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讲话文论

更多

范锐平:坚持文化立市建设文化襄阳 努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 2012-07-06 17:2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坚持文化立市建设文化襄阳

  努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

  范锐平

  (2012年6月)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的跨越,也是文化的创造,但最终体现的是城市品质的锻造与城市功能的跃升。我们必须凝聚起对文化价值的深度认同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的文化自醒、高度的文化自觉、奋发的文化自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力量推动城市蝶变,实现新襄阳的振兴与崛起。

  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文化立市的社会共识

  坚持文化立市,是基于襄阳深厚的文化底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现实发展需要,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战略选择,是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点燃烛照前行的灯火。当前,襄阳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定位的跃升、功能的转换、经济的跨越、城市的蝶变,尤为需要文化的创造、提振和引领。我们深知,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没有先进文化的凝聚、创新和创造,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失去了智力基础和动力源泉;我们确信,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多变的背景下,文化是社会的凝聚剂,缺乏文化支撑和精神引领,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我们懂得,文化是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品质提升。坚持文化立市,核心是以国际视野、历史眼光,谋划和推动文化发展,以文化人、以文咨政、以文兴业、以文塑城,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积蓄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市的深厚根基。文化自信源于历史最深处,来自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襄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延绵的文化根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文化历来是襄阳的优势和特色,是襄阳人的骄傲和荣光。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最具襄阳印记、襄阳符号、襄阳特质的优秀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守根脉、不忘源流,找到文化立市的源头和方向。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历史800多年,在襄阳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长达500多年。自西周初周成王封熊绎于荆山丹阳,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鄢郢,历时300多年;从定都鄢郢,先后经历了十代楚王,到迁都纪南城,历时186年。这里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这里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无不彰显着襄阳荆楚文化的厚重。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飞将冲天、一鸣惊人”,从“辟在荆山”到“问鼎中原”,楚人在这里奠定基业、从这里走出深山,开疆拓土、改革政体,不断强盛壮大,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执著追求、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忧国忧民、精忠奉献”的“楚人精神”,与楚先人在襄阳繁衍生息、创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源渊。

  ——襄阳是三国文化之源。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襄阳堪称人才高地、文化高地、精神高地。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为标志,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当时的襄阳,人才荟萃,盛极一时,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在教育、文化、学术研究等方面独领风骚,呈现出蔚蔚大观的文化现象。效法洛阳太学设立的官学全国唯一,改定《五经章句》作为经学教本开全国先河,官府藏书为全国之冠。此学术之盛一直延续到东晋。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我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东晋高僧释道安在襄阳长达15年之久,研究佛学,讲经弘法,统一佛教姓释,确立僧律戒规,首创中国僧制,编撰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奠定了印传佛教中国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汉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世人尊崇。这一时期的人才汇聚、文化繁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襄阳是汉水文化的核心区。古有“江河淮汉”之说,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襄阳踞汉水中游,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汉晋以来,代为重镇”,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历史上的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汉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区域。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文明历史悠久。汉水是中国古代内河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商业文明延绵2000多年。汉代襄阳“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唐代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明清时期的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二是诗赋文化繁荣荟萃。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一直演绎至今,从未间断。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还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还编撰了《楚辞章句》。这里产生了大量吟诵襄阳山水之胜和美丽传说的古代诗歌,出版清晰、有据可查的达2500多首。其中尤以唐诗为盛,多达300余首。襄阳是我国文学史家公认的唐诗高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张继、皮日休、白居易等唐代所有著名诗人都有吟诵襄阳或涉及襄阳题材的诗歌。《唐诗三百首》中就收有涉及襄阳的诗27首,其中孟襄阳的诗15首。三是书画文化具有重要影响。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襄阳的汉水文化影响深远。如果说汉水上游的汉中地区是西汉源头的话,那么汉水中游的襄阳地区就是东汉的源头。刘秀在舂陵发起,中兴汉室,成为东汉开国皇帝,使襄阳在汉水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韩国至今沿袭汉朝建制,设有襄阳郡,保留有岘山、汉水、鹿门、太平门等襄阳的地名。美国、日本、台湾、香港以及上海、天津等地都有以襄阳命名的街道和公园。

