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校企深度融合“双子棋”
打赢紧缺人才培养主动仗
民盟荆门市委会盟员、荆门金花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汤金花
建议加快培养荆门紧缺人才。
推进“双主体”互动,强化融合责任。职业院校要与重点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稳固的合作关系,每年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招生专业与规模。抓“企联校”,引导企业把委托培养学生当作“准员工”。
推进“双平台”带动,优化融合阵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导校企合作搭建或者参与产业联盟、企业联盟等平台。创新线上“数字工厂”,依托实训基地举办紧缺型人才培养“云课堂”,打造高质量人力资源孵化“云平台”。
推进“双对接”联动,细化融合内涵。职业院校要立足于行业和地区经济需求,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推进“双引擎”驱动,深化融合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费附加总额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
乘风而上 加快打造智慧荆门
民建荆门市委会会员,市二医呼吸内科、老年病科主任 杨明炜
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建议:
明确牵头部门和实施方案。要加强组织领导,编制《荆门市智慧城市战略行动实施方案》。
加快数据基础建设。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逐步向县级城区和乡镇延伸。利用 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多端采集政府业务。
加大数据整合联通。整合数据及部门资源,寻求难点搭桥突破,优化城市现有资源,用好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所有发生在城市的地理空间中的数据,都可以位置属性实现关联管理。
抓紧布局数据产业。推动“5G+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应用,构建覆盖全时空的科技防控网络,提升突发事件在线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加快出台《荆门市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荆门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度,从源头将数据隐私保护好。
抢抓机遇 打造“智能制造”高地
民进荆门市委会秘书长 曾金花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开展设备改造“、机器换人”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各县市区实施制造升级向智能制造迈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努力的空间。
我市抢抓机遇,打造“智能制造”高地,一是要抓紧制定出台我市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实施传统制造业装备更新换代、制造业“两化”融合和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二是要加快建立完善面向智能制造、工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的平台,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智能制造相关高端资源在我市建立企业诊断专家库、智能化改造项目资源库。
三是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科技保险等创新试点。
四是要加大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财政支持力度,实现引进人才、共享人才、本土人才“三才”并举,成为荆门打造“智能制造”高地的核心竞争力。
筑牢防控屏障 保护人民健康
农工党荆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沙洋县政协副主席黄克翠
随着春节假期临近,人员的流动和聚集越来越频繁,新冠肺炎与冬季传染性疾病流行风险叠加。为维护人民健康,我们要继续严防死守,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补齐短板弱项,夯实传染病防控基础。
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备信息联通、指挥通信等基础设施设备;加快传染病医院、重大疫情应急救治基地建设,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规范医疗发热门诊,加强基层预检分诊,发挥“哨点”职能;加强社区康复、健康管理等功能区域的建设。
二是补齐信息技术短板。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共享,推进“互联网+健康”应用,满足市民个性化、细节化健康需求。
三是补齐人才保障短板。足额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建立稳定的招聘机制和灵活的用人留人机制。
加大整治力度 共护美丽漳河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会社员、湖北漳河工程管理局党群办副主任 何红霞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漳河库区仍然存在水安全风险和污染隐患,一是库区内部分水环境堪忧;二是水源保护区内仍有污染源排放;三是部分岛屿开发旅游及种植影响水质;四是库区保护及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和流域协调。
为进一步加强漳河水库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特此建议:
一是加大违建整治力度。尽快拆除库区内违章建筑,截断库区生活污染源;制止库区迎水面“林改果”行为,逐步恢复二级保护区迎水面的生态植被;禁止向阳光沙滩填沙、补沙,淤填河床挤占库容的行为。
二是加大水源保护设施建设力度。坚决杜绝各类船只进入水源一级保护区。
三是加大Ⅰ类水质标准管控力度。漳河库区规划修建各类建筑物时要从严设定边界,确保地表污染物不直排库区;严格按照岛屿建设项目环评要求,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农灌,固体废物集中清运出岛合理处置。
四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
打造促进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的营商环境
市工商联副主席、湖北楚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家辉
当前,受疫情冲击和经济转型影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认为营商环境不能适应突破性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必需着手解决。
建立问题清单,补齐历史欠账。解决企业先建后批、边建边批,因时间跨度大建成后与规划不完全相符所造成的办证难问题;解决国有企业和政府拖欠民营企业工程建设资金问题;解决服务配套设施欠缺以及公共交通尚不完全到位影响生产生活问题;解决相关下放政策未能落地落实等问题。
统筹市场规划,搞活市场主体。政策资源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企业愿望,做好市场统筹规划整合。
拓展服务纵深,消除环境盲区。推进柔性执法常态化,更好落实行政执法机构包联服务企业制度。完善服务链条,既要重视企业的落户服务,也要关心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既要推动企业上市,更要引导他们在上市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打造新型零售生态圈
加快我市零售业转型升级
金城集团董事长 夏维科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我市零售业发挥了保供给、稳民生的重要作用,但也受到巨大冲击。为此,我们要主动应变求变,促进零售业育新机、开新局。
