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罕见!现身郧西!

国内罕见!现身郧西!

发布时间:2024-07-05 11:26:10    来源:十堰发布

十堰市委市政府官方微信

点击左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说到喀斯特景观

你肯定会想到

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湖南张家界等

而今年5月至6月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专家

在郧西县坎子山调查发现

该地区除了海量分布

高约5米的丘状喀斯特象形石景观外

还有一类更加高大挺拔的

柱状喀斯特景观

郧西坎子山“石海涌浪”喀斯特象形石景观

日前,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璧告诉记者:“两类形态、成因截然不同的地表喀斯特景观共存于此,属国内罕见,为研究秦岭地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郧西县坎子山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区,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由距今3.59亿至2.99亿年前的“石炭纪”灰岩构成。坎子山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是秦岭腹地重要的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坎子山的喀斯特石景密集如林,且景观总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规模远超国内大部分喀斯特石林,被誉为“万亩石林”。

新发现的高大柱状喀斯特景观与坎子山“万亩石林”的单体景观外形差异悬殊。“我们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并非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响,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综合控制。”赵璧介绍,以最具代表性的“鹰咀石”景观为例,其高逾30米,直径不到10米,顶部的“鹰咀”恰如其名,神似雄鹰的喙,明显是受到喀斯特作用的深刻改造,但其兀立耸峙,柱体表面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沟、溶痕,更多则是平直、整齐的崩裂面,四周也散布着大量崩解的滚石。

柴埠溪式石柱——坎子山“鹰咀石”

“这充分证明柱体是大量岩石崩落留下的地质遗迹,双重地质作用使这一喀斯特美景既雄壮挺拔,又充满灵气,在低矮的喀斯特象形石景中显得卓尔不群。”赵璧介绍,这类明显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状喀斯特景观,曾在旅游地学泰斗陈安泽编著的《中国喀斯特石林景观研究》一书中被定义为“柴埠溪式石柱(林)”,用以区别单一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如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以及坎子山的“万亩石林”等。

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地理标志,也是南北方的界山,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对中国的气候、生态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介绍,在秦岭腹地的鄂西北此前未有过柴埠溪式石柱景观报道。此次发现该景观与“万亩石林”在坎子山同时出现,证明在秦岭造山带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影响下,山体不同部位会发生差异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过程。“这也表现了秦岭山脉地质结构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复杂性,说明秦岭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因类型可能远比过去认为的要更加丰富。”赵璧表示,此次在秦岭另一地点发现罕见的不同成因喀斯特石林景观共存现象,再次说明秦岭喀斯特具有典型独特性和重要意义。

来源 | 十堰日报

记者 | 朱江  通讯员 | 陈琦

编辑 | 韩晓玲  责编 | 静静

初审 | 陈玉  终审 | 彭飞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袁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