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湖北新闻

从医50多年坚持随访病人 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千里来汉寻“医道之根”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7日08:49 来源: 楚天都市报-看楚天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曼英 郑晶晶 通讯员 崔毅 周绮书 袁嘉欣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前日,武汉市武昌医院外,几棵参天的梧桐树上,时不时有叶子落下,回到滋养它们的大地。金色夕阳下,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与同为古稀之年的同学刘在汶互搭着肩膀,低头边聊边走,恰似他们年少时的模样……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人老了之后,总是愿意寻根,看看自己的过去,看看父母曾工作的地方。”胡大一说,这些年来,父母亲相继去世,自己也年过古稀,时常会怀念父母,也时常会追忆往昔时光。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找寻下,他得以回到父母曾工作的武汉市武昌医院,见到父母当年在武汉的故友、自己儿时的挚友,拾起那些在江城生活的点滴片断。这次寻根之旅,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

胡大一教授(右一)拿着老照片,与父母昔日的同事交谈

一张黑白照连起两代

“个头跟他的父亲一样高,样子长得还是像母亲。”前日下午2时,看到胡大一后,86岁的余环保热情地迎了上去。尽管两人此前素不相识,但这次等待已久的相遇,却意外亲切。

年轻时,余环保是武汉市武昌医院的一名内科护士,胡大一的父亲李公恕是医院院长,母亲胡佩兰是妇产科有名的劳模医生。1951年,余环保作为医疗志愿者,参加抗美援朝。临行前,胡大一的母亲胡佩兰给她送行。

“胡佩兰当时就建议去汉口照个相,留作纪念,我们就去拍了几张合照。”余环保说,照片一式两份,属于她的一张合影照片上,胡佩兰还专门写了一段话:“看吧,她们是守卫祖国建设战线上的白衣战士。”

在余环保看来,这次送行和合照都非常珍贵。既记录了她们年轻时的美好模样,也记录了这段友情。她将合照与家人的照片放在一起,陪着她一起去朝鲜,又陪着她一同回到祖国。

抗美援朝回来后,余环保很快去读书进修,再次回到武汉市武昌医院工作时,胡佩兰一家已搬离武汉,从此便失去了联系。这些年来,每当想起胡佩兰,她就会拿出这些照片来看一看。让余环保遗憾的是,胡佩兰和丈夫去世,她也未曾收到消息。“我心里一直挂念着他们,能看到他们的下一代,也很高兴。”

胡大一看到照片后,一点也不陌生。“我们家也有一张一模一样的黑白照。”他说,他们家也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甚至保存得比余环保还要好,就连一点褶皱都没有。胡大一父亲李公恕当年的学生陈佩菊、黄廉廉,也都来了。尽管两位老人都年近八十,但当年的经历,却记得非常清楚。

“能够看到当年跟父母一起工作过战斗过的阿姨们,听她们讲当年的经历,以及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也感觉很高兴。”胡大一说。

故地重游,胡大一教授感慨万千

阔别54年同窗情谊如昨

“我同学呢。”这句学生时代常说的话,成了73岁的胡大一前日的口头禅。

这次寻根之旅,除了父母的同事朋友,胡大一还见到了他年少时的挚友刘在汶。尽管阔别54年,胡大一与刘在汶再次相聚时,还是第一时间认出了彼此。两人紧紧握着手,很久没有放开。

“咱们真是老同学、老朋友啊。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一个班的,家属区也只隔了一堵墙。”一天的行程里,无论是坐着叙旧,起身前往父母曾工作的地方,还是去饭店吃饭,胡大一都将刘在汶安排在身边,两人笑着低头聊天,似乎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刘在汶也有些兴奋。他补充说,两人真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胡大一在初中、高中都是班长,两人都热爱音乐,还同在一个乐队。胡大一吹笙,自己则拉小提琴,可谓志同道合,一路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直到1965年高考过后,刘在汶去重庆上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成为一名老师。胡大一则去了北京上大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医生。54年来,两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期间,刘在汶曾因为家人生病就医的事,通过电话联系上胡大一寻求帮助,胡大一每次都很热心,也一一予以回应,但两人一直未曾见面。这次听说胡大一要来武汉市武昌医院寻根,他欣然前往。

