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演变史

“普通话”的演变史

发布时间:2024-03-08 08:53:09    来源:湖北省总工会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用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

方言太多,差异甚大,不便于沟通,于是就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不过每个朝代通用语的具体称谓不一样。它们又是以哪个地方的方言为标准的呢?

• 夏商周时期 •

河南话

最早的普通话是古代河南话。

夏商周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中原黄河流域附近。当时的首都,基本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所以夏商周时期,“普通话”就是当时的河南话。

• 东周时期 •

洛阳话

到了东周,周平王把首都迁到了河南洛阳,古洛阳话就正式定为“普通话”。

• 秦朝时期 •

粤语

秦朝时期,当时的粤语最接近那时秦朝的“普通话”。

秦始皇去世后,秦国动乱,而当时秦朝驻扎岭南的大将赵佗并没有回援关中,等到秦被灭后,赵佗在今天的广东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因此秦朝的语言和文化在如今广东一带得以保留。

• 汉朝时期 •

客家话

汉朝的“普通话”和今天的客家话相当接近。

汉朝成立后,刘邦承袭先秦“雅言”为“普通话”,并称作“洛语”。直到东晋灭亡,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向南迁徙。因此,现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以及台湾地区的客家话,就是最接近汉朝、三国以及晋朝几代的“普通话”。

• 隋唐时期 •

陕西话

隋唐时期,因为政治中心一直在长安,自然就定陕西话为“普通话”,并称作“汉音”。但是,两朝时期的“普通话”存在一些区别——隋朝时期,隋文帝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用以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语音。切韵音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是隋朝时期“官方认证”的声韵。

唐朝时期,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由此,唐韵音成为了唐朝的标准音,是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的声韵。

• 宋朝时期 •

开封话

当时的“普通话”是河南开封话,也正是因为定都开封后,人们开始丢弃南方方言中一字多音的情况,出现了“一字一音”,也正因如此,宋朝的“普通话”称为“正音”。

这一时期的语言以隋唐“汉音”为基础,但也经历了一些修订和发展,例如制定《广韵》《平水韵》等书籍,以修订和规范声韵。

• 元朝时期 •

蒙古语

元朝元大都建立,官方就把蒙古语定为“国语”,但不少人交流的语言依然是汉族的语言,称为“大都话”。

• 明朝时期 •

南京话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都南京,老南京话又被定为当时的“普通话”,并改称“官话”,纵使后来都城迁至北京,也一直将南京口音的“官话”延续下去。

• 清朝时期 •

满语

清朝建立初期,虽然满清政府将满语定为“国语”,但南京话依然是官场的标准用语,只是此时的南京话经过了明清近300年的发展,逐渐染上了北京话的腔调。

• 1909年 •

北京官话

北京官话在1909年正式被晚清政府定为普通话,命名为“国语”。

• 1953年 •

承德方言

今天,定义普通话时我们会说“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但是全国最标准的普通话却不在北京,而位于承德,特别是承德市滦平县。承德方言在谱系上属于北京官话——怀(怀柔)承(承德)片,与普通话极为接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普通话的推广。1953年,我国以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主要采集地。

• 1955年 •

现代普通话

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场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出于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尊重、突出民族语言文字上的平等精神,名称上改“国语”为“普通话”,并确定普通话的内容。最终普通话作为现代标准汉语在全国通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书同文,语同音

通用语历经千年变化,朝代更替

不普通的“普通话”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将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

我们追求“和而不同”的理想

通过同一种语言交流而得以呈现

来源:湖北省总工会、沈阳市图书馆

制图:郑孟冉

编辑:陈月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袁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