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荆城的大街小巷依旧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在大多数市民心中,欢欢喜喜度过元宵节后,过年的氛围才会真正散去,春节才称得上圆满结束。除了吃汤圆,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家还知道多少?荆门是怎样传承元宵风俗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2月14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在商场、社区等场所,举办妙趣横生的“闹元宵、猜灯谜”交通安全知识有奖竞猜活动。民警精心组织编辑300余条交通安全知识谜语,吸引市民猜灯谜、学法规。 荆门晚报记者 三毛 通讯员 谈媛媛 杨丽 摄
猜灯谜猜出行业特色
最近,在城区竹园路天济大药房,30多条红色灯谜题目被悬挂在橱窗玻璃上。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长生不老,打一中草药名;照相底片,打一成语……”众多新鲜有趣的灯谜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特别是药店推出的关于中草药的灯谜更是引起路人的关注。
看到记者正在认真猜谜底,店长张舟过来介绍,他们的店子已经开了快4年了,每逢元宵佳节,店里都会结合行业特色,举办有奖猜灯谜活动。今年元宵节到来前的一个星期,他们遴选了30多条谜语,里面有中草药名、成语等,内容广泛,贴近生活。
“虽然现在元宵节并不是法定假日,但我认为元宵节就是要喜庆,要热闹,比如猜灯谜也是一种很好的庆祝方式。”虽是80后,但张舟也是一位传统的中国人,她说出了对元宵节的看法。
1953年出生的古学勤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荆门人,总会在元宵节当天走出家门,到外面转转。“以前的元宵节可热闹了。那个时候的中天街还叫解放街,元宵节当天有踩高跷的、扭秧歌的,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等活动。家长都喜欢带着小孩在元宵节当天出来游玩。”古学勤认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闹”元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大家一起赏月,同猜灯谜,形成了春节里的娱乐高潮。
吃汤圆吃出妈妈味道
昨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超市上货了多种口味的汤圆,吸引众多市民购买。
市民杨晓萍出生于1971年,家住荆门火车站附近。每年元宵节,她的儿子要上班,丈夫要工作,家里有些冷清,但她仍会购买汤圆过元宵节。昨日,她从城区一大型超市购买了4大袋大黄米黑芝麻汤圆以及坚果口味的汤圆。
杨晓萍称:“在元宵节当天吃汤圆,这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我提前买好,明天就可以直接煮给家人吃了。我时常听家里的老人讲,以前,劳动人民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要走亲访友,家人团聚。现在大家工作和生活节奏都比较快,但是也得有过节的仪式感。”每年元宵节,白天大家各忙各的,晚上她会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再去龙泉公园逛逛。
“10年前的汤圆都是妈妈亲手做的,汤圆很大。那时候的汤圆馅料很简单,就是红糖,有时候也会包硬币在里面。现在妈妈年纪大了,做不动了,以后我要学习如何做汤圆。”杨晓萍感慨。
扭秧歌扭出多彩生活
大红灯笼挂起来,喧天锣鼓敲起来,热闹秧歌扭起来……每年元宵节,我市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将美好祝愿传递到家家户户。
1955年出生的陈秀香居住在城区万豪国际小区。这几天,她将扭秧歌的服装清洗干净,整齐摆放在衣柜里。“不管有没有活动,我都要将服装、道具清理一遍。万一有安排,就不会慌乱。”
陈秀香有着10多年的扭秧歌经验。秧歌节奏明快,扭动起来更是喜庆,成为了元宵节的娱乐方式之一。
“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实,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年轻人的守护与传承。”谈及元宵节,她这样说道。
陈秀香现为东宝区泉口社区健身队的一名队员,平时就喜欢和队员们一起扭扭秧歌。“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里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活动。但前几年的大型元宵踩街活动,我场场都没缺席!”
陈秀香回忆,每每出场时,队员们都头戴五彩头饰,手舞彩扇,腰系彩带,激情满怀地扭着大秧歌,动作整齐划一、热情奔放。在她看来,红红火火的大秧歌不仅扭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元宵佳节,也展现出百姓富足的物质生活和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闹元宵闹出普天同乐
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文化和旅游局一位多年负责统筹元宵踩街活动的孙姓负责人,听他讲述近年来全市元宵节活动开展情况。
他称,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过大年,传统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欢度,元宵节则不同,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是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各种狂欢活动很多,也很接地气,所以千百年来深受百姓欢迎。
“我市历来重视元宵踩街活动。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所以没有开展大型踩街活动。”孙姓负责人称,我市元宵文艺踩街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旅局等单位共同主办,2006年开始结合全市民间剧团文艺展演活动同步举行,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下午2点30分举行。元宵节文艺踩街和展演活动分为荆门城区主会场和各县市区分会场表演。
表演形式有腰鼓、秧歌、舞狮、龙灯、高跷、杂技、花棍、采莲船、威风锣鼓等。主会场每年有20至30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每支队伍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从市群众文化中心门前广场出发,沿象山一路、长宁大道经海慧路进入市龙泉中学体育场进行民间艺术展演,评委会在现场进行评分并颁奖。
历年来,一个个带有浓郁节日气氛和时代特色的踩街方阵,吸引了广大市民竞相观看。每年元宵节踩街现场都是人山人海!
讲传承传出中华文明
“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舞龙、舞狮、扭秧歌,这些都是元宵节的诸多传统习俗。”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君介绍,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大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气氛的主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是指“起始、第一”,“宵”是指夜晚。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故而叫做“元宵”。元宵还有其他一些别称,如“元夕”“元夜”等。又因节日里有张灯的习俗,故而又叫做“灯节”。
王君称,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从早期的敬神、礼佛,逐步融入了观灯、赏灯。后来,不少地方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等传统民俗表演,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娱乐性更强了。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踩高跷。高跷一般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社区也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龙,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春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节,人们扶老携幼,看灯月相辉,驱散漫长冬季的沉闷,由此,也开启新一年的希望!(记者 胡于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