“几十年匆匆而过,一切就像昨天一样。”聊起曾经的年少趣事,历历在目。刘在汶对胡大一说,触手可及的记忆,让他觉得,时光似乎从未流动过。一旁的胡大一笑着表示同感。

法国梧桐见证江城时光

胡大一在河南出生。不到1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武汉,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家属区生活。9岁那年,父母因工作调动,带着他离开武汉,前往郑州生活。

64年过去了,胡大一再也没能重回武汉市武昌医院。记忆里,关于武汉的很多景象,都是十分模糊的,唯一清晰记得的,是杨园、徐家棚这两个地名。这次寻根之旅,胡大一重新踏上了儿时的来路。在亲友的陪伴下,他决定前往父母曾工作的武汉市武昌医院老院区。

到达老院区前,要穿过一条老街。故地重游,胡大一感叹,像这样的中心城区,长久保持原貌的老街已经不多了。这次回来,还能走儿时曾走过的老街,算是一种幸运。望着路旁颇有历史的法国梧桐,他与好友讨论说,自己小的时候,这些法桐应该也在那里,见证了那段年幼时光。

到达老院区,胡大一放慢了脚步。像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回归少年,他在写有“杨园”的路名牌下,驻足留影;在老院区已经废弃的旧药房窗口,用手触摸感受,甚至伸手穿过窗口,笑着回头对亲友说,“这是那时的药房啊!”

“这里承载了我1到9岁的童年时光,也承载了父母亲年轻时的工作生活印记。”胡大一说,这样的寻根是他多年的心愿,对他来说,意义很特别。

受聘武昌医院名誉院长

作为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在心血管内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武汉市武昌医院的寻根之旅,也吸引了该院众多心血管内科医疗人士的参与。

“我这次能回到武汉,找到儿时记忆中父亲母亲曾经工作过的武汉市武昌医院,见到曾与父亲母亲一起奋斗的同事与好友,我感到十分高兴,也希望能尽我所能,为医院的专学科建设出力。”寻根叙旧过后,胡大一受聘为武汉市武昌医院名誉院长,他为医院提词“办好百年老院,护佑人民健康”,并给该院的医生们授课,分享了他所倡导的心血管内科领域的预防治疗新理念。

下一步,胡大一将拾起父母的接力棒,在他们曾工作奋斗过的医院,继续为这一方百姓的健康奋斗。他说,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武昌医院平台,继续开展推广健康教育。同时,会帮助武昌医院心内、心外学科发展,建立心肺预防康复中心,搭好台子,培养人才。同时,会在今年年底,通过建好网络平台,与武昌医院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实现远程会诊,协助远程交流,尽最大可能帮助武昌医院发展,助力江城健康事业。

■ 链接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

母亲对他的影响贯穿一生 胡大一分享从医心得

有些医生过度医疗忽略了基本功

胡大一教授在武昌医院讲课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曼英 郑晶晶 通讯员 崔毅 周绮书 袁嘉欣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仁医胡佩兰老人的颁奖词。

很多人并不知道,胡佩兰就是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的母亲。“我兄弟四个,两个随母亲姓胡,两个随父亲姓李。我从医受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贯穿我一生的。”前日,胡大一在江城分享了自己对“什么是医生”“如何做好医生”“如何平衡好医患关系”的看法。

母亲对工作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记者:您1岁到9岁都在武汉度过,一晃六十余载,如今回武汉寻根,您心中的感受如何?

胡大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曾在原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汉市武昌医院)工作。父亲李公恕曾是位眼科医生,1951年任医院第四任院长,母亲胡佩兰曾任医院妇产科第一任主任。我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母亲的为医之德。来看看父母曾经工作的医院,也是我多年的心愿。

记者:您走上行医道路,是否受父母亲的感染?

