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楚山汉水创和谐>>科学发展筑和谐>>本页
“潜江裁缝”的戏剧故事
(2007-04-05 07:07:08)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胡思勇 李保林 通讯员胡定平

28年前,幸福服装厂在潜江崛起;10年前,“潜江裁缝”东南飞,成为闻名全国的打工品牌;今天,“潜江裁缝”回归,推动了潜江服装业的发展与升级。

这一戏剧性的故事,内含了什么样的市场机制?又阐释了“打工经济”怎样的原理?

什么发展条件孕育了“潜江裁缝”?

潜江,地下水多之谓也。农田地势低洼,旧时水患频发。这种旱涝保收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促成了潜江人包括裁缝在内的、凭手艺外出谋生的传统。一些民间作坊的裁缝师傅甚至练就了“一刀剪”等缝纫绝活,孕育潜江服装产业发展的基因。

解放后,“缝纫社”是潜江重要的村组经济组织。随着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浪潮的兴起,潜江人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优势资源,一批“缝纫社”演化为乡镇服装企业,“普拉索”、“亚细亚”等服装品牌迅速走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潜江几乎每个乡镇、办事处,都至少有一家服装企业。全市规模以上服装加工生产企业近20家,登记用工1万余人。

这些服装企业,培育了大批熟练的缝纫工人,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演化为“潜江裁缝”这一劳务品牌。

什么因素推动“潜江裁缝”外出务工与回归?

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的发展环境也不同。东部地区开放之初,迎来的是中小资本,开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三来一补”。东部地区不仅拥有地理位置优势,而且政府职能转变也先行一步。不仅为各类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而且建立工业园区,降低准入门槛,吸引着大批内地企业、人员前往投资办厂,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服装业的发展。以深圳市为例,在1998年,深圳市服装企业3000余家,成为当地最大的产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对内地技术、劳动力等形成巨大“拉力”。

与此相反,体制机制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潜江服装业陷入困难。1998年,潜江的服装企业锐减到5家。知名的幸福服装厂和亚细亚服饰有限公司先后停产。在潜江本地服装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普通工人等,纷纷东南飞。1993年,潜江人在广东省创办各类大小服装企业已有130多家,到2005年增长为200多家。同年,在外务工的“潜江裁缝”达到10万人。

经济发展带来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东部地区资本、技术逐渐丰裕,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价格走高,服装产业用水、用电成本高出中西部地区一倍多。资本的逐利特点,推动服装产业由东部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乡情与潜江本土所固有的服装业基因,推动了“潜江裁缝”的回流。潜江把迎接游子回归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来抓。双方需求的对位,使“潜江裁缝”由打工品牌向产业优势转变。2006年,潜江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服装产业园区,使20家企业回归,全市年加工生产能力1000万件(套),成为潜江重要的支柱产业。服装业的复兴,是原有产业的简单重复吗?

今天的潜江服装业,是原来产业的简单重复吗?

服装产业虽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它在款式设计、制作等环节上,仍然技术、知识密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高端化、品牌化,才能拓展市场空间,获得较高的附加值。潜江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和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个至8个,形成一批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的发展目标。当前,亚利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路”和“火烈鸟”牌服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东欧市场份额16%以上,并先后在法国、意大利注册自己的品牌,进入世界服装大国市场。潜江年棉纺能力达到40多万锭,但没有织布企业,构成服装产业链一部分的拉链厂、卡锁厂、皮筋厂、辅料厂、吊环厂等上下游企业都没有。因此,集群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亚利服饰有限公司将在近两年内,投资4800万元,打造一个大型的织造生产基地,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的产业链。

欧美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手段,限制利润较高的裤子、棉服、文胸等进入其国内市场。比如染料,利用技术壁垒,要求我们的衣服在用染料时不能含有其规定成分。潜江服装业正在进行新的“跨栏”比赛。

回归效应揭示了“打工经济”的何种意义?

“潜江裁缝”在外务工的过程,既是其谋生的过程,也是其参与竞争并发生分化的过程。它不仅培育了大批成熟技术工人,也为潜江培育了一批有本土情结、有现代商业思想的企业家。他们回归创业将推动潜江经济迈向更高层面。

总的看,潜江产业结构比较高级,有着潜江制药、永安药业、江钻股份等资本、技术密集企业集群,但这并不意味着潜江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置,这都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潜江服装业员工达到3万余人,成为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员工年均工资在1.2万至1.5万元之间,可以解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从东部回归,不仅带回资本、技术,还带来与外部的市场网络。2006年,潜江服装纺织品出口创汇近3000万美元,在其带动下,潜江市外贸出口总额去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同比增长76%。大批回归的服装企业,提高了潜江外向经济比重。

服装产业又带动了其他产业。2006年,潜江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增加了36个百分点。全市仅新增大小宾馆就达20多家。

    图片传真
 

和谐阳光:照在身上暖在心

小娃娃骑上高头大马

 
    相关专题 
 

· 关注中部崛起

· 关注湖北省两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