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的北边
矗立着一座雄伟的高山
这山叫送郎山
它长六十多里、宽三十多里
山上古木参天、奇峰林立
这座山和一个人有关
网络图片
这人叫张良
很多年以前他曾在这座山上隐居
张良是何许人也?
据《史记》记载
张良,字子房,
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总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化险为夷。
他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当皇帝以后,封张良为留侯。
后来,刘邦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大开杀戒
张良意识到自己身处危机,
便急流勇退
于偌大闹市之中消失无踪影
史书没有记载,
但古《房县志》里却有这么一段话:
“治南百四十里处,距举场二十里有送郎山,
山峰独立,翠耸云霄,登眺俱俯。
山顶有方丈地,尚存基址,其磉石围丈余,
相传为张子房修行处,曰张公院。”
▲
张良是怎么来到神农架的?
急流勇退
“三十六计走为上”,张良意识到自己身处危机,因而产生了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跟随好友赤松子云游的念头。但想到一家老小难以割舍,一时又下不了决心。
一天夜里,张良在书房静坐,忽然门开了,走进一位年轻的白衣女子,并对自己道了一个万福,说:“张公,我是党参仙子。你曾说过,要辞掉官职,跟着赤松子去云游,为什么迟迟不动身呢?你现在不走,还等何时?”说完就不见了。原来,张良靠在椅背上睡着了,刚才是南柯一梦。醒来不见仙子,但房中还弥漫着党参的清香。这一夜,张良终于下定了决心离开。
赤松子曾是炎帝神农氏采药时的雨师,到过神农架,了解神农架。他对张良说,房陵县南面有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物产丰富,老百姓勤劳善良,又远离朝堂,俨然一处世外桃源,我带你去神农架隐居吧。
第二天,张良化装成商人,赤松子化装成老仆,每人背一个包袱,手拿雨伞,混出了长安城。过潼关,越秦岭,经房陵,日夜兼程,来到神农架的一座大山顶上。赤松子指着山下说:“那条河叫青杨河,上游的那个坪叫堂坊沟,下游的那个坪叫松香坪,各住着几十户人家。”
张良没有想到的是,党参仙子已先期到达,请人建了几间垛壁子草房,购置了炊具、被褥和生活物资,一切都安排好了。仙子把二位远客迎进屋去。
▲
张良来神农架后做了哪些造福百姓的事?
兴建寺庙和书院
豌豆、小麦黄了,老百姓不再上山采野菜、取腌菜了,忙着抢收抢种。党参仙子准备开垦荒地,种植党参。张良便与赤松子下山去走走,老百姓与他们已很熟悉了,见面就亲热地打招呼,称张良为“张公”,称赤松子为“老爷子”。他们把两个村庄走遍了,竟没有看到一座寺庙、一所学堂。张良和赤松子都是道教信徒,也都有满肚子学问。张良决定帮助老百姓建一座寺庙、一所书院。
张良找到当地的亭长和几位老者,把建寺庙和书院的想法说出来后,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亭长说:“我们早就想办这两件事,只是地方太穷,官府拿不出钱来,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能办这些事呢?人们想敬菩萨烧香而没有寺庙,小孩子想读书而没有学堂,办这两件事是老百姓多年来的共同心愿。”
张良说:“请大家放心!我出银子买砖瓦木料和所需的各种物资,由村里划拨土地,大家共同出力。我与赤老爷子的想法是,寺庙建到堂坊沟,书院建到松香坪,你们看行不行?”亭长和老者连说“可以”。
接下来,大家一起去选地址,亭长动员村民一起参与。
张良亲自设计,绘制了寺庙和书院的图纸,带着银子来到村里,与大家一起作工程预算,并按预算把银子交给了亭长。
夏收和回茬结束后,正是一段农闲时间,亭长择吉日,组织工匠、劳力,两处工程同时开工。有人上山砍木料,有人打窑烧砖、烧瓦、烧石灰,有的平地基。张良和赤松子分别在两个工地上监工。真是天遂人意,施工期间多晴少雨,工程进行很顺利,只三个多月便竣工。白墙灰瓦的寺庙和书院分别矗立在堂坊沟和松香坪的青杨河畔。张良将寺庙取“白云庵”,将学堂命取名“松香书院”。
赤松子到房陵请来雕塑大师,雕塑了三尊不同的菩萨,涂了金粉和各种色彩,安放在三个殿堂内的基座上,其它设施如大钟、香碗、化钱炉等一应俱全。
又从武当山请来道士和尼姑,担任白云庵住持。一切准备就绪,择吉日举行了开光典礼。当日,堂坊沟和松香坪附近几个村数百名村民前来参加开光仪式。从此,堂坊沟响起了晨钟暮鼓和道教音乐。远近老百姓来这里敬香朝拜,向菩萨求福求财,祈祷消病消灾,香火久盛不衰。
张良从阳日湾(现为阳日镇)请来两位塾师,由他支付薪俸,准备就绪,择吉日开馆。两个村的家长领着孩子来书院,朝拜孔圣人,参拜先生。书院第一批招收了30多名学生。从此,松香坪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张良也经常来书院讲学,有时还抚琴,唱一曲《高山流水》;有时教学生练习书法。
开办中药铺
江边一碗水