  ——襄阳是中国古城文化代表性区域。襄阳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城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古城遗址富集、历史悠久。在市区建成区1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三座古城遗址,西周邓城遗址有3000多年历史,樊城、襄阳城都有2800多年历史。在一个城市内有三座独立建城的古城,且历史都如此悠久,在全国是少有的。二是古城军事文化印迹深刻、声名远播。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三是都市文化悠久深厚,曾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都会。唐代元和年间,襄阳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唐代诗人张九龄描述:“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家,今则一都之会”。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记述,襄阳中古时代800多年的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四是古城布局“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襄阳城、樊城依江而建、隔江相望,古城外南部岘山至宜城间是时称“冠盖里”的望族名士聚集之地,“南城北市”、“岘首名望”,顺山形水势自然勾勒出的空间格局全国少有,彰显着“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的独特魅力,被誉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阳古城既有城防功能,还有水利、生态功能,古城池以汉江为濠,引襄水(今南渠)入城,创意独具匠心,池宽天下第一,充分体现了城市与生态、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襄阳古城建设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价值,为当代中外城市规划大师所赞叹。

  将襄阳最有特色、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梳理出来、集中展现,让襄阳人民对自身历史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对于坚定文化立市信心至关重要。襄阳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总体上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融合性等鲜明特色,留下了包容大气、重商亲商,崇文重教、求贤若渴,尊重自然、重道和合,忠贞爱国、执著追求,图变鼎新、艰苦创业等精神财富。这是我们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血脉和根基,要倍加珍视、珍惜和珍爱,礼敬地传承与弘扬。

  (二)与时俱进的发展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市的重要条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襄阳人民始终延续着优秀历史文化的根脉,不断创造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

  ——襄阳记忆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阳诞生了鄂西北第一个党组织、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中国早期革命家萧楚女两次到襄阳传播革命火种,贺龙带领红三军转战鄂西北、中原突围鏖战襄阳、“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战役等,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襄阳大地涌现了程克绳、谢远定、黄火青、吴德峰、胡绳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涌现了张光年、陈荒煤、梁斌、蓝光等一批文学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襄阳成立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李公仆、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爱国文人志士来到襄阳工作,给襄阳的文化艺术带来新的繁荣。胡绳在这里主办《鄂北日报》,梁斌以襄阳为素材创作了史诗巨作《红旗谱》,张光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堪称我国当代最杰出的文艺作品之一。

  ——襄阳创造了全国领先的开放文化。六十年代末,国家在襄阳布点三线建设,建设了焦枝、汉丹、襄渝三条铁路和40多家军工企事业,直接接纳和转移人口10万人以上、科研技术人员1万多人。七十年代初,襄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从全国各地引进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被世人喻为“现代化的觉悟”。八十年代中期,全力支持和服务东风公司实施东移战略,在襄阳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又聚集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接纳了一大批产业工人。这一时期,襄阳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持国家建设,吸收外来文化,接纳外来人口,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形成了领先全国的开放文化,推动了襄阳由传统农业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变。

  ——襄阳演绎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文化。从“学苏州、赶荆州”到被确立为大城市,从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到提出建设“四个襄阳”战略定位,襄阳人坚持把解放思想、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动力,先后开展了“建设商家必争之地”、“从留醉中醒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一系列思想解放大讨论,以国际化视野谋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先进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国内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的城市,面向全球引人才、面向全国选干部,创造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开放文化、重商文化、制度文化。

  (三)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市的历史机遇。坚持文化立市的理念,就是要顺应世界大势和襄阳发展的新目标,超越靠低成本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旧有模式,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总体战略的核心,以文化的特色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经济的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社会的凝聚力。

  一是把握“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趋势,以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提升襄阳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从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到强调“文化城市”的《北京宪章》,“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从物质家园到精神家园,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保持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建设文化名城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核心战略。这是时代的机遇,这是襄阳的优势,这是襄阳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定位的唯一机会。