以中天街改造为契机,加快打造新型零售生态圈。中天街改造提升工程对我市拉动消费,促进零售业提质增效是重磅利好。建议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文件精神的示范区,在财政、金融、技术、标准化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零售业提升供应链水平。一是支持零售业打造协同供应链,拓展增值业务。二是利用国家支持湖北疫后重振的一揽子政策,构建我市现代化物流体系。三是加大招商力度,补齐我市零售业高端品牌严重缺乏的短板。
支持惠民农贸超市高标准、快节奏建设,并借鉴外地农贸市场建设经验,提高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擦亮文明桂冠 唱响城市品牌
荆门市楚荣首府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松涛
三年艰苦奋斗,荆门创城首创首成。夺牌之路异常艰辛,保牌工作任重道远。
推动认识从“创城夺牌”向“建城保牌”转变。围绕保持创城效果、提升文明程度等课题,集智聚力,推动文明创建向更高层次迈进。
推动措施从“短期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总结好创城的成功经验,将其转变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推动内涵从“外部造形”向“润心铸魂”转变。更大力度加强城市整体发展的规划与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服务功能的优化与升级。
推动范围从“侧重城市”向“全域创建”转变。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全域创建“的理念,将创建文明村镇、促进全域文明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
推动效果从”荣誉桂冠“向”引领发展“转变。抓住文明城市创建成功有利契机,争取更多支持政策;发挥好全国文明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强文明城市形象营销,将城市品牌转化为发展优势。
扬优补短
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荆门福汇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梓晗
荆门农副食品加工业已具备一定实力,应扩规增效,提升竞争力,使之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柱。
着力“占”市场。培育活力强、潜力足的市场主体,打造行业“排头兵”和细分市场“小巨人”;大力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营销系统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着力深加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做到人有我更“精”;开发“放心食品”“绿色食品”,做到人有我更“特”。
着力抓创新。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奖补等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创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企业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研发机构,借势借力增强研发能力。
着力塑品牌。厚植品牌理念,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内生竞争力;创建精品名牌,努力打造中国名牌、湖北名牌。
着力促融合。产业要“抱团”,因地制宜,以核心企业和重点产品为龙头,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模式;源头要巩固,推广“农户+合作社+企业+品牌”等经营模式,将企业与农民转变为紧密合作关系。
弘扬公益襄善举
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公益城市
荆门中辰太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智
建强公益组织、建设公益城市是加强市域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荆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对此,我建议:一是要注重公益理念宣传和公益群体培育,进一步强化《荆门市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的贯彻执行;充分运用社交、视频、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先进事迹,引领激励更多市民参与。
二是要加强公益活动支持和公益组织建设。通过扩大社会公益公共财政预算、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荆门公益种子资金、萌芽资金和发展资金。
三是要推动公益服务覆盖和公益水平提升,切实发挥好荆门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对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拓宽公益渠道、聚合公益力量。
四是要抓好公益行为规范和公益品牌打造,相关部门从注册登记、活动开展、专业培训、成长规划等各环节,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的服务管理。
大开荆门打造湖北开放高地
做强外贸助力内外两个循环
荆门市鸿昌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庆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将湖北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以外贸产业的更高质量发展助力荆门成为湖北发展的重要领跑、打造节点的坚实支撑和强链补链的主要一环。
一是要准确定位明规划,结合荆门“十四五”规划编制,制定外贸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加快构建“一园四中心”格局。
二是要完善政策优环境,从政策支持范围、落实流程、兑现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荆门版”外贸扶助体系。
三是要内外并重拓市场,制订“荆品出海”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产业前沿对接合作,对荆门石油化工、航空材料、农副产品等具有大宗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拳头”产品进行品牌包装和重点推广。
四是要内培外引聚人才,大力实施国际外贸人才培养工程,切实提高紧缺型、专业型外贸人才的使用效率,不断激发外贸企业的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全面加强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法之星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江大清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保障,受律师资源、人员经费等方面限制,我市部分地区目前只能采用“一乡(镇)一团”等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法律服务需求。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是要加强政策保障,强化工作推进,根据“法治荆门”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更大力度推进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要规范流程标准,强化服务质量,有关部门应会同律师行业协会、村镇代表共同制定《荆门市农村法律顾问服务规范》,充分运用电话、微信、手机 APP等法律服务新载体,提供在线法律咨询。
三是要精心选拔人员,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的宣传,引入高质量的法律人才,完善法律顾问的选聘机制。
四是要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业绩考核,制定《荆门市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案定补”的激励机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