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梁立锋,来自香港,是一名现代农民,也是我们“鱼菜共生”项目的总设计师,简称“水管工”。
我叫谭慧敏,毕业于香港树仁大学,我不只会拿笔,还会拿渔网。我在“鱼菜共生”项目里面负责养鱼,所以他们都叫我“鱼妈妈”。
我叫罗伟特,来自香港,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在项目里面,我负责把蔬菜种得漂亮,简称“颜值担当”。
五年前,
他们一起从香港来到了广东江门,
来到了生机勃勃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开启了创业之旅。
将兴趣发展为事业
种菜养鱼,是这三个香港90后共同的兴趣。
为了将兴趣发展为人生的事业,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坐在写字楼里当白领,而是手拿菜苗,脚踩泥土,种起了蔬菜,用他们的话说,当上了新型职业农民。
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他们的创业项目也落地开花。
谭慧敏(香港):
其实我们三个人本来就是中学的同学,我们三个人还是学生会的成员。
梁立锋(香港):在香港也挺难去找一个地方去做实验,然后我们三个就在想,内地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地方。找不同的一些部门,打了好几通电话,真的有地方答应了我们,那就可以继续我们的实验了。
一开始,江门市为他们提供了200平米的温室大棚和免费的宿舍,并在资金、政策上为他们实验“鱼菜共生”项目提供支持。
梁立锋(香港):
大概5万块的一个“市长机动资金”,那五万块其实支撑了我们整个的实验过程。
谭慧敏(香港):不要小看这些鱼,它们是我们很坚实的员工,它们为我们种菜的。
“鱼菜共生”,就是让养鱼的水流进蔬菜种植区,鱼粪中的养分作为菜的肥料,而经过蔬菜根系净化后的水,再流回鱼池,这样整个循环下来,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化肥和农药。种养出好吃、安全又卖相好的鱼和蔬菜,虽然市场前景巨大,但对于刚走出校门没多久的三个年轻人来说,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哭得累了”到年产400吨
梁立锋(香港):
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经历失败,停电了,我的鱼全死了,水管爆了,我的菜全淹了。
罗伟特(香港):我自己这么多年也没看过一颗菜长出来是白色的。为什么是白色,因为它缺铁。
谭慧敏(香港):我们三个人都在这里哭过。
罗伟特(香港):每天就跑步,一边跑一边哭,哭得累哭得热了就再跑一跑,就咬咬牙关。就得坚持下来,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哪怕我们最后一无所有,但是赚取的还是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最艰难的时候,江门的农业专家和附近的村民都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三个年轻人开始从鱼种选择、水体微量元素培养和灌溉系统优化等方面不断尝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他们的“鱼菜共生”实验,终于宣告成功。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将大湾区建设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就在这一年,“鱼菜共生”项目也正式落地江门,三位年轻人建成了8000平米的智能温室大棚,蔬菜年产量达到400吨。
即是见证者 也是受益者
罗伟特(香港):
我们见证了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谭慧敏(香港):很高兴拿到了供港澳蔬菜的资质。让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亲戚朋友能够在超级市场能够买到我们的蔬菜。
罗伟特(香港):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其实带给我们很多的发展的机遇,也带给我们很多的途径,去向大家述说我们的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三位香港青年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追梦青春,不负韶华,对于事业和未来,他们充满着期待。
谭慧敏(香港):
这5年真的见证了它很多不一样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我们回香港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而且我们的选择也多了很多,我们可以走港珠澳大桥,也可以去坐高铁回香港了。
罗伟特(香港):我们会在这里继续发展我们的事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和我们一样,来到粤港澳大湾区闯一闯。
青春追梦 不负韶华
这些勇敢追梦的面孔,活力满满,生机勃勃,这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在粤港澳大湾区,有数不清的像这三位香港青年一样的年轻人,在奋斗中把握机遇,创造价值。
他们与大湾区同进步,共成长,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在这片敢闯敢干的沃土上奋力打拼,他们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总台记者 李红刚 朱子荣 广东台 戚智勇)
△节目完整视频
(编辑 李茗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