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大别山区地跨鄂豫皖三省,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功勋,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这里是安徽金寨县丁家埠村大王庙立夏节起义首发暴动点旧址。1929年5月6日,声势浩大的立夏节起义从这里爆发,点燃了大别山区燎原的革命星火,党在鄂豫皖边区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
红三十二师成立旧址讲解员 柯静:在咱们斑竹园镇长岭关村有一户罗氏六兄弟,他们当中除了有一位负伤返乡以外,其余的五兄弟全都在战斗当中壮烈牺牲了,这上面就是他们五位的烈士证书。
立夏节起义成功后,各路起义武装会师金寨县斑竹园镇,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这也是早期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敌人反复多次的“围剿”“清剿”,大别山军民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红色政权。这两封家书是红军战士卢炳银留下的,不仅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金寨县汤家汇镇赤城赤色邮政局旧址讲解员 方明明:他在战斗中是牺牲了,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也是能够看出当时战士们为了革命不惜牺牲一切的理想和信念。
在湖北红安县博物馆,这本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手册,虽已泛黄破损,但仍能从中感受到革命先辈从未褪色的革命信念。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 辛向阳:这本书上密密麻麻做满了记号,这个记号看上去是一个很普通的事,这说明大别山人把它化为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独立的精神,化作了一种精神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200多万人投身革命,可谓是“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河南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这里的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安葬着1800余位革命烈士、老红军和红军将领,纪念着鄂豫皖苏区13万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河南省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胡光明: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就是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写照。他们坚信共产党人领导的事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正是这种对革命一定胜利的期待、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使他们坚持了28年。
在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这样一块珍贵的“红军公田”石碑。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打土豪、分田地,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讲解员 徐晓翠:红军公田的设立对扩大红军、调动战士的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1931年秋,金家寨、吴家店、斑竹园等地分配土地时均留有红军公田,并树碑刻文,流传千古,展现了我党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革命传统。
安徽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胡遵远:大别山精神是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革命品质、果敢的革命行动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