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名人百姓>>本页       
 
陈忠实:大家架子小(图)


(2005-10-20 10:22:29)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30余种。《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忙过“白鹿原”年

    陈忠实是我认识的最没有架子的大作家,年过花甲的他精力充沛,厚道淳朴,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绝不推辞,从他“沟壑纵横”的脸上你就能感受到关中农民特有的气质。“唉,我这性格这辈子都不会变了,为啥?小时候在农村就是个乖娃嘛!”他说。

但要采访陈忠实却极难,不是他拒绝采访,而是太忙。陕西文艺界都说今年是“白鹿原”年,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齐上阵,这不但让其他作家眼热,连陈忠实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白鹿原》出版也有十年了,到现在每年都有三四万册的销量,不断再版,读者热度不减,不知道是咋回事?”

    一个多月前我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陈先生的嗓门挺高:“我在原上陪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演员濮存昕体验生活呢,你来不来采访?”我一惊,那天西安的气温已达到39℃,60多岁的人了,还顶着太阳走村串巷。“您可注意身体,别中暑了!”我提醒他。“没事,走树阴下不太热。”真拿这老头没办法。一个月转眼过去,在我的不断催促下,陈先生终于决定“接见”我,不过只有一个小时。

    “能人”受益在《论语》

与陈忠实交谈,分明能感到他深厚的“农民”情结。他说不论自己走得多远,根永远在陕西农村。“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有点文化的农民,爷爷还当过几年私塾先生,家里多少有几本书,肚里也就相对多点墨水。因此,在村里,我小小年纪就显现出管理才能,是个‘能人’。谁家过红白喜事,给娃庆满月,都请我记账,分配香烟、瓜子、糖果。有些农民家穷,拿出的东西有限,就得巧妙地分配、掌握着使用。”

走上写作路,是因为一本手抄书。“我小时候很调皮,一次爬到老家的楼上,发现一个破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本用毛笔誊抄的《论语》,那字体非常工整,父亲说那是我爷抄的,我压根不信,简直跟印刷的一模一样,我对这部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里面的句子似懂非懂,但从中竟也悟出一些道理。那时候不懂收藏,虫吃鼠咬,屋顶漏雨,那部《论语》最后竟不翼而飞了。”

陈忠实眼下除写些短篇和散文,为下一部创作积累生活素材外,就是为他人的书写序了。别人都以为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写个千把字的序言易如反掌,陈忠实叹道:“写序其实很费劲,这些作者都是我多年的朋友,我得研究他们的作品,思考作品中最可珍贵的东西,序言中不能全部是溢美之词,但又得适当鼓励,这个分寸要拿捏得合适。”

    痴迷足球的“老玩童”

陈忠实身材高大,虽有些清瘦,但身板很硬朗。

有捞面吃,有足球看,有秦腔听,就是陈忠实对生活的全部要求。几十年来,不论多么忙,遇上电视上转播篮球、足球、乒乓球赛都要收看,尤其对足球,从痴迷到渐成专家,时常在报上开专栏评球。有一年世界杯,为了避免家庭干扰,他索性在宾馆包了一个房子美美地过了一把足球瘾,被大伙称作“老玩童”。

陈忠实还是一个家庭观念极强的人,对孩子们面冷心软,不护短。但他却娇惯孙子,他曾自豪地说:“哄孙子睡觉我最拿手。”而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地方就挂着他和小孙子的合影,小孙子表情顽皮,他慈祥地笑着。

    馍不熟时不揭锅

陕西文坛尽管是“群雄逐鹿”,但近些年很少有人拿出像《白鹿原》这样厚重斑斓、在海内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作。陈忠实说:“陕西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一个青年作家群,例如路遥的《人生》就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2000年,路遥推出的《平凡的世界》,被当代大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贾平凹惊人的创作数量,邹志安、晓雷、京夫、叶广芩各具风采的散文、小说同样震动着文坛。20多年过去,有的已不在了。”陕西文坛的创作目前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陈忠实更关心青年人,“这一代作家人数众多,但在全国远没有形成影响,这是我作为省作协主席最感迫切的事情。”

陈忠实深有感触地说:“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一碗水。要当一个好作家,就得走进生活,这是写作的法典。一些新锐作家把写作当成游戏,一年出几本书,而且很畅销,这是快餐书,吃过即忘。而真正作家的书应该经得起人们细嚼慢咽,经得起长时间的感受回味。”