胡大一:我在高考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当医生,但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现在是“爱一行干一行”,当时是“干一行爱一行”。直到干了很多年医生,我才发现母亲对工作的态度,始终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比如母亲特别强调医德,她会在家人面前发脾气,但我从来没见过她对患者发脾气;她工作敬业、拼命,有极强的责任心,从不推卸责任。我记得有次一个患者病情很重,很多人不敢接收,母亲毫不犹豫接下了患者并为她做了手术。这样的例子很多。

记者:母亲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胡大一:我小时候对母亲的印象就是忙忙忙。就连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总能听到屋外有人喊“胡大夫急诊”,母亲就会起床去医院。

母亲很早就坚持为病人随访。那时电话还不普及,她的本子上写了很多病人的地址。要治疗不孕,不是看一次病就能解决,她需要随访,为妇女调理月经,看患者的家庭情况,夫妻、婆媳关系是否和睦等。后来有了电话,她的地址本就变成了电话本。有了手机之后,她又存了很多患者的电话号码。在不同的时代,她都坚持随访患者。

母亲的这些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我也坚持随访患者。我认为,医生是在随访与不断纠错中进步与成长的。医学的未知数太多,大量的是未知的。即使已知的,也不可能做到“开的药就一定有效,没有负作用。”要随访,是确定正确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医疗方式。我的手机里存有许多患者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对于疗效不确切的,如果医生不随访患者,一是很难让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二是医生自己根本无法提高。

过度医疗浪费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记者:从医半个多世纪,您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胡大一:我认为,医生看病,看到的应是一个被病痛折磨的、有痛苦的患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有病变的器官。我从长年的医疗实践中,设身处地为被疾病折磨的患者着想,不断反思现代西医的局限,1995年开始意识到,不认真学习精神心理这门必修课,很难体贴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进而明确提出并带头实践“双心医学”。根据多年的“双心医学”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一看病情,二看心情,三谈生活工作经历与事件,四看性格的看病模式,这使我能从多层面、多角度,力争全方位理解一个个有疾病的人。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五指学说”,这也是非常需要强调、却被我们忽视的基本功。所谓五指,第一个(拇指)就是问诊,是调查病情,和患者感情沟通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个医生,患者是否相信你,问诊的过程非常重要。第二个(食指)是望触叩听。第三(中指)就是低成本的无创检查,比如多年行之有效的心电图、X光片等。第四(无名指)是无创伤的检查,成本相对较高,比如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最后(小拇指)才是CT、核磁等。

我曾经说过,有些医生过度医疗,他们往往本末倒置,上来就先做第三、四步,做成本高的创伤检查,动不动就上支架,而忽略了问诊。没有问诊的时间,忽略了这些基本功,既贵效率也不高,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只重治疗不重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

记者:您认为,医生的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

胡大一:我认为,医生的成就感,不应仅仅来自于抢救病人,更应考虑如何减少发病。《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未病,才应该是中国医生最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说很多35岁、40岁的人突发心肌梗死,这是人生的悲剧。实际上,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大部分心肌梗死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发生的。这就需要更多的医生走出诊室,面向大众,成为健康教育的领军者,占领健康科普的制高点。因为实践证明,只重临床治疗,不重健康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患者也越来越痛苦。

记者:这也是您从很多年前起,就转型成了健康科普专家,倡导通过运动、营养等综合处方来做好慢病的防控的重要原因?

胡大一:是的。当前,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都已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4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多年也一直坚持做脏器康复相关的医生、患者宣教,提出心脏康复要落实“五大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限酒处方。如今我已经70多岁,仍坚持每天步行一万多步,并且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比如在高铁上、在候机时、在打电话的间隙。作为医生,坚持运动,身体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示范。

心肺预防康复事业,需要向基层推广

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心肺预防康复事业,它的意义是什么?

胡大一:社会传统上将康复局限于肢体功能的伤残,而对脏器康复的认识非常欠缺。就像大家常见的,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安装支架后,就处于放养状态。他们不了解心肺康复具有手术与循证用药基础上附加的防病治病效果,有益于减少疾病复发、反复住院和再次手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并降低医疗成本。我国心肺预防与康复事业迫切需要向基层(社区和乡镇)推广普及,探索社区(乡镇)康复、家庭康复或二者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电子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预防/康复+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

心肺预防与康复事业的再次起航,将成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移,改变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坐堂行医、重治轻防,甚至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的被动局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和医疗保障。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