  二是把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提升文化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当今时代,以文化创造为核心的增长方式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日益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城市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主动顺应发展趋势,吸纳聚集文化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本,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开发利用襄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转化为文化创造优势和文化产业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跨越工程的重要支柱。

  三是把握国家文化战略升级的政策机遇,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文化强省战略规划。把握机遇,争取先机,分享国际文化利益,占据文化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力;以文化品牌打造品牌城市,让城市在更大的空间、更深的层次上赢得新机遇、获得新优势;让城市在国家文化战略升级中提高文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特色城市和品牌城市建设中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文化立市意义深远。

  二、以深刻的文化自醒审视襄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精神的成长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这种觉醒,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醒悟凝结成的实践变革力。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种属性,一个是民族性,一个是时代性。就我们襄阳而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文化民族性的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创造是文化时代性的体现。当今时代,无论是文化的民族性还是文化的时代性,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严峻考验。我们绝不仅仅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承受者而己,我们更肩负着检视、批判、创新文化的责任;我们不只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承受传统文化的“客体”而己,我们更是重新评价传统文化,进而开创新文化的“主体”。文化传承的目标是现代化。襄阳有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历史的辉煌并不必然推导出今天的灿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时代的方位,以远大的文化抱负、宽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思考,进行文化自省、反思和审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吸收借鉴先进文化,创新创造时代文化,使本固根深的襄阳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花繁果硕,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一)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剖析襄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文化的历史延续和基因传承,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快速、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洪流的裹挟下,特别是经济功利主义的宏大“成就”追求、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城市开发,致使文化主体地位逐渐弱化,文化生存空间逐渐压缩,文化特色优势逐渐淡去。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历史的流动是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必须勇于正视这些问题,在反思中明确传承襄阳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

  一是城市的历史印迹和文化记忆渐渐流逝。城市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生命历程,关于过去成长的记忆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交织出其独有的个性。但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反映襄阳商业文明的商业会馆所剩无几、码头文化难见踪迹,展示地域文化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古街区消失殆尽,悠久的古城文化遗迹硕果仅存,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遗址,或被城市开发挤占了空间,或散落在杂乱的环境中,等等。长此以往,城市留给后代的将只是残缺的记忆碎片,昔日熟悉的参照物将难觅踪影,市民很难找到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历史文化感知将在无影无形中失去归依。

  二是城市形象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个城市的魅力,往往出自于其地域文化元素充分表达和彰显所形成的城市形象之中。世界上许多名城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无不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我们的城市形象并没有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缺乏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街区、城市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难得找到文化符号,城市个性的文化识别系统模糊,很难感受到地域文化的色彩。

  三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成强大的文化力量。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没有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没有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来对待,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附属”,成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点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充斥着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短期行为,开发性破坏、破坏性开发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有重要影响、代表襄阳文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散轶在史料典籍中,停留在人们的谈论中,体现的也仅仅是学术研讨价值。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大规模转化、物化、产业化,释放出文化应有的价值功能,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极不相称。

  四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创造不够。城市对于市民,不只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也是承载着情感记忆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各种物质要素的容器,而且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剧场”。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市民感受为导向,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追求为基本出发点,衣食住行,医教保安,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任重道远;坚持用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人民、武装市民,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实现市民素养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

  (二)以传承发展的眼光,看待襄阳地域文化的气质与特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探寻襄阳人性格特征的文化根源,需要历史地、辩证地、整体地从市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基本行为中去触摸、去感知、去考查。襄阳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融合性等特征作用于襄阳人的性格,表现出来的是复合性、多重性、中和性等特点,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却揉合统一,体现在襄阳人的性格之中。普遍的表现:

  一是重情讲义而规则意识不够强。《襄阳府志》记载:“襄郡七属,民俗尚淳,民风崇俭,然礼数未娴,轻蹈法纲而不自知”。时至今日,襄阳人天性豪爽率真、忠厚朴实,少有圆滑奸狡。在社会生活中看重感情、义气,人情因素重,义气色彩浓,往往容易出现不讲原则、不按规则办事的现象。

