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湖北荆门:打出稳价保供“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2日16:55 来源: 人民日报

8月4日,荆门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考验着荆门这座城市——8月7日2时起,对进出中心城区车辆和人员进行严格管控,公交全部停运,进出荆门的通道暂时关闭。

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疫情来势汹汹,“宅”在家里抗疫的荆门居民,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而荆门市委市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保源、保畅、保送、保价、保稳、保安(全)”,全力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在荆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该市商务部门以通源市场、多辉农产品大市场为主,大型超市为辅,全力组织蔬菜、副食品采购,积极组织农超对接,确保生活必需品库存充足;发改部门统筹米面油加工生产,保证产销基本平衡;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农商对接,积极搭建信息平台,组织基地蔬菜及肉禽蛋鱼进保供企业;商务和交通运输部门全力协调生活物资运输车辆通行和保供企业员工出行,累计办理保供人员通行证明5000多份,保供车辆通行证1782张,确保物资运输道路通畅。

星夜兼程,成就万家“烟火味”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荆门的集贸市场普遍休市,东方百货、众诚五六、金城大厦、沃尔玛、好邻居等大型(连锁)超市替代菜场变为市民买菜的主渠道。

8月12日凌晨5时30分,位于城区老莱子路的金城配送,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我们这里有员工39人,所有员工每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每天测温扫码上班,工作全程佩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金城配送总负责人陈治金说。 金城配送组建有招标团队、采购团队、结算团队、配送团队。生鲜超市面积近700平方米,分拣仓库1600多平方米,鱼池300平方米,还有检测中心、制冰室、冷库等。目前,每天仅生鲜的配送量就在20吨以上。在配送品种上,有近3000个,可以说应有尽有。

“我们的蔬菜主要供应给大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这些地方少则几百人,多则四五千人,需求量都不小。” 金城配送生鲜配送柜长彭艳说。 彭艳的工作地点主要在专设的分拣区,这个分拣区温度常年保持在3至5℃,按区域划分有豆类、叶菜类、椒类、瓜果类、葱类、调料类等。

彭艳有两个工作时间段:先一天晚上和次日5点至7点。先一天晚上采购回来的菜先分类,再根据区域进行分拣。次日早晨上班,主要是补货、进一步精选,蔬菜既要保质保量,还要确保新鲜度,尽量让市民满意。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人员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保障,荆门市各级政府同样很上心。针对老弱病残孕及其他困难群体,由社区(村)工作人员、小区物业人员、机关下沉人员和志愿者上门服务,及时了解需求,建立信息台帐。通过开通微信、电话订单、实施代购等方式,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必需品基本需求。同时,利用“12315”市民举报投诉电话和“网上求助平台”,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反映的诉求,明确受理辖区或部门,第一时间进行交办,全力以赴推进解决。

农超对接,丰足“米袋子”“菜篮子”

刚封闭小区的前几日,不少市民产生担忧情绪,为了多买一点食物,人们纷纷加入各种“买菜群”,各大超市粮油肉蛋奶菜供应压力增大。

为了保障物资供给,荆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成立了物资与市场保障组。从8月14日到8月17日,连续公布了4批、公布保供企业549家,其中,东宝区330家、荆门高新区·掇刀区161家、漳河新区58家。减少了流通环节,实现了农产地与超市的无缝对接。

8月份以来,京山国宝桥米、京山天齐面业、钟祥祥瑞油脂、沙洋洪森米业、掇刀民峰油脂、东宝津津米业、漳河烽火台米业等保供企业的粮油,荆门虹美食品、襄阳正大、宜昌双汇等企业的猪肉,各家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蔬菜,通过“绿色通道”,源源不断地运进了荆门城区,保证了封控期间,荆门市居民的餐桌上有肉有蛋有菜。

如何让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及时从农户的“菜园子”到达居民的“菜篮子”?荆门市推行了物资定点配送制度。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率先成立保供专班,建立了楼栋团购群、小区团购群、社区保供群,实行居民下单、网格员汇总、志愿者(社区、物业、)配送等模式,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东宝区、漳河新区采用电商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由社区(村、场)网格员、志愿者等配合保供网点实行商品代购、集中打包、统一配送。

