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湖北召开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会议,会上首次为自战国、秦汉墓葬出土的荆州简牍赋予统一名称——“荆州简”,专家认定为“战国秦汉百科全书”。会议集中展示了荆州近年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在保护与研究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为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及其丰富内涵提供了关键性新材料。
会议现场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作为楚文化发祥地,得益于优良的埋藏环境,考古发现的楚文物保存好、种类多、价值高,其中以竹简最为珍贵。目前湖北出土楚简牍24批、6400余枚(约占全国50%)、14万余字,秦简牍7批、2500余枚,西汉简牍13批、1.4万余枚。而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湖北64%。这些战国秦汉简牍数量大、内容丰富、价值高,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荆州连续取得了许多重大考古发现。2021年出土于王家嘴东周墓地的楚简《诗经》,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存诗数量最多、文本结构最完整的战国楚简《诗经》抄本。 2023年出土于楚都纪南城以东约1公里的秦家嘴M1093楚墓,出土竹简约1800枚,字数约3万字,内容包括先秦“书”类、“语”类、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历法、祭祷等,是单座楚墓出土竹简数量最多、典籍类文献最多的发现,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此外,还有最早的乘法口诀楚简《九九术》、可能为乐谱的楚简《乐》等独特发现,其中最早的朱砂线分栏楚简《日书》每简书写一个干支的吉凶宜忌,并用三道横向朱砂线予以分栏而可呈表格状,在考古发掘出土简牍中属首次发现。
“我们针对出土简牍的脱色处理,研究出草酸脱色法等多种简牍保护突破性技术成果。”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十五”至“十三五”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包括《高新技术在出土竹木类文物修复复原与保存技术中的应用研究》等国家级课题,持续推进保护技术创新。
“荆州博物馆致力于将‘荆州简’保护好、整理好、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为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做出贡献。”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在会议上说,目前,荆州博物馆已出版“荆州简”研究专著《楚系简帛文字编》等10余部,发表《湖北荆州王家嘴M798出土战国楚简诗经概述》等简牍学研究论文10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术进步,更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随着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未来将有更多深埋地下的简牍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张玉文表示,荆州简牍的持续发现与研究,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桥梁,让现代人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湖北发布编辑部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湖北发布、湖北日报
编辑:肖凌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