  二是崇文尚武而创业意识不够浓。《隋书·地理志》记载:“二郡(南郡、襄阳)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图志》载:“宋玉、王逸、张悌、习凿齿之徒实生此土,故其民尚文”。均生动描述了襄阳的流习,至今不改。但又因“楚有江汉川泽之饶,饮食还给,不忧冻馁,男乐耕桑,而商贾不事”。影响至今,看重机关,不重工商;恋土固守而不愿闯天下创大业。

  三是图变求新而又难以守恒。襄阳地域文化浸润着楚文化革故鼎新、善谋图变的基因,聪慧有灵气,多有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但也存在着“轻易”之弊,缺乏坚守坚持、持之以恒的意志,缺乏实在实干、一抓到底的韧劲。

  四是大气包容而又各自为阵。自晋氏南迁之后,襄阳代为重镇,七省通衢,四方凑会,不排外、不欺生。但缺乏合作意识、共赢思想。从外埠同乡结会、本地经济合作都可以反映这一特点。

  (三)以面向未来的境界,追求襄阳人文素养的进步与升华。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精神结晶,是孕育市民精神的母体,传承着城市的优良传统,开拓着城市的未来。城市的每一次蜕变,既需要物质空间的生产与更新,更需要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培育。当然,这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使襄阳的城市精神准确地体现襄阳历史的根基和精华、现实的风情和民俗、未来的精神和形象,在这里提出几条导向性的人文理念,作为参考供市民讨论,以期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加以概括和提炼,上升为广大市民高度认同的城市精神,使其具有丰富而积极的思想、丰厚而鲜明的内容,引领时代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市民素养的升华。

  一是积极倡导“精进致远”的人文理念。“精进”和“致远”,与襄阳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精进”一词最早出于《汉书》,“选精进掾史”。《后汉书》中又有“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后来,“精进”被引入佛教词汇。《高僧传》记载,释道安“执勤就劳,笃性精进”,这是成就其在佛教领域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的重要精神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进”的含义不断丰富,概括起来讲,就是继承、创新、超越之义,体现专心专一、永不满足、不断奋进的意志。“致远”一词出自诸葛亮的《诫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意是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平静安定的心境专注学习、修身养德,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后来,人们把“致远”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的抱负、追求卓越的精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沉下心来,凝神聚力,不求一日之功,不贪一时之名,围绕宏图大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创造,一点一滴的去积累,一代接一代人的去奋斗。

  二是积极倡导“包容大气”的人文理念。开放、包容、大气是襄阳文化的优秀传统、优良基因,正是有这种文化生态的滋养,才成就了襄阳历史上的繁荣与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襄阳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包容大气的人文理念,体现的是开放文化、创新文化、合作文化、发展文化,核心是汇天下人才为襄阳所用、聚天下资源助襄阳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谋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发展自己的意识,培养全球化视野、世界性眼光和国际化追求,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来”。包容大气,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创业风范,是襄阳在宏大的目标面前对现实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追求。大气开放,就是以更宽的胸怀和视野,更大的气魄和手笔,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两个中心”建设。

  三是积极倡导“创新创造”的人文理念。没有创新就没有优势,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创新创造是襄阳复兴崛起的灵魂,襄阳跨越发展的希望。倡导创新创造的人文理念,就是要在工作标准上,突破地级市的思维局限,摒弃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克服内陆城市的封闭意识,甩掉坐井观天的自大思想,从思想深处树立起中心城市的标杆追求;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的精神成为新襄阳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要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旧我,使赶超跨越、勇攀高峰的精神成为新襄阳人的价值追求,形成劳动者奋发自强、公务员创先争优、地区间比学赶超的生动格局;就是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活跃创业文化、营造创业环境,激发艰苦创业、全民创业、自主创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创业活力迸发、创业财富涌流的生动局面;就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形成用新理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机制化解新难题的生动景象。

