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烟草

新洲区福临村仓埠街贫困户苏咏新脱贫记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5日10:44 来源: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袁海军)“水泥路、小洋楼,院子里头停小车。”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农村已不少见。随着近几年来新农村和“美丽家园”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如今的农村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开车行驶在乡镇的水泥路上,看到的往往是绿树掩映下一幢幢白墙红瓦的楼房,不少村子还有修葺一新、器材齐备的村民活动中心。但在这些富裕的“路边景象”背后,还有很多深藏在城市深处角落里、缝隙间的贫困村。

新洲区福临村就是深藏在武汉这个大城市里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49户1448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有24户85人,贫困人口占5%。村民苏咏新一家4口,2014年以前家庭收入1万元,平均每人仅2500元。全家与鸡同住一间房,满屋都是鸡粪气味。像这样的贫困户,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周边地区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一行五人,由青山烟草专卖局局长张莉带队,来到村里,去看看我们对点的贫困户苏咏新。喔,不,现在不能再称呼其为贫困户了。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2014年1月从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开始,扶贫政策就如一缕春风带给了苏咏新的希望和养分,他有了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帮扶、驻点干部的入户,生活正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

“你好,老苏”!下了车,张局长伸出手,老苏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赶忙将手在身上来回擦了几遍后,才小心翼翼的伸出去,“刚刚到地里施完肥,听说你们来了,还没有来得及洗手咧,你莫见怪。”老苏脸上满是笑容。张莉开口道“我们都是共产主义战士,都是劳动人民,我们是一家人,你这样说就不对了,哈哈”,张莉发出爽朗的笑声。“老苏,今天我们来看看你,问问你的情况。”

我看着这一幕,不禁好奇,贫困户也能在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难道不是正为了生活而发愁吗?现在我们企业带着慰问而来,不是更应该述苦,让单位多发放些慰问金给他吗?带着疑问,我开始了调查之旅,想问一问这样的一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老苏,您好,我想了解一下,您在企业对您扶持上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呢?”带着疑虑,我发问了。

“没有,没有”,老苏连连摆手,手上满是老茧。“我现在可好得很,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村里的帮助,更要感谢你们的帮扶啊,哈哈哈哈。”

“那能说说您的故事吗?”我问道。

霎时,苏咏新的眼神变得朦胧起来,像是在追忆又像是在理清思路更像是要述说一个离他远去的遥远的故事。

想起往事,苏咏新历历在目。

“我啊,穷日子过怕了,再加上家里还有两个读高中的孩子,日子不好过啊。后来,政策好了,国家要帮助我们翻身啊。可是,我又怕,我没有技术,只会种菜,图个温饱,真是要我们承包土地,搞个鱼塘,我又怕搞不好,比现在更穷了啊。”

可是,一个契机来自于2016年,那一年苏咏新毅然决然承包下了60亩田地和一个鱼塘,一心要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一改以往“等要靠”的落后思想。2016年青山区烟草专卖局按照市局(公司)扶贫工作要求,挂点新洲区福临村开展扶贫工作。区局党总支每年都会带上慰问金去村里看望贫困户并送上慰问物资,还派驻了一名联络员专门联系村里的扶贫工作。他就是何斌,是单位的一名普通职工,负责摸排村里扶贫户的基本情况、帮扶方案的制定、收集村里需要企业解决的问题等等。何斌年近50,是一个热心快肠的人。平时敢想、敢做,不要看年龄大,但是在工作上恳动脑筋、乐于助人。在扶贫这件事上,他没少花功夫、少跑腿。

只要有空何斌就去村里转,就这样他与苏咏新结识了,他经常跑苏咏新家里,因为老苏家里两个孩子和他自己的孩子一般大,他时常关心。

这一天,他又对苏咏新说:“老哥啊,我们俩一般大,你长我几个月,我叫你一声老哥。”

“好,好,好,这敢情好”苏咏新应到。苏咏新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闪烁的眼神中还透露出一丝羞涩。

何斌又开口道:“老哥,我和你说,你一家4口一年1万块的收入,现在靠村上的救济和企业的一点补助过日子,你看看,你过得么样?”

