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张儒华是一位湖北的机械技术员,在原公司下岗后,2010年到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创业,研发出针对广西山区小片甘蔗林的甘蔗叶打捆机。因沉迷打捆机开发,不停到田中鼓捣设备,张儒华被当地蔗农叫做“机械怪人”,经过近4年共6次产品迭代,其打捆机每天能把20至40吨的甘蔗叶打捆,并制成动物饲料和锅炉燃料等。
【解说】广西是中国食糖的主产区,食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全国每三勺白糖,就有两勺是来自广西!”。随着甘蔗榨季的到来,12月9日,在“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广西柳城县,糖料蔗产区形成一片片绿油油的甘蔗海。甘蔗浑身是宝,除了能榨糖外,甘蔗渣能造纸,甘蔗叶是优质的动物饲料。但碍于难以收集,此前的大部分甘蔗叶或是浪费田中任由其分解,或是当成秸秆露天燃烧。张儒华瞅准商机,历时近四年研发出了甘蔗叶打捆机。
【同期】广西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 张儒华
我们经过几十次试验,现在打捆机打出来的(甘蔗叶)那么漂亮,那么成功,我们很高兴,心情很激动,这些秸秆拿到我们厂里深加工,可以做动物饲料、锅炉燃料和有机肥料。
【解说】平原地区大型打捆机面对广西的丘陵多山地形,细碎分散的田块,表现得水土不服。张儒华研发的打捆机因地制宜,经过6次产品迭代,设计出了小型、转弯半径小、收集高效的打捆机。
【同期】广西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 张儒华
甘蔗尾在收集过程中,对打捆机是最大的难题,它容易产生卡机,那么通过技术(改进),从第一代机研发到第六代机,已经解决这个难题,甘蔗尾也可以收集,也可以打包,甘蔗尾作为饲料是很好的原材料。一亩甘蔗地能产生1到1.5吨(的原料),一亩地能为农民额外带来两三百块钱的收入。
【解说】目前,张儒华的打捆机日产量能达20至40吨。但比起地形适应性和回收效率,蔗农更关心的是,打捆机下田会不会损伤甘蔗根系,影响来年的收成。
【同期】广西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 张儒华
我们在打捆机研发的时候,这个打捆机不能破坏地上的甘蔗头,如果甘蔗头被打捆机破坏之后,它第二年的发芽率比较低,就会减少农民的产量,所以我们特别注重(保护)甘蔗头这个问题。
【解说】本土化的设计让张儒华的打捆机得到不少蔗农的青睐,甘蔗种植户、育种技术员罗宝云专程从广西河池市到柳城县购买一台打捆机试用。秸秆能产生效益后,蔗农也不再露天焚烧,降低环境污染。
【同期】广西甘蔗种植户育种技术员 罗宝云
之前(甘蔗叶)就是焚烧,最主要是焚烧,现在一个就是提升(甘蔗的)价值,加工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燃料棒,也可以做蘑菇(的培养基),农村把它粉碎之后做深加工,(甘蔗)它的价值也提升了,老百姓也会赚到钱。产生经济效益了,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不会去烧甘蔗叶了。
【解说】甘蔗叶回收利用的推广,是广西提升甘蔗产业链产值的多种尝试之一。多年来,柳城县甘蔗产量位居广西县级单位第4位,在人均产蔗量、亩产量、良种普及率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均走在广西前列。近年来,柳城县推动制糖、酒精、酵母、肥料、燃料、蔗叶秸秆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开展,力争把每根甘蔗“吃干榨尽”,全力构建“一条龙”服务的甘蔗全产业链,全县糖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王以照 何芳芸 汤晓奎 广西柳州报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