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中部聚焦>>安徽>>本页
 
 
[走马安徽看崛起]861:江淮腾飞的翅膀(图)


(2005-02-01 07:14:44)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谢慧敏 杨伟鸣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一角

元月中下旬,记者驱车江淮大地,喜逢新年第一场瑞雪。

漫天的雪花,飘飘洒洒,悠悠扬扬,带着上苍的恩惠,无惧地俯下身子,用洁白的嘴唇亲吻大地。

记者踏雪采访。从省府机关到地方要员,从开发区领导到企业干部,我们发现,安徽人的心,正在被一个新的名词鼓动着。

这就是:861。

农业大省立起一杆旗

与中部其他省份一样,安徽一直为“农业大省”的帽子所累。

这个曾以“大包干”责任制开农业改革之先河的省份,在为国家每年贡献数十亿公斤粮食的同时,却始终无法摆脱政府财力不足、百姓生活不富的尴尬。

资料显示:1995年,安徽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8%,差1497元;2000年,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1.2%,差距扩大到2211元;到2002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到了2367元。

粮食越种越多,差距却越拉越大。焦灼的安徽人,不断地向东看,向西看,向中看,在比较中反思。“差就差在工业,核心是工业化水平。”省长王金山一语中的:粮食要种,但不加快工业化进程,安徽永难崛起。

2003年1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三步走”远景规划随之确立:2004年至2007年为起步阶段,2007年至2015年为发展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

作为最关键的第一步,“861”行动计划于2004年正式启动。“所谓8,是指建设加工制造业、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旅游和文化八大重点产业基地;所谓6,即要构筑防洪保安、通达、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和人才六大工程。1是指到2007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朱先发向记者解释。“861”提出,全省振奋。它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走向全面小康;

它是一个标杆,鼓动着人们实现新的目标;

它是一幅蓝图,升腾着江淮儿女振兴崛起的希望。

2004年年初,一个总投资达1万多亿元,包括800多个重大基础项目的“861”项目库成立。

仅仅一年后,其中的150个项目已陆续动工,54个项目先后建成,累计完成投资818亿元。

江淮大地上,工业化气势夺人。

第一号工程:治淮

淮河,安徽的母亲河。它滋养着一片富饶的平原,又不时暴虐地席卷两岸。

随着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胜利竣工并发挥作用,在共和国的防洪图上,治理淮河日见迫切。而且,不解决淮河防洪这一心腹之患,安徽的发展环境难有根本改善。

于是,在“861”行动计划中,以治淮为重点的防洪保安工程被列为第一号工程。

配合国家治理淮河的200亿元投资,2004年,“861”行动计划配套投入了34.3亿元,同时开工了110多项治淮工程。其中,重点堤防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40多项工程当年即告完工。

新年伊始,总投资近21亿元的“861”重点治淮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在欢呼与鞭炮声中拉开帷幕。这道按照百年一遇标准修建的防洪屏障,将为淮河中游1.32万平方公里、1086万亩耕地和682万淮河儿女提供可靠的保护。

与此同时,2005年淮河治理的账单也随即开出:全年要完成40亿元水利投资。

也许是对进展速度之快估计“不足”,眼下,安徽不得不作出调整:将原定2010年实现的治淮目标,提前到2007年完成。

打造工业化的“火车头”

如何引领一个农业大省的工业化进程,安徽人想起一句俗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如果把工业化进程比作一列正在行进的火车,那么,企业则是一节节的车厢,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则是拉动列车奋力前行的火车头。

安徽加快工业化进程,始终牵住做大做强大企业这个“牛鼻子”。“861”行动计划中的800多个大型项目、骨干工程,“落子如飞”般布点到安徽的一个个大企业中。

马钢,正是这些大企业中的一个。

这个花了40年时间,直到1992年年产量才突破200万吨的钢铁“小个子”,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却创造了一个神话:钢产量净增200万吨,突破800万吨,销售收入净增100亿元。

这个神话的背后,是一个个重大的技改项目。

去年4月,作为“861”重要项目,投资百亿元的马钢冷热轧薄板生产线正式竣工。这个仅用了26个月便竣工的大项目,为马钢“十五”结构调整主体工程画下最圆满的句号。

随后,另一个“861”重大项目——马钢500万吨薄板带项目,也获准动工。这个项目的落户,让几代马钢人梦寐以求的千万吨钢生产规模,指日可待。

高密度、高起点的技术改造,让马钢在短短一年内脱胎换骨,迅速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精品钢生产基地之一。

与马钢一样,去年,两条日产万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先后在海螺集团点火投料,随后,总规模达2400万吨的10条水泥生产线通过核准,为海螺亿吨水泥生产基地的总目标再添砝码。

在江淮汽车集团,重型卡车和商务车发动机项目先后试产;在奇瑞公司,轿车二期生产线全部投入运行。

“奇瑞现有35万辆的产能,还有4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江淮汽车去年生产13万辆,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05亿以上。合肥和滁州的家用电器,现在的总量加在一起是1000万台,2007年能达2000万台。有了它们,我们工业化有着落了。”最近接受央视采访时,省长王金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打破交通瓶颈,让区位优势升值

2004年12月28日,是安徽铁路建设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

这天,合肥至南京、合肥至武汉、安徽铜陵至江西九江的3条快速铁路,同时举行了开工典礼。

其中,合肥至南京铁路全长166公里,合肥至武汉铁路全长409公里。建成后,合肥至南京列车运行时间将缩至1小时,合肥至武汉则缩至两小时以内。而铜陵至九江铁路建成后,将填补安徽至江西沿江铁路的空白。

这是安徽“861”行动计划中“通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开放战略定位为:融入长三角,对接珠三角。

然而,站在交通图前打量,他们发现,无论是融入还是对接,安徽都面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破交通瓶颈。

从合肥到南京,直线距离虽不远,但火车却要北上蚌埠或者南下芜湖,周转4个小时后方能到达。从合肥到中部重镇武汉,目前也没有直通的铁路,要绕道江西九江,周转至少需8小时以上。

交通不畅,再好的区位也无优势可言。在“861”行动计划中,安徽提出:打破交通瓶颈,让区位优势升值。

比快速铁路提前一步,2004年6月,全长187公里,总投资35.5亿元的界阜蚌高速公路贯通。作为安徽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横”,这条高速公路为安徽打通了另一条东进上海的通道。

这些也仅仅只是“861”宏大计划的一部分。

“除建设5、6条通向沿海的高速公路,打通与长三角和江浙沪联系外,高速铁路要实现‘两纵两横’,黄山机场要扩建,合肥机场要改造。在水运方面,还要建设集装箱码头,建成蚌埠新港,最终在2007年,构筑一个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朱先发说。

有人预言:到那时候,安徽经济将会出现“井喷”。

[走马安徽看崛起]秀美江淮 崛起热土(图)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