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五大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来凤县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5日10:12 来源: 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向相辉 通讯员 刘佳 潘家文

百福司镇沙道湾村藤茶基地。

三胡乡阳河坝村蜂王育种基地。

游客在三胡乡讨火车村采摘杨梅。

大河镇明华香菇公司,菇农正在整理香菇。

近年来,来凤大力发展“两茶一果一菇一蜂”(藤茶、油茶、水果、香菇、中蜂)主导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到47.3万亩,人均1.5亩。“五宝”竞相发力,全面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野生藤茶变致富宝贝

7月7日,来凤县百福司镇沙道湾村藤茶基地,50多名村民腰挎笆篓,手指在茶叶间飞舞。

“这些不起眼的藤茶,可是全县农民的致富宝贝!”来凤县藤茶局负责人赵正茂介绍。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二氢杨梅素(黄酮)含量达45%,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硒元素。

来凤藤茶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

在大河镇两河村附近,藤茶在当地被称为霉茶。1996年,大河镇乡村医生向班贵无意中发现,野生藤茶对治疗高血压很有效果。他采摘下样品,送到科研单位化验,结果表明:藤茶中有黄酮类物质,含蛇葡萄素和杨梅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宝贵的民间药物资源。

头脑活泛的他随即租下500亩荒山,开始钻研藤茶“野转家”人工栽培技术,终获成功。采取“野转家”人工栽培,不仅大大降低了种苗成本,还实现了当年获益、次年丰产。

“野转家”技术日渐成熟,让藤茶的前景日益看好。来凤县因势利导,将其作为全县的扶贫产业大力推广,并邀请中科院、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改进藤茶加工工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定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截至目前,全县8个乡镇、78个村共计发展藤茶7.2万亩,建成5.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野生藤茶保护区,46个藤茶专业合作社建起31家藤茶初级加工厂和5个精深加工生产车间,开发有保健文号的保健品系列、原茶系列、食品系列和日化产品系列4大系列69个产品,其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为28个。

目前,藤茶每亩可获益5000多元,惠及8000余户种植户,年产值10亿余元。

古老油茶绽新技

7月6日,翔凤镇老茶村卡坳(小地