  四是积极倡导“法治诚信”的人文理念。法治和诚信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基石,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定是一个法治精神得以弘扬、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责任义务得以体现、公民遵规守信、社会良性治理的城市。讲法治,就是要引导全体公民尊崇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带头执行法律,使法律成为全社会最基本的行为遵循。讲诚信,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培养契约精神,增强契约意识,重承诺、诚践约、守信用,以信用求信任、赢信誉、优环境、谋合作。公信力是公权力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讲诚信,以对公众、对社会的坦诚取信于民,以党委、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诚信,使至真至诚、践约守信成为我们这个城市最优秀品质和品牌。

  五是积极倡导“勤勉务实”的人文理念。业精于勤,功成于干。勤勉,是成就事业、获得成功的源泉,是城市和人的发展都需要的一种可贵品质。从社会层面讲,勤勉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拚搏精神,还是一种崇尚劳动、崇尚创业的良好风气;从行政层面讲,勤勉体现的是公仆情怀、服务意识,体现的重责担当、忠诚敬业,体现的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务实,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干的人生态度和工作作风,体现的是讲实在、兴实业、干实事、求实效。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担负起责任,勤勉敬业地工作、求实务实地创造。要在广大市民中营造劳动光荣、创业光荣、助人光荣的浓厚氛围;在企业家中增强做大做强光荣、合作共赢光荣、回馈社会光荣的进取精神;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学习增本领、实干创政绩、担当为人民的良好风气。我们需要高远的目标,更需要脚踏实地,让勤勉敬业、实干兴市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主旋律。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握建设文化襄阳的内涵

  文化对城市而言,既是实力和形象,更是内核和灵魂,决定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用文化引领未来,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超越历史、超越阶段、超越对规律的认识、超越城市资源禀赋的开创性、超常规目标,是城市的蝶变之路。实现这种超越,迫切需要文化引领导航,迫切需要文化凝聚力量,迫切需要文化创新创造。建设文化襄阳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文化发展本身,更深刻的在于从精神层面凝结起我们这个城市的价值追求和力量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对文化地位认识、对发展规律把握、对建设责任担当上,凝聚建设文化襄阳的高度自觉,把握建设文化襄阳的深刻内涵。

  (一)文化襄阳,是以历史文化为标志、处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是一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较为完好的城市。襄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多达176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境内现存国家一级文物114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省级9个。把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确保城市文化留存和历史文化延续,是彰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的根本所在。第二,是一座历史文化充分表达和彰显的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突出文化引领,城市建筑设计体现文化内涵,城市配套建设彰显文化品位,坚持城市功能与城市形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国际潮流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提升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元素的注入,把最具襄阳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等,充分展示在城市街区、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上,让老建筑讲述城市故事,让公共空间充满城市人文气息,让主体文化活动根植于城乡社区,使整个城市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第三,是一座自觉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城市。注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市民,让广大市民能够触摸襄阳文化脉搏,感知襄阳文化神韵,汲取襄阳文化营养,不断增强对襄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自觉成为襄阳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创造者。

  (二)文化襄阳,是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充分彰显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之城。第一,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以开放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形成开放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制度模式和商业文化,谋求更广阔的开放空间、开放领域,形成开放的产业体系。建设国际化生活社区,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外籍群体,在襄阳工作和生活有归属感。培育具有国际眼光、全球视野的领导团队和企业家团队,了解和熟悉世界历史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养成向先进国家和城市学习的习惯,学会用国际惯例办事、按通行规则处理问题的能力。塑造更加开放的“新襄阳人”,让土生土长的襄阳人在保持地域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接受现代文明洗礼,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嬗变。建立与开放城市无差异的行政服务、创业平台和发展环境,建立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成为社会良好风尚,使创新和人才成为跨越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第二,是一座公平正义的法治城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市民普遍尊崇法制,全社会形成依靠法律、规则、程序办事,而不是靠关系、讲人情办事的氛围。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彰显,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形成稳定、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成为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城市。第三,是一座人本为先的宜居城市。把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舒心、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享受到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环境的和谐、生活环境的优质,使襄阳成为富有文化滋养、充满人情味的幸福家园,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第四,是一座溢满书香的学习城市。把阅读提升到城市的价值层面,让读书尚学成为风气,让这座城市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始终保持敏锐的感知,对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始终保持领先的优势,让这座城市因热爱读书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文化襄阳,是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文化发展高地。第一,是一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襄阳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市民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团队成员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共同愿景去奋斗。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第二,是一座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子,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与各类产业高度融合,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第三,是一座文化品牌鲜明响亮的城市。围绕地域特色、时代精神和欣赏价值这三个要素,打造展现“襄阳印象”、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传播,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第四,是一座文化人才聚集荟萃的城市。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创作创造环境不断改善,文化人才受到充分尊重,形成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襄阳文化名人、文化名家群体。