回忆起自己12年前写《白鹿原》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我躲在乡下一间小屋中整整四年,没有干扰,没有城里的是是非非,当地农民都很淳朴,从不问你在写什么,这就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写作环境了。”陈忠实笑说:“当了作家反而彻底回到了农村,很多人都以为我失踪了,后来打听到我在写长篇,就议论猜测在写什么。我捂得严严的不说。在我的感觉里,写作就好比蒸馍,馍不熟时不能揭锅,否则就漏气了。”

陈忠实语

说文学边缘化,我看不是坏事。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以经济为主体,让文学成了中心,反倒是不可想象的。陶渊明能采菊东篱下,是因为他能吃饱饭,如果他连饭都吃不饱,即使给他一个桃花源,他也早跑出去要饭了。

   
历史不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它更深的层面是旧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人内心会处在焦灼痛苦中,特别是文化人。鲁迅小说《风波》里有个细节,某人进城被剪了辫子,回去后家里陷入大的恐慌:没有辫子怎么活啊?我非常钦佩鲁迅捕捉历史细节的能力,辛亥革命最形象化的“影响”都在这个辫子上了。


[编辑手记]:
原上飞白鹿

周洁

   
今年是白鹿原年。

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齐上阵,手机铃声片刻不停,各路人马穿梭于前……面对如此亢奋的节奏,陈忠实,这位扎根在“陕西骊山之南、白鹿原之北、溯灞水而上,距王维的辋川25公里的农民的儿子”,有些疲惫,但百忙之中,他还是接受了本报的邀请,做客《文心》。

2003年9月20日,陈先生领队中国作协三峡采风团一行50人来汉,我们有了第一次见面。一直以800里秦川自豪的他,用“雄奇、灵动”来形容江城的山水、人文。更是赠墨“一楼瞰古今”,抒发胸臆。

黄鹤楼古老,白鹿原其实也很古老。史载,周时原上因有白鹿出现,乃祥瑞之兆,故称白鹿原。因汉文帝修陵寝于此,改名霸陵原;再后来,大将军狄青长年于此屯兵,又称狄寨原。直到陈先生的小说《白鹿原》出版,白鹿原,这个被疏远了两千多年的名字,响亮起来。

历史留存丰厚的白鹿原,给陈先生的,倒不全是欣喜。童年记忆中,有“一颗美丽柿树,因为弟弟妹妹的意外夭亡,而惨遭拦腰砍伐”;青年记忆中,“在担任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总指挥的10个春天里,有一半日子靠救济粮度过春荒”;中年记忆中,写《白鹿原》之前,“每月挣六七十块钱,上赡养老人,下抚育3个读书的孩子,只要家里尚有白米白面,心中就很满足。”这,不由让我想起《白鹿原》里的一组句子:“大雪后接着是持续的冬旱的奇寒,冻死了白鹿原上的柿子树,老树新树几乎无一幸免。更有给皇帝进贡久负盛名的火晶柿子,现在全都在一个冬天里绝杀断种了。”用词冷绝,痛入骨髓。写下那样的句子,陈先生是否是想到了自己弟弟妹妹?还有那些饥饿岁月?

据说写《白鹿原》时,为晚上能休息好,陈先生想出的法子——咕二两酒。有一口没一口的喝,渐渐有了酒瘾,一般白酒来个二三两才起了个头。2年前,他来武汉的那次聚餐中,与十来人交杯碰盏,末了,还能泼墨弄诗,和记者谈笑若定,此海量,非比一般。可惜没见他喊一段铿锵秦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雄浑、高亢!

毕竟有十多年没长篇问世了。陈先生说不是他不再热爱写作,“写作就是世界上最令人愉悦和有幸福感的事情!就像肚子里有蛋的母鸡,你就算把它放到草窠里它也能下蛋;当然,如果这母鸡肚子里根本就没蛋,你把它放在皇帝的牙床上也没有用。”“写到我变成植物人,如果是那样,只要有思维,我还会写。”面对这样的作家,等待一辈子,也不长!

[相关链接]:
陈忠实:大家架子小(图)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
《白鹿原》
旅游景点:白鹿原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图)
中国目前的主要文学奖项简介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语丝]天梦
·
[怀念逝者]飞机飞过,不带走一片云彩
·
坚守 才有美丽的风景
·
《蛤蟆搬家》笔记
·
天娇谈笑凯歌还
更多
读书札记
·
《她死在QQ上》:谁的恐怖游戏
·
夕阳下的诉说
·
超人气华语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图)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
谈《水浒传》续书连环画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