张良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缺医少药。老百姓有了病,只能找草医看病开药。很多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或因草医用药不当而死去。张良与仙子商量,在她种党参的那座山上,扩大药园面积,增加品种。收了药材以后,在村里办了中药铺,方便老百姓看病开药。
头顶一棵珠
张良出银子,从村里请来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砍树、开荒、整地,把田弄得平平整整,开成一畦一畦的。又把两个草医找来,带着他们到山上采集药材种子、苗子,栽到药园里,有党参、当归、黄连、柴胡、黄芪、芍药、三七、天麻、麦冬、半夏、贝母及头顶一棵珠、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枝笔、江边一碗水等三十多种。
七叶一枝花
党参仙子栽培药材技术高、经验多。她手把手地教两个草医,还告诉他们每种药的性能、用途及加工炮制方法。两个小伙子有一定基础,学习也很认真,加上仙子的耐心教导,进步很快。
文王一枝笔
张良还与亭长商量,由他出银子在书院附近建了两间房子,请木匠做了几排中药柜子。买了小碾子、铡药刀、擂钵、笸箩、戥子等药铺必备的工具。药园里的药材收获后,两个草医又上山采摘,共有100多种。中药铺办起来了。看病、抓药分别由两个草医担任,还招收了几个徒弟,学种药、学炮制。病人就诊、买药只付少量的银子,用于草医的薪俸和学徒的生活。
腌制酸菜
张良居住的山上崖屋里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石坛,有一人多高,口小肚大,最粗的部位要两人才能合抱,里面有半坛黄水。赤松子说:“神农氏采药时曾在这里住过,那时正闹春荒,他让老百姓把干枯树叶丢到这个坛子里,再捞起来便成了酸甜可口的腌菜,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防治百病。”张良用指头沾黄水尝了一下,酸酸的没有怪味。
椿树芽
第二天,他们三人上山采了很多石辣菜、蕨菜苔、天葱、野韭菜、椿树芽等,丢到坛子里,准备泡了自己吃。
蕨菜苔
这时也恰恰是春天,山下的老百姓因头年大旱,粮食歉收,许多农户断炊了,他们成群结队地上山挖蕨根、采野菜。张良对赤松子和党参仙子说:“神农氏在这里搭架采药,给老百姓治病,做了许多好事,我们应该向神农学习。现在山下老百姓没有饭吃,叫他们把采的野菜拿来丢到坛子里,泡了带回去。”赤松子和仙子都赞成。张良对上山来的人喊:“乡亲们,你们把采的野菜拿来,丢到这个大坛子里,明天捞起来,又放一些新采的,天天放、天天取,拿回去一家人吃,春荒就不愁了。”说完,张良到旁边林子里去割了一些葛藤,仙子把坛子里泡好了的捞起来,捆成一坨一坨的,每人发一坨,然后把大家新采的野菜放进去。坛子容量大,每天可以供应几十户人家。这样忙碌了两个多月,帮助山下的老百姓度过了春荒。
再结良缘
松柏镇全景
赤松子因事回了一趟长安,他再来到神农架时,给张良带来了不幸的消息:刘邦在诛杀功臣时,没有抓到张良,心狠手毒的吕后下令把张良的父母妻儿及丫环、佣人共一百多口人全部抓起来,关在死牢里,要他们交待张良的下落。后来,以张良谋反的罪名将他们全部砍头,还诛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共杀了三百多口人。张良听了嚎啕大哭,悲痛欲绝。赤松子和仙子极力劝慰。他们说:“张公当年如果不外出隐居,也难逃一劫。能保住性命算是不幸中之万幸!比起韩信、彭越等人来要幸运多了!”
张良原想隐居几年,等刘邦、吕后诛杀功臣的风波过去以后,再回长安与家人团聚。现在,这条路已彻底断绝,只好铁心隐居山林了。
后来,在赤松子撮合下,张良与党参仙子结为夫妻。仙子从此称他为“张郎”。当年是仙子帮助张良下决心出走的,几年来在共同的追求中加深了了解,建立了感情,也是一种缘分。
过了一年,党参仙子为张郎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堂坊沟、松香坪的老百姓知道了,纷纷提着母鸡、鸡蛋、腊蹄子来到山上祝贺,向恩人道喜!善有善报,张良做了一辈子好事,在失去家人以后,终于又有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有了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
又过了几年,张良想去游览神州的名山大川,然后回到神农架,颐养天年。爱妻党参仙子很支持。张良启程那天,仙子抱着儿子站在路边恋恋不舍,依依送别。
后人为了纪念造福于民的张良,把他和党参仙子住过的房子命名为“张公院”,把张良隐居的这座山命名为“送郎山”,把张良和党参仙子共同开辟药园的那座山命名为“天缘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建立神农架林区以后,松香坪更名为“松柏镇”,成为林区的首府。林区人民政府把送郎山脚下的环山路更名为“张公路”。张公院、白云庵和松香书院遗址犹存。
张良隐居送郎山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儿
神农架不光有美景、美食
还有许多神秘神奇的传说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
趁着即将到来的假期,约上两三好友
一起来送郎山感受一下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