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他收藏了上千件旧海报和节目单 纸质藏品映现五十年代的大武汉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8日07:37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图为:刘宇在《婆媳上冬学》海报旁手书这段历史

图为:1954年,中南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海报《小二黑结婚》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通讯员李霞

一位老武汉人,数十年间,收集了上千件1949年-1959年的旧海报、节目单、展览册页。名家云集、名剧轮番上演、国外演出团体密集来汉……从这些泛黄的纸张中,回望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文艺界的高光十年。7月26日,这个名为《时间开始了图艺志-武汉1949-1959》的展览,在武汉美术馆5号展厅免费向广大观众开放。

每一件旧海报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这位老武汉人、有心人就是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刘宇多年从事武汉美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继2017年出版了《大桥》一书,今年又与设计师袁小山联手推出新作。刘宇将所收藏的旧海报进行了美术拼贴,用图片+“手账”的方式,回顾一段段动人的文艺往事。

著名画家汤文选上世纪50年代创作《婆媳上冬学》,非常有名。刘宇在这幅作品的历史海报旁,用手书写道: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扫盲运动。1953年底,中南文联展览部主任关山月提出倡议,广东、湖北两地画家联合在武汉办一个国画展,汤文选开始了《婆媳上冬学》的创作,翌年3月,国画展在武汉江汉俱乐部开展,参观者达4万多人,《婆媳上冬学》一炮打响。

反映武钢建设的《最后一根钢梁》,许多老武汉人都印象深刻。刘宇手书回忆了艺术家的创作经历:武石,湖南湘潭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他是一手持枪,一手握笔的战士,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调入湖北,先后任湖北文联美术部部长、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钢梁即将合龙,武石乘船来到江面施工现场,亲眼目睹了建桥工人将最后一根钢梁合龙瞬间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创作了套色木刻《最后一根钢梁》。

大部分旧物系从武汉的古玩市场淘回来

刘宇说,他从小就有做手账、收集的习惯。近年来,围绕长江大桥、新中国成立武汉第一个十年,他系统收集了一些旧物件,主要来自于武汉各大古玩市场,崇仁路、香港路、徐东、红巷等地。“纸品市场相对集中的就是崇仁路古玩市场,遇到周末的时候各地的藏家和卖家会有交流,有的与武汉相关的东西在外地不好卖的,外地的人会拿到武汉来卖。我的收藏原则是系统性梳理性,收藏我所需要的,不是以价格来论一件旧物的价值,可能别人觉得不起眼的东西,我觉得很宝贝。”

刘宇还向记者讲了收藏的趣事,他说,藏家们的眼睛都很毒,视觉性强的历史资料通常很抢手,有时候刚问了价格,转眼就被别人抢先买走了。后来,他就学“精”了,看到好东西问价或讨价还价的时候,坚决不撒手。

武汉文艺界上世纪50年代曾现创作高峰

为什么会想到做一个新中国武汉第一个十年的展览呢?刘宇说,武汉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文艺阵地是在1938年,大批文艺名人来到武汉,以笔为武器参加抗战。第二次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50年代,大批文艺名人云集武汉,用创作讴歌新中国的建设。当时新中国一个重要的行政区“中南区”,驻地原设在武汉。因此,中南文联、湖北文联、武汉文联都集中在武汉,网罗了戏剧、戏曲、文学、美术等方面大量人才。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新中国成立之初那十年,是武汉文艺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美术方面佳作频出,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杨之光的《雪夜送饭》、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武石的《最后一根钢梁》、陈天然的《山地冬播》、杨立光的《红军团长方保山》、刘依闻的《在二七老工人俱乐部里》、张祖武的《志愿军》、蒋翅鸣的《鲁迅铜像》及武汉市文联创作组26人集体创作《百花齐放图》等,还有“湖北三老”张振铎、张肇铭、王霞宙先生也活跃于画坛。美术之外,武汉的文艺创作、展演也达到空前的盛况。梅兰芳、姜妙香、周信芳、常香玉、盖叫天、侯宝林、梅葆玖等国内众多名流也抵汉交流、演出。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