼、皱眉、锁眉、展眉来表达多种复杂的感情。
楠管以演唱历史故事中的长篇为主。书目无固定文字,只有纲目,演出时全凭艺人的口头“套数”。小段内容集中紧凑,一般讲一人一事。楠管的传统曲目有《岳飞传》、《薛仁贵》、《杨家将》、《小八义》、《逼上梁山》、《大堂上寿》、《站花墙》等。
艺人刘德池
艺人杨和春在茶馆里表演 摄影:吴志坚
下乡演出
艺人高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