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全媒记者 汪秀玲 汪欢 胡辉 通讯员 王毕勇
“浠水丁司垱212.0毫米,蕲春彭思202.0毫米,浠水竹马山197.2毫米……”8月13日,最新雨情发布显示,过去24小时,全市气象观测站有32站大暴雨、110站暴雨、77站大雨。
来势汹汹的“倒黄梅”让黄冈面临着洪涝和风暴灾害的威胁。黄冈市各级各部门闻“汛”而动,严阵以待,打有准备之仗,积极应对骤雨急水考验。
闻“汛”而动应对强降雨
8月13日晚8点,市应急指挥中心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这里是全市防汛工作的“中枢大脑”。
雨一直下,电子屏幕上,气象云图、雨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和地质灾害分布图等图表清晰了然。
市水利和湖泊局干部丁荩正在登陆黄冈市水库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查看各个水库运行情况。“此轮强降雨造成135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我们按水库运行状况分为灵活调度、精准调度、保守调度三级,超汛限水位的小型水库已提前进行泄洪,目前全市各个水库运行平稳。”他目不转睛查看各个水库实时监控画面介绍说。
此次“倒黄梅”来势汹汹,市委书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张家胜,市委副书记、市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李军杰进行调度指挥,强调要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天气预报预测预警,加强水库精准调度,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重点部位防范,提前准备应急力量,切实做好中心城区降雨防范工作。
以雨为令,闻“汛”而动。“我们要求各地按照III应急响应落实好防汛抗灾工作,切实做好危险区域群众紧急转移避险工作,务必做到应转尽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郭金城介绍说。
市应急管理局在5个易涝点共前置抢险队员10人、移动泵车5台,切实落实“人等雨”要求,及时完成“来水即排”举措。
市水利和湖泊局派出工作组前往蕲春、武穴、黄梅、龙感湖、红安检查防汛工作,督导各地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
防汛值班室抽查超汛限小型水库巡查责任人41人次,督促相关责任人到岗到位、履职尽责。
12日凌晨,记者在市防汛抗旱工作群里看到,凌晨两点,“黄冈气象”发布最新气象预警和累计雨量排名表,各地纷纷回应:已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提前做好避险转移工作。
深夜鏖战换百姓安眠
夜深沉,雨茫茫。
“快一点,再快一点!”8月12日凌晨1点多,积水倒灌进居住在华夏机电小区一楼的两住户家中。该处易涝点包保责任单位市绿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永生、副主任张劲松及职工徐火生迅速出动,帮助住户转移电器等家具。
“我们快一秒,群众就少一分危险、少一些损失。”胡永生说。
以我无眠,换你安枕。
为应对近期的恶劣天气,市城管执法委提前部署,快速行动,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城区易涝易堵点包保责任人全部到位,在原有56处易涝点基础上确定13处重点易涝点进行重点治理,做到重点区域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区易涝点排水防涝措施,降低城区内涝风险。
大雨落下后,各易涝点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开展排涝抢险各项工作,城区重点易涝点迅速落实“五个一”(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措施、一套设备、一张联系卡)工作要求,值守人员迅速到位,机械设备迅速调配,抽水排水迅速进行,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员参战,全力以赴。
“已启用抽排设备,正在全负荷抽排积水中!”8月12下午,市应急管理局提前预判、提早准备排涝预案,在省二机、王家堰、东湖国际城三处容易积水区域,安排应急排涝人员和设备。12日晚上大雨,该局5名应急突击人员、3台泵车对三个区域进行紧急排涝。从晚上11点半到早上7点,经过7个多小时通宵持续作战,共抽排渍水2.4万立方米。
8月12日深夜,雨势骤急。在大雨笼罩城区的第一时刻,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城管执法委干部职工第一时间前往城区积水较深的重要路段和存在雨水管沟堵塞、井盖冲开等隐患的地点,开展抢险工作,保障路面排水通畅。
在这个无眠的深夜,市城管执法委出动人员378人、车辆25台,通宵开展值守抽排,排涝工作持续了一整晚。截至早上7:00,除王家堰片区还有少量积水外,其他部位均无明显积水。
“云”监测守护一方安宁
“雨情紧急,继续在这里存在风险,请大家放心,会安排好大家转移以后的生活,待安全后我们送大家回家。”8月12日晚,黄梅县自规局局长李志勇带队在苦竹乡小溪村4组,让少量不愿意转移的群众消除了担忧。
面对强降雨袭来,黄梅县自规局根据气象预警,启动了应对汛期强降雨工作预案,开始转移群众。
截至8月13日,全市共出动2.2万人次,巡排查隐患5716点次,转移群众2638户6680人。今年初以来,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灾情2起,险情7起,未造成人员伤亡。与去年同期相比,灾害发生数量、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大幅减少。
我市对地质灾害点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加强“四位一体”建设,统一制作安装加盖微信二维码的地质灾害标准警示牌,群众扫描二维码可获知隐患点可能发生的险情、历史变形、如何避险撤离等内容。基于云平台,研发集信息查询、浏览、巡查、核查等功能于一体的APP,动态管理全市地灾隐患点。
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定期开展会商预警,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689万元,在203处灾害点安装设备开展专业监测预警,同时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
在上一轮强降雨期间,7月1日上午10时,浠水县三角山景区自动化监测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接到预警信息之后,核查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监测点附近山体松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受威胁6户16人居民。
“在次轮强降雨中,我们依靠技术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切实发挥监测预警‘第一道屏障’作用。同时利用移动基站、云MAS,对经过、靠近地质灾害易发区、居住在隐患点附近的群众进行提醒,有力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自规局地灾科科长王晓岚介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