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面对诱惑
蔡朝阳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一个立志以记者为业并欲有所成就的人,就要培养健康的精神支柱,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有才能,这是立业的前提和基础,再加上好的品德,建功立业就势在必成。如果光有才能,德性不好,行动势必失去准绳,不但建不了功立不了业,往往是事业未竟,名已败裂。
受不良风气影响,一些记者私欲膨胀,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利看作是以权谋私的工具,把道义与职责抛到脑后,在诱惑面前出卖灵魂、心甘情愿被糖弹击中,以致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禁而不绝,低俗之风、恶俗之举大行其道。以这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开展新闻工作,其后果必然是受到人民的唾弃。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和记者的使命就是要“真实记录历史、真诚守望良知”,就是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而要真正肩负好这一使命,记者的职业精神则为根本。相比与常人,媒体从业人员的追求、信仰和操守,将通过媒体在更大范围影响社会公众。可以说,记者的一言一行关系着社会的正义与公平,记者的一举一动折射着社会的灵魂与良知。记者只有在明白了自己为谁而“说”、为谁而“做”、为什么而“说”、为什么而“做”之后,严格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才能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少数记者之所以在诱惑面前站不稳脚跟,根本原因正在于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职业精神出现了滑坡。可见,从根本上解决记者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是多么重要而紧迫。
面对诱惑,记者要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明晰自身肩负的伟大责任。有人说,记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历史时刻的见证者、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时代进步的观察者,对记者的定位和责任做了十分精当的概括。没有一种理想、信仰支撑的崇高精神,就不会产生“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的优秀记者。对客观事实高度忠诚,通过报道,让人们知道真相,让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进步,是一种发自职业本能的崇高信仰。如果没有一种信仰,我们无法明白,为什么有那么一些记者,在人民需要的地方,用双脚和笔墨书写正义?为什么有那么一些记者,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人迹罕至的极地探索传奇?为什么有那么一些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把敬业、正气和道义写在烽火连天的战场?
面对诱惑,记者要加强修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坚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克服和消除各种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使自己成长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品质高尚、不受利诱、不畏强暴、不断进取的新闻工作者。牢记使命感,就会促使自己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群众的呼声,感受人民的疾苦,写出更有分量的报道。要不断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市场经济的大潮涌来,不免泥沙俱下。在新闻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热衷于傍大款、跑庆典、拿红包、拉赞助、吃回扣……面对这一切,一个有强烈敬业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记者,总能自觉抵御“利欲”的诱惑,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维护记者的职业尊严,做一名堂堂正正的新闻工作者。因为我们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面对诱惑,记者要有说“不”的勇气。得失共存,福祸相生。诱惑与灾难是一对孪生兄弟,拒绝它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坦荡的胸怀以及无畏的气概。面对诱惑,你要先自问:我这样做合适吗?值得吗?这样做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要十分清醒: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因为它是烫手的“山芋”!而面对诱惑敢于说“不”,等于走出了关键的制胜一步。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钓钩。总之,在诱惑面前,要弘扬职业精神,把党的事业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要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法律和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只有这样,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总第135期
2006年第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