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见这些鸟儿在生儿育女,就知道武汉的夏天来了

只要看见这些鸟儿在生儿育女,就知道武汉的夏天来了

发布时间:2019-06-28 08:23:07    来源:武汉晨报

牛背鹭

夏天在武汉地区筑巢安家并生儿育女,深秋则拖儿带女飞到温暖南方地区越冬,第二年夏天再返回武汉繁殖后代的野鸟,就是武汉地区的夏候鸟。在冬季,市民在武汉地区是看不到它们身影的。

市民在武汉地区能看到夏候鸟忙着喂养幼鸟的场面时,就说明武汉的夏天已经真正来临了。

那么,武汉地区的夏候鸟究竟有哪些呢?市民们可以在武汉哪些地方观察到它们呢?近来,记者与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一道,前往多个夏候鸟聚集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去沙湖公园、汉口竹叶海公园看黄斑苇鳽

白鹭、中白鹭、池鹭、夜鹭、牛背鹭、绿鹭等鹭科野鸟,是武汉地区最常见的夏候鸟。市民可在新洲区涨渡湖、东湖风景区东湖等地看见它们。

白鹭

夜鹭

白鹭喜在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小溪流中活动;中白鹭爱在稻田、湖畔、沼泽地中觅食;池鹭一般栖息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中;夜鹭白天群栖在树上休息,到黄昏时则分散到稻田、草地中取食;牛背鹭是家畜特别是水牛的好朋友,主要靠捕食苍蝇为生;绿鹭生性孤僻羞怯,常在池塘、溪流及稻田中栖身。

池鹭

绿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鹭科野鸟中的黄斑苇鳽(jiān)是一种中型涉禽。它是武昌沙湖公园与汉口竹叶海公园内数量比较多的夏候鸟。

黄斑苇鳽

去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与磨山植物园、汉口竹叶海公园听杜鹃唱歌

噪鹃

大杜鹃、四声杜鹃、噪鹃、鹰鹃等杜鹃鸟,是市民在武汉地区容易听见其叫声但不容易瞅见其真身的夏候鸟。它们叫声响亮,但擅长隐藏自己。东湖风景区内的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与磨山植物园、汉口竹叶海公园等地,是杜鹃鸟比较集中的地方。

鹰鹃

四声杜鹃

大杜鹃俗称布谷鸟,喜在开阔的有林地带及大片芦苇地中安家落户;四声杜鹃通常栖息于密林中;噪鹃叫声洪亮,常躲在稠密树丛中,让人们只闻其声,难见其踪;鹰鹃爱躲藏在树冠中。

去汉口江滩公园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龙灵山生态公园看寿带鸟

寿带鸟

因雄鸟尾巴上长有两根色彩炫目、形似绶带的长羽毛,所以寿带鸟又名“绶带鸟”。在过去,寿带鸟被武汉市民看作百年难得一见的野鸟。近年来,武汉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适合野鸟生存,春夏季来武汉繁殖后代的寿带鸟逐年增多。2018年5月至9月期间,武汉市观鸟协会的会员们曾在武汉地区44次记录到寿带鸟的活动场景。

寿带鸟

在武汉地区的夏候鸟中,寿带鸟是捕虫高手,它主要以天蛾、松毛虫等危害树木的虫子为食物。

寿带鸟常在汉口江滩公园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龙灵山生态公园现身。

去竹叶海公园、金银湖看须浮鸥

须浮鸥

须浮鸥爱在武汉的湖泊池塘中筑巢繁殖后代。据观测,夏天来武汉地区产卵与孵化后代的须浮鸥,数量在逐年增多。今年,已有200多只须浮鸥在汉口竹叶海公园水域中营巢栖息;还有二三十只须浮鸥在东西湖区金银湖一带活动。市民去这两个地方游玩的话,可目睹须浮鸥捕食鱼虾与喂食幼鸟场面。

去汉口江滩公园、解放公园看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为中型雀类,体长23到27厘米。其浑身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是汉口江滩公园与解放公园中的常见夏候鸟。

去东湖风景区落雁路郑家湾、汉阳墨水湖周边看燕子

家燕

金腰燕与家燕是比较常见的燕子。金腰燕与家燕在外形上与所筑的巢上,均有较明显差别。金腰燕的背面腰部有一条金红色的“腰带”,而家燕没有“金腰带”。金腰燕喉部至腹部有不少细条纹,家燕则没有。金腰燕的巢一般筑在天花板上,就像个横卧的葫芦,具有腹大口小特征;家燕的巢一般筑在墙角,呈碗状,其朝上的开口较大。

金腰燕

东湖风景区落雁路的郑家湾,是燕子的乐园,在这里有40多个燕巢,生活着一百多只成年燕子与二三百只雏燕。很多燕子都在这个湾子里拥有“老房子”。燕子是比较恋旧的鸟类,只要老巢还在,它们甚至会年年回到老巢里来住。

另外,还有几百只燕子与近百个燕巢,分布在汉阳墨水湖周边地区。

市民观鸟时不应打扰野鸟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建议:为保护好各种野鸟,市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靠近它们的窝巢。受到惊吓的成年野鸟,有时会狠心地抛弃窝巢与幼鸟,而飞到其他更安全的地方去。这样一来,幼鸟就会被饿死。

二是不要攀折花草树木,不要破坏野鸟的栖息环境。

三是用相机给野鸟拍照时,不要追着野鸟拍,也不要开闪光灯,以免吓着野鸟。

四是不要掏鸟窝,不要捡鸟蛋,更不要张网捕鸟,也不要用弹弓打鸟。

东湖飞鸟世界副馆长王建祥先生称,绝大多数野鸟,都比较胆小。普通市民保护野生鸟类的最好做法,就是尽量不要去骚扰它们;即使要去观赏它们,也应做到远观;若市民发现有受伤的鸟儿,不要轻易接触它们,而应向林业部门报警,以便让专业人员去救助它们。

文内说的几类鸟

你都认识吗?

记者 | 陈奇雄  编辑 | 张维纳

出品 | 长江日报集团地铁传媒研究院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