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5月22日讯(记者 刘迅 聂丽娟 统筹:严珑 通讯员 协宣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邹斌)年过五旬不幸患上白血病,四年多时间从赤壁往返武汉坚持治疗,医患相伴累计行程超过15000多公里,梁女士勇敢与病魔斗争的精神让人感动,也让不少人第一次听说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详见本报21日报道)
梁女士是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救治的众多患者中的一位,CAR-T技术也是该科诸多先进治疗技术中的一项。楚天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在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医务人员就像一名名“血液卫士”,不断突破治疗禁区,帮助一个个濒临绝望的生命赢得新生。
半相合也可移植 父亲捐造血干细胞救活儿子
33岁的李敏(化名)是一名阳光帅气的TOFEL老师,3年前白血病复发,在中华骨髓库找不到合适的供者。李敏揣着和父亲骨髓配型半相合(HLA 5/10)的结果,前往多家大医院咨询,但是没有一个医生能肯定地告诉他,半相合移植可以治好他的病。
“难道没有机会活下去了?”李敏一度万念俱灰,在几近崩溃之际,他找到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夏凌辉教授。
命运,在这一刻改写。李敏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夏凌辉教授拿着他的检查报告仔细研究半天后,非常肯定地告诉他:“做半相合移植是你目前最好的选择,相信我们,会尽全力治好你的病!”这短短一句话,重新点燃了李敏的求生欲。治疗期间,父亲的造血干细胞分次输入李敏身体内,并成功扎根、生长……移植两年后复查,所有指标恢复正常,父亲抱着李敏老泪纵横。
在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像李敏一样重获新生的白血病患者还有很多。自2005年完成第一例“半相合”移植以来,去年该科“半相合”移植患者共112例,占造血干细胞移植总数的7成,目前多数患者生存状态均良好。
“对于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而言,半相合移植具有移植时机易于把控的优势。”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夏凌辉教授介绍,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通过配型找到合适的供者,供、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需要完全匹配(即10/10全相合),这在普通人群中的几率仅为十万分之一,且从申请到移植时间较长。而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达到5/10以上相合即可,因此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均可作为供者。
夏凌辉教授说,过去患者向中华骨髓库提出配型申请成功率比较低,许多申请者未能找到合适的非血缘供者。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找到“半相合”供者,供体来源得以解决。而且“半相合”移植供者一般为患者亲属,可多次提供造血干细胞,也为高危患者移植后复发提供了更多防治手段。因此,“半相合”移植为大量恶性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据悉,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在“半相合”移植技术的帮助下,许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截至目前,这些移植患者中90%供体都来自亲缘,另有10%来自中华骨髓库。
年龄不是问题 88岁爹爹实现陪重孙心愿
近年来,白血病患者中老年群体日渐增多,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难以承受大剂量化疗,疗效不佳且治疗风险大,许多医院不敢收,不少人求医无门。
88岁的王爹爹就遭此不幸,他于今年4月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一大把年纪了,怎么会得白血病?”家人非常惊讶,带着王爹爹四处求医,但没有医院收治,不时有亲友劝说:“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什么,不如好好过几年算了……”
去年7月底,老人辗转找到协和医院血液科李秋柏副教授,恳求道:“医生,我还想多活几年,想多陪陪小重孙。”见老人求生欲如此强烈,李秋柏与其家人商量后,决定进行个体化治疗。
因王爹爹身体情况比较差,陈智超教授和李秋柏副教授团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了新型治疗方案,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做骨穿检查发现,老人骨髓血液内找不到白血病细胞了。5月8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血液科病房见到老人时,他刚从公园散步回来,面色红润。他告诉记者,目前治疗还在继续,感觉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很多。
“针对老年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我们正在不断地创新和摸索。”李秋柏说,该科近一年来已成功救治几十例老年白血病患者,很多都在80岁以上,基本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身体耐受很糟糕,传统的化疗方案对他们来说很难承受。针对老年的特殊情况和需求,治疗上尽可能使用靶向药物或者新药,让他们疾病尽可能得到有效治疗,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据介绍,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已牵头在全省成立老年白血病多中心协作组,这张治疗网络铺开后,老年白血病患者不再求医无门,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治疗。此外,专家团队还致力于研究老年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血栓基因检测,破除折磨父子三人的魔咒
23岁的张宁(化名)来自襄阳,常年在广西打工。去年他左下肢开始肿胀,明显比右腿粗一圈,走路无力,身体的这一变化让他十分惊恐:“莫非家族的魔咒,在我身上也发生了?”
原来,张宁父亲从30岁开始左腿肿胀,后来逐步皮肤发黑、破溃,如今整条腿完全溃烂,散发异味,走路只能跛行,时常呼吸困难,48岁的他痛苦不堪。唯一的哥哥自5年前起也是左腿莫名肿胀疼痛,28岁的他长期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待着。
“没想到我也难逃此劫!”沮丧不已的张宁前往广西一家医院就诊,在其左下肢发现深静脉血栓,这如同“不定时炸弹”,下肢血栓随时会导致肺动脉栓塞病情加重。经过2个月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稍有好转,可以慢慢下地走路。然而今年3月突发意外,正在老家的张宁突然说话不利索,随后意识陷入模糊。在当地医生建议下,家人紧急包车将他转至武汉协和医院,磁共振检查发现血栓扩展到脑静脉窦,并堵塞脑动脉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专家立即展开抢救。
短时间内血栓就从下肢发展到脑部,为什么?通过高通量测序血栓形成基因诊断芯片发现,张宁体内抗凝血酶基因和纤溶酶原基因均发生了突变,活性只有正常人的30%-50%。
“抗凝血酶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纤溶酶原在体内扮演清除血栓的角色,一旦活性丧失,就没办法在体内发挥抗血栓作用,从而导致血栓大面积生成,后果不堪设想。”协和医院血液科副教授唐亮说,当时张宁正在使用一种名为低分子肝素的药物,但该药物在体内依赖抗凝血酶才能发挥药效,但他体内又正好缺乏,这就意味该药对他而言效果不佳,专家立刻改用新型的口服抗凝血新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抗栓治疗,张宁病情得到控制。在专家建议下,张宁的父亲、哥哥都来到协和医院血液科接受了血栓基因检测,二人也是存在同样的基因突变,所谓“家族魔咒”终于破解——父亲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两个儿子。
“病因明确越早,抗栓防治效果越好。”唐亮说,类似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生的、严重多发的、家族性的血栓事件,可通过基因检测及时揪出元凶。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药物阻止,发展下去身体随处都可能出现栓塞,如果发生在内脏就可能导致器官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