  (四)文化襄阳,是以文化创造为追求、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文化高度决定城市高度,文化力量决定城市力量,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影响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仅是具备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的经济体,还是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第一,应具有中心城市的胸怀。全社会对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有高度的认同、美好的期许、坚定的信心,有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占位意识”,有服务全国大局、支撑“战略支点”的责任担当,具有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谋求区域合作共赢、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引领力、协同力和辐射力。第二,应具有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品质。以襄阳历史文化为基、时代精神为魂,整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经济环境,塑造城市国际文化形象。第三,应具有大都市的文化素养。培育底蕴厚重、开放多元的文化气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富有多样性。构筑推进城市国际化、展示大都市形象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城市领导团队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超前的战略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城市市民形成追求理想、追求卓越、追求奉献的价值取向,塑造具有襄阳气派、国际化元素的大都市文化精神。

  四、以奋发的文化自强打造文化名城

  打造文化名城,是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大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也是基于襄阳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优势提出来的。从人类文明史角度看,所有世界名城都是文化名城,如中国唐代的长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6世纪的伦敦、18和19世纪的维也纳,以及19世纪末的巴黎等等,无不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窗口,成为世界文化地图上令人瞩目的地标。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城市不仅要满足市民在物质形态上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市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功能需求。打造文化名城,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轴心,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进程,让城市始终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辉。打造文化名城,就是要把襄阳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一)全面提升市民文化道德素质。市民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的主体。文明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文化名城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培养合格公民,提升文明素质,是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社会共识,发挥强基固本的作用。要以深入开展“襄阳百杰”为轴线,评选各个行业的道德模范,树立市民心灵标杆,为创造这座城市的普通人立传。大力开展以“友爱之心、诚信之心、孝敬之心、责任之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大力推动义工、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市民道德修养。广泛开展公共文明礼仪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道德素养、文明习惯是养成的,也是管出来的。在道德建设上,既要鼓励公民自觉遵守,又要严抓善管。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弄权违法、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歪风邪气。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切实解决食品、工商、医疗、教育、交通、金融、通信、公共事业和市政管理等领域存在的道德缺失、行为失范问题。要通过道德的洗礼和心灵的环保,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人的精神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市民素质的提高整合社会的凝聚力,构建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园,把襄阳打造成为“道德高地”。

  (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作为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使人人成为文化的主人,人人拥有文化的权益,人人享有文化的果实。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编制城乡“公共文化地图”、“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乡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使襄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市、县(市、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社区(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各县(市、区)都拥有一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每个新型社区都拥有一处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

  二是加快建设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今后5年,重点规划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群艺馆、城市印象馆、襄阳大剧院和体育健身中心等。年内要启动博物馆和襄阳大剧院建设,其他场馆要尽快进入国家和省项目建设库,力争5年内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将公益性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确保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做到一村一年一场戏。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经常化。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基层阅报栏(屏)建设,5年内实现城乡全覆盖。