老苏叹了一口气说道:“难啊,孩子等着要吃要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马上要考大学了,我们两口子也没有什么手艺。一辈子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父辈这样过,我也这样过,一辈子也没走出去过。现在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更不要谈孩子上学的钱了。”

何斌说:“我告诉你,现在政策好了,你不能向以前一样,专门等着村里救济,企业给点钱,这样什么也改变不了。你就和村里说,承包几十亩地,扩大种植,增加项目。只要恳下功夫有什么是搞不成的啰。”

苏咏新瞪大了眼睛,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我,我,我能行吗?一下子承包这么多地,要种什么呢?要是种不活怎么办?种好了销不出去哪么搞?”

何斌说:“这些事你不用担心,你想要摘掉贫困的帽子,你就得下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双手。现在有了政策,可以靠自己,‘等要靠’拿救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两个孩子打算,总不能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你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放弃吧。这两个孩子不能和你一样,又过和你一样的生活,你说是吧?”

苏咏新沉思了片刻,像是突然下定了决心一般,点点头:“好,我干!”

万事开头难,苏咏新与何斌联系得更勤了:“何老弟,你看,我塘里鱼苗下了苗,下一步再怎么着?”“老何啊,你看,我今年想种树,听说现在树苗销路不错,你看我种什么树?”

搞养殖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和技术。苏咏新买回了几千尾鱼苗放入鱼塘。一开始鱼苗长势喜人,每天苏咏新都精心喂食,不断总结种养经验。但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和赤皮病等“老三病”的暴发给了他当头一棒,大规模死鱼造成连续两三年亏本,更是让他情绪低落,对脱贫失去信心。这时,何斌看出了苗头,问苏咏新怎么了。老苏向何斌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表示他不想再干了。“这样,这样”何斌说,“你也别着急,现在网络技术发达,我在网上查找一下。”最后,何斌联系到网上的水产养殖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在何斌悉心开导和鼓励下,苏咏新慢慢走出低谷。一方面何斌购买些专业书籍讲给老苏听,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观看视频,不断学习养殖技术。遇高温天气,要及时加注新水,防止高温死鱼;在大雨天要及时检查进出水口安全,防止鱼逃走;科学搭配饲料,做好鱼病防治……科学管理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收入逐年增加。充满信心的苏咏新直接扩大养殖规模。

苏咏新如愿摘除了头上的贫困帽。他像换了个人,不再整天唉声叹气,没再问过村干部慰问金什么时候发。他和老婆两个人种应季蔬菜、种桃子、种桂花树、养鸡、养鱼。在田间树头鱼塘里,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丰收了,苏咏新跟何斌打电话:“何老弟啊,我的蔬菜、瓜果都要采摘了,鸡儿长得好,鱼儿长得肥啊。现在?”

“好,你等着。”何斌接到老苏的电话,就立即向区局局长反馈,说必要时我们还是得帮一把,增添村里贫困户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决心。局长二话没说,随即在单位进行了扶贫政策的宣传。第二天,就带领整个区局人员到苏咏清家里采购扶贫物资。何斌还联系到批发商,定点到老苏家里进行鸡与鱼的采购。

现在,50多岁的苏咏新,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瓜果蔬菜,步履轻盈、脚下生风、心里乐呵,至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后,苏咏新的生活是一天一个样。他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楼房,供家里两个孩子顺利完成了学业,一家人的年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0万余元。

苏咏新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农忙的时候还会雇用村里留守的老人,帮帮村里的老人,尽自己的一份力。时不时的,他还会帮助一下其他的贫困户进行脱贫。就像当初,何斌帮他一样。苏咏新也是一个家里一个家里的转,一户一户的讲解,告诉他们,脱贫只能靠自己。

苏咏新脱贫了,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他的心里也浸满了幸福的蜜糖。

听到这里,我转过头,朝着何斌说了句:“何师傅,这多亏了您啊,您现在是脱贫工作的专家了啊。”

“不,不,不,既然安排了我负责扶贫工作,这就是我的本职。我常常想,我们从内心出发去做事,带着感情去做事,这样的工作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帮助一户是一户,帮助一个是一个。现在不仅仅是帮助了他们,更是成就了我自己,我感到很自豪。”何斌笑了笑,不再说什么。

我在想,哪怕仅仅只是为贫困户做了一件小小的事,他们都会长记心里,会有发自内心的感谢和挂在脸上质朴的笑容,让我们心生满足。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是我们企业,是我们挂点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既有责任又有感情的时代精神,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帮扶。这是青山烟草的职责也是青山烟草的担当,我们的扶贫工作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张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