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烽烟滚滚唱英雄|吴绍崇 吴军:一家三代七个兵 从军报国一脉传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1日14:54 来源: 荆楚网

吴绍崇和吴军合照。受访者供图

“我们一家出了7个当兵的,我父亲、我兄弟三个和我的儿子、侄子都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军人。”6月29日,鄂州市凤凰街道莲花山社区的吴绍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自豪。三代人赓续“当兵光荣”的梦想,得从他的父亲吴德青说起。

第一代吴德青:三年通信兵,退役守机密

1930年,有着初中文凭的吴德青就参了军,是新四军的通讯排排长。“通信兵常常要翻山越岭,骑马送信。1933年,父亲生病了起不来床,没办法继续在部队里当兵了。”吴绍崇回忆道。说到自己的父亲,这位年已85岁的老人语气显得敬重而严肃。

父亲在30岁不到的年纪里因病卧床在家,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吴绍崇的母亲身上。“那时候妹妹刚出生不久,养不活就送人养了,母亲带着我们三兄弟讨生活,有共产党员知道我家情况后,还经常来我家送米送面,慰问父亲。”吴绍崇介绍。

最让吴绍崇兴奋的是,5岁的时候,有次在红安北边的山里,他遇到了游击队,一下子就被这支人民武装吸引住了。就此,童年时期,“参军梦”的种子悄然落在他心底。“那时候,我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像父亲和游击队员一样、参军卫国。”吴绍崇说。

虽然生病退役在家,跟家人的接触时间更多了,但父亲的话依然不多。吴绍崇感慨,那时候父亲退伍也依旧严守纪律,兄弟几个好奇询问父亲也是沉默不语。只是在给三个儿子取小名时,透露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号。“大哥叫大朝,寓意为即将改朝换代,建立新中国;我叫服朝,寓意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弟弟叫服安,寓意为服务人民,守卫国家安全。”

第二代吴绍崇:险情不畏惧,荣立三等功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为防止敌军卷土重来,吴绍崇等一大批中国青年响应号召,毅然报名陆续奔赴朝鲜。

“我们坐着火车来到朝鲜,在火车上可以看到铁路两边都是炮弹打出来的大坑小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少士兵都在悄悄抹眼泪。”吴绍崇回忆起刚到朝鲜的日子感慨万分,当时大家来到前线,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活着回去。

1956年秋冬季,正是火灾多发期,部队里卫生营的一栋房子着火了。那栋房子是仓库,里面放着珍贵的医用器材。了解情况后,吴绍崇所在部队有20余人赶到火灾现场进行紧急抢险。

到达现场后发现,房顶上的火还烧得热烈,无法让人靠近,但要是还不能及时扑救,下面的医用器材就都毁了。吴绍崇二话不说,一手提着一桶水沿着旁边的木梯冲了上去将火扑灭。“后来部队就此事对我进行了嘉奖,立了三等功。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想着不能让火势蔓延到其他地方。”吴绍崇说。

第三代吴军:前线修工事,助力占高地

“父亲对我的期望很大,看我的名字就知道。”吴绍崇的儿子吴军笑着说,从小听着爷爷的故事、看着父亲的军装照长大,听他们讲那个时代当兵的故事,心里面总是热血沸腾。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吴军,打小就立下“誓言”:长大后要“继承家业”,参军入伍。

1982年,17岁的吴军如愿以偿入伍北京总参部队。“1984年,我刚从家里探亲回来就接到指令:所有人不准外出,随时接受指令。”吴军说,同年6月,他从北京丰台火车站出发到云南昆明,前往老山参战。

“我们休整后就来到了前线,在老山主峰,我和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挖战壕、修工事、做掩体、铺道路……为后方部队抢占高地。”吴军介绍,经过近一年的奋战,他所在的部队和兄弟连队成功修筑了一条通往老山主峰的道路,为抢占510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们这一家为什么要三代从军?只因部队太有吸引力了。部队培养出的高洁品质、吃苦耐劳、担当精神,是我们家三代从军的动力源,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吴军说。

统筹:方洲 王焱尧

策划:曹伊灵 刘璐

执行:张万恬梓、阮琼

【纠错】编辑:吕鉴蕾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