  四是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水平。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对承担公益性演出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给予补贴,鼓励专业文艺院团深入中小学校、社区(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开展文艺服务。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少年宫、体校、群艺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定期向生活困难家庭子女、农民工提供免费艺术、体育培训。定期向困难家庭居民赠送报刊、图书、演出票、电影票等文化消费券。组织以“欢乐襄阳”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以“书香溢襄阳”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月活动,抓好“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百里汉江文化长廊”、“群星音乐厅”、“百姓大舞台”、“流动图书站”、“科普流动站”等文化惠民活动。

  (三)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一是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襄阳文化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来对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规划控制、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科学开发”的方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理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体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执法力度。把襄阳古城(池)、邓城遗址、商业会馆、历史文化街区等标志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和开发放在优先的位置,使其尽快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观,成为展示襄阳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要抓紧编制襄阳古城(池)控制性详规,尽快修复古城墙、恢复古城门、打通护城河,拆除严重影响古城风貌的建(构)筑物,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控制古城内建筑容量,控制古城外围地带的建设,对古城内及周边建筑风格与色调进行规范,逐步恢复古城历史文化风貌。抓紧编制邓城遗址保护性详规,加快建设邓城遗址公园。抓紧制定商业会馆抢救性保护方案,高标准进行规划、修缮、恢复和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恢复陈老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九街十八巷”的城市肌理。以中山前街为主轴对樊城旧城进行历史风貌区改造,结合汉江岸线的景观规划,彻底改善该片区的滨江景观形象,建设樊城历史风貌商业步行街区。加大古镇古村、古街古巷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打造充满襄阳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城市社区。

  二是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遵循名人——名作——名景——名山——名水——名城的思路,用众多名人资源传承襄阳名人文化。在市区主要街道的街心花园或广场等处,规划兴建一批三国人物、楚汉人物等历史名人塑像,规划建设“襄阳名人堂”、“唐诗名流纪念馆”等,展现襄阳名人文化特色。对襄阳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名作、典故、传说、故居、故地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对当代各类文艺作品进行收录编撰,建立襄阳文库、城市文化信息数据库,编撰《襄阳历史文化丛书》。

  三是构建城市文化标识系统。以襄阳文化为内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城市名片,从不同层面体现城市的标志性形象。构建独特的城市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实现城市标识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按照城市的功能分区,精心设计城市不同区域的建筑色调,将规范建筑风格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增加历史厚重感,通过不断的挖掘、提炼、布局,增加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新意。以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城市街景、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市标、市徽等见证城市发展,体现城市标志,展示城市风貌,传播城市形象。

  (四)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品牌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大使”。要坚持把城市作为品牌来培育,充分整合各类城市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策划、提炼、包装和推介,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系统,展示襄阳文化独特魅力。

  一是精心培育文化软品牌。在党员干部中,重点培育“四个襄阳建设论坛”、“干部夜校”等品牌,推进“阳光、真诚、责任、荣誉、激情、服务、效能”为内核的行政文化建设。在社科专家学者中,重点打造“隆中对”、“汉江智库”、“文化襄阳大讲堂”等品牌,凝聚建设“四个襄阳”的智慧和力量。在企业家中,重点培育“企业沙龙”等品牌,提升企业家商战智谋、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在广大市民中,重点培育“书香溢襄阳”、“汉江讲坛”、“汉江时评”、“最襄阳”等品牌,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塑造新襄阳人的良好形象。

  二是打造文艺精品。襄阳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古城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艺创作题材,如何把襄阳一系列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展示出来,需要精心组织、深入挖掘。要开阔视野,大胆创意。跳出就历史复制历史、就资源利用资源的窠臼,破除就文化论文化、文化圈内搞文化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挖掘再现出来,通过实施舞台精品工程、影视剧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文艺精品。

