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当初中生们走进尘封的家史——“这种非物质财富才是家里珍藏的瑰宝”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4日19:08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4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吴宁刚)“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走进尘封家史,共同感怀几代人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14日中午,武汉六中上智中学八(1)班教室里,这一周“口述家史”主题实践活动序幕拉开。

“口述家史”主题活动中,学生廖紫涵讲述红色家史故事。(记者向洁 摄)

自今年寒假以来,该校发起了“走进尘封家史,感悟家国情怀‘口述家史’社会实践行”活动,动员学生们通过影像记录、现场访谈、查找资料等调查形式,记录、梳理自己的家史,形成一份珍贵的家史调查报告。

学生廖鹏飞的家史故事中,他的外曾祖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菊萍在《江姐》中饰演江姐。(资料图)

一张张泛黄的家族照片,一个个有年代感的老物件,一段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回声……长江日报记者从学生们上交的一份份沉甸甸的家史调查报告中看到,有的学生记录了救国救亡、可歌可泣的革命家史,有的记录了一段梨园世家的艺术家史,有的记录了耕读传家的书香家史,还有的学生记录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家史等等。

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左)、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菊萍(中)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资料图)

廖紫涵展示太外公的荣誉勋章。(通讯员吴宁刚 供图)

八(1)班学生廖紫涵从调查中发现,现年96岁的太外公原是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警卫连的连长,15岁参军跟随旅首长参加了胡家台战斗,是激战胡家台的见证人之一。1945年6月,太外公在攻打随县吴家店战斗中身负重伤,右手因中枪失去正常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工作,学习用左手写字,左手做饭……

“太外公从来没有向单位、组织提出特殊优待,在他的影响下,他的5个子女在各自单位表现突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廖紫涵说,中国人重视家庭,尤其重视血脉传承,所谓传承,绝不仅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口述家史”实践活动让家风传承不再是干瘪乏味的文字。

学生吴奇风讲述《我的太爷爷和成渝铁路》的故事。(记者向洁 摄)

学生方锦巍展示太爷爷参加荆州分洪南闸加固工程的留影。(通讯员吴宁刚 供图)

在该校八(7)班,学生们对同学廖鹏飞讲述的《梨园世家江湖录》的家史故事印象尤为深刻。据小廖同学介绍,他的外高祖父原名杨慧侬,出身于梨园世家,7岁登台人称“七岁红”,后改名“小杨月楼”。艺术生涯几经波折,但始终不改初心,在上海剧坛与赵君玉、黄玉麟、刘筱衡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旦”。外曾祖母杨菊萍从小得到外高祖父的亲传,又得到王瑶卿、梅兰芳等大师的指授,兼收博采,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1958年4月5日,外曾祖母和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口述家史”主题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记者向洁 摄)

“同学们听着是传奇,而我从小耳濡目染,感受更深的是他们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小廖说,外曾祖母30多岁才开始练“下腰”,60多岁还在家里教授徒弟,认真地解说和示范;外曾祖父年轻时在天津天天在同行演出的基础上继续钻研“出手”技巧,不断推陈出新。“这种非物质财富才是家里珍藏的瑰宝。”

学生蒋智博展示爸爸的抗洪纪念章。(通讯员吴宁刚 供图)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有国家的历史,民族有民族的历史,家庭也有家庭的历史。通过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学生们走进自己的父辈,去感受家庭的发展变迁,去提炼家族的优良家风,去感悟家国的命运与共,去传承优秀的家族精神。后期,该校还将陆续推出优秀的家史调查报告供师生学习了解。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