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刘中兴)27日,作为首届中部文博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华中师大举行了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政府官员、高校学者、产业界人士就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热烈探讨。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还有相当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美国文化产业的兴盛,便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举例说,前苏联的综合国力也很强大,但文化产业的影响远远不如美国。而韩国在短短10年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迅猛势头令人刮目相看,横跨亚太地区,“韩流”甚至刮到了美国。
专家们指出,经济实力强大与文化产业兴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经济欠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同样可以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怪现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教授加以生动概括和深刻反问:不少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却千篇一律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为何不能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加以拓展,如桂林的“刘三姐”?许多城市建起庞大的会展中心,可一年到头只举办两三次活动,使这些场馆成为空荡荡的“鸟巢”,为何只注重硬件建设而不培育会展公司?在某些文化产业领域,众多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导致相互压价,为何不能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他提出,我们必须“量体裁衣”,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推进战略规划、产业链建设、项目分析、品牌化推广等一系列策略。中部:以文化作为崛起支点中部崛起,文化先行。这是论坛上发出的呼吁。“中部崛起”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区、东部经济增长区和西部经济大开发而言。言外之意是指中部“塌陷”,出现“凹谷”。
但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秦在东教授认为,不应把“中部崛起”仅仅看作经济学概念。他说:“如果以文化的眼光来观照,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滞后、文化的疲软以及文化的钝化,这些看似是文化发展自身的问题,实际上严重地制约着中部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部许多地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实施“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等战略,希望通过优先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建设,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其实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中部地区有着优越的条件:处于全国腹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口基数大,占全国总人数的28.1%,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湘潭大学罗争玉教授也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劣势,如观念相对保守,创新不足;经济相对不发达,导致消费能力不足;基本是农业大省,产业化运作经验不足;人才与资本一直呈输出状态,等等。他提出,中部六省必须克服种种弊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胆创新与改革,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并以此为支点带动中部崛起。武汉:打造“文化创意之都”论坛上,专家建言,把武汉打造成“文化创意之都”。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美国的创意产业已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最先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产值超过了任何制造业门类对GDP的贡献。
华中师大姚伟钧教授认为,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多优势。盘龙古城、琴台知音、黄鹤名楼、归元古刹、碧波东湖、百年名校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武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不竭源泉。而武汉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科教综合实力,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与人才支持。
目前,武汉的创意设计产业较有优势,在某些领域实力雄厚,处于全国前列。全市创意设计机构近500家,年产值逾100亿元。演艺业、电影业比较发达,动漫游戏业、视觉艺术业发展迅速,其中东湖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动漫基地和软件基地。
专家们也指出,武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链不健全、高端的创意人才较为匮乏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武汉发展创意经济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