  三是打造文化节会品牌。坚持注重特色、强化功能、扩大影响,高水平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米芾国际书法节,积极筹划富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文化节会,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节会品牌。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博会展、体育赛事、文化论坛、经贸活动和学术会议,提升襄阳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文化经济时代到来的显著特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基础工业复苏的奇迹不会再出现,日本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向以最终消费需要产业为主。日本把《新文化产业论》作为立国法宝,据此提出建成“文化经济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经济实力的迅速跃升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爆发式释放;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面临重大机遇;科技的创新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型文化业态;城市的转型发展,为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一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通过科学布局、产业集聚、特色引领、错位发展,重点推进“四园区、四基地”建设,即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研发基地、文化出版物分销物流基地、文化交流基地、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向文化产业集聚,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文化创意、动漫游戏、节庆会展、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努力把襄阳建成文化产业高地。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是魂,旅游是躯。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才能声名远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要把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培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推介中注入文化元素,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重点推进“四城、四区、两线、一带”建设,“四城”,即恢复襄阳古城,建设唐城、汉城、三国文化城;“四区”,就是建设以古隆中风景区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为主要支撑的大荆山生态旅游区,由襄阳古城景区、樊城都市休闲区和高新工业旅游区组成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以汉江为主轴、鱼梁洲为重点的汉水文化旅游区;“两线”,就是打造“古隆中——黄家湾——襄阳古城——岘首山——习家池”和“米公祠——鱼梁洲——鹿门山——现代汽车城”两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带”,就是建设“汉江文化生态风光带”。

  三是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时代,发展区域文化经济,振兴本地文化产业,仅仅遵循常规路径是不够的,必须倾力打造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传播力。创造力是当代文化产业的生命之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设计和开发,使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的审美形式、时尚符号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文化传播力是当代文化产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只有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善于运用新媒体,才能使文化产品让受众认知、认可而消费。全力支持以襄阳日报、襄阳广电为代表的传媒产业集团跨越式发展,支持出版印刷集团、广播影视集团、演艺娱乐集团突破性发展。高度重视出版业发展,积极筹建襄阳出版社,引进国内外知名出版企业在襄阳设立分支机构。

  (六)积极推进襄阳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深化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形成以政府推动为主导、鼓励民间参与、多种方式运作、交流贸易并重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积极探索市属媒体与中央、省属、境外主流媒体合作新方式,建设对外传播基地和窗口。充分发挥商会、华人社团、民营企业等平台作用,有效利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范围、广度和深度。在中华文化有影响的国家、襄阳文化有影响的地区、与我市建立的国际友好城市等,组织开展“襄阳文化周”等活动。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领域的外向型企业,支持本地文化企业开拓外地市场,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水平,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等。加强现有成熟文化产品的输出力度,支持本地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文化遗产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到海外进行巡演巡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文艺表演团队来襄阳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各类知名人士来襄阳考察、访问、表演、讲学,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投资主体到襄阳发展文化产业。

  (七)着力打造“文化襄军”。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培养一流文化人才作为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重要战略任务。建立文化名人引进和交流平台,高水平建设名人文化园、名人工作室、名人俱乐部,引进国际国内高端文化人才,吸引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高层次领军人物聚集襄阳。要立足长远发展,储备一批人才。建立襄阳文化人才“名人库”,培育、包装、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加快襄阳艺校建设,在现有高等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文化类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文化体制改革中分流人员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村和社区有文化管理人员。加大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奖励力度,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名人、文艺精品、文化宣传使者,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形成文化人才辈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八)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完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支撑。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事业领域,大胆扶持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增强文化主体的发展活力;积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文化产品、文化要素、文化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聚合文化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业层次中的重要作用;要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公益性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要全面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建立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设立1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全面落实转制单位税收优惠、社保衔接、财政扶持和土地政策。制定有利于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文化人才创新创业、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综合考评体系。要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打造文化名城,成立文化名城战略推进委员会,设立文化名城建设顾问团,建立文化名城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主管行政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细推进文化建设的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位、推进有力、任务落实。

  襄阳因文化而立,也必将因文化而兴。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的创造、传承和弘扬。襄阳人民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结,对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期盼。新的发展时期,复兴襄阳文化、建设文化襄阳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焕发激情、鼓足干劲、创新工作,带领全市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文化襄阳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品牌,让文化名城享誉海内外,让襄阳成为富有文化气质的魅力都会!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俊飞)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