“物资到了学校南一门,有生鲜,需马上配送。”8月12日中午12点,张友涛在帮苏奶奶买药的路上,又接到了任务。他边赶路边通知物资保障组到南一门取物资。

张友涛所在的荆楚理工学院馨园物资保障组共有30名志愿者,其中有学校老师,有在校学生,还有老师的家属、子女。封闭管理期间,从晨曦微露到星光点点,这群红马甲在校园里来回穿梭奔走,守护着荆楚理工学院馨园教职工住宅区362户住户的“菜篮子”“米袋子”,守护着每家每户的烟火气。

馨园小区有1000多居民,平均每天订购物资500多件,这些物资只能送到学校南一门,全靠这些志愿者“接力”将它们搬回小区,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中。天气炎热,很多物资是生鲜食品,必须以最快速度配送到位。于是,校园里就常能看到志愿者一路小跑来回穿梭的身影。

馨园住着10多位不会上网购物、行动不便的老人,为了照顾这个特殊群体,物资保障组安排宋敏艳、徐红梅等十多位老师“一对一”帮扶,每天上门询问老人的需求,帮忙跑腿采购,帮忙倒垃圾,还陪老人们拉拉家常,安抚老人情绪。

王茜、张旻昊、徐菁瑶三名大学生,是志愿者中特别的存在。他们没有躲在家里享受假期,义无反顾加入“战队”干起了苦差、累差。王茜说,把备注信息不全的物资交给她,她多跑两趟去找物主。当她从西单元跑到东单元,从东12楼跑到西12楼,把每一份物资交给主人时,收到的全是感激和夸赞。张旻昊、徐菁瑶也说,高楼层的让他们跑,他们跑得快。“这是我最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王茜感慨地说。

每日晒价,亮出“红线”稳菜价

在荆门城区封控期间,晒菜价是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

抗疫期间,物资价格显得尤其敏感。开始封控管理后,荆门市迅速抓住这一核心问题,第一时间派价格监管人员到批发市场,跟踪查看各种与民生密切相关物资的进价售价,提醒告诫“疫情时期不得随意涨价”。他们制定了一个加价率限定办法,规定保供商超疫情防控期间的进销差率,不得超本轮疫情发生前(8月1日)的进销差率。

从8月6日起,荆门市先后选定两批各30家大小商场超市、18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篮子”品种,在媒体上“晒价”,让消费者监督、比价购买,促进经营者合理定价。截至30日已“晒价”25期,对1起“晒价”与实际售价不符的超市立案调查,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起到了警示作用,促进了企业自律。

为稳定“菜篮子”商品价格,从8月19日起,荆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对中心城区18种重点“菜篮子”商品实行限价措施,限价品种和最高价每2天一调整,并确定了价格补贴机制。至30日发布限价通告7次,并抽调市场监管、商务和发改等部门执法人员组成检查和执法专班,开展专项检查8次,有41家保供超市因不严格执行限价规定分别被责令整改、取消保供资格或立案调查。

“每天我们派出监管执法人员到一线巡查、防控。4日、5日,肉类等几个品种的价格有点波动,经过告诫提醒后,价格保持稳定了。”荆门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先后出动监管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重点对12315平台、各家媒体等投诉举报线索及日常监管巡查发现的违法行为开展行政执法,已累计巡查保供企业1900多家次,核查价格投诉168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82份,立案调查并曝光违法案件7起。

一系列价格监管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8月27日,全省统一监测的47种主副食品平均价格为28.14元/公斤,荆门市平均价格为26.66元/公斤,比全省低5.24%。对18个重要“菜篮子”价格实行限价措施之前,荆门市47种主副食品平均价格比疫情前上涨2.34%,8月19日限价后,平均价格降到比疫情前上涨0.61%。其中13种蔬菜价格从比疫情前上涨23.96%,降到上涨8.08%。

【责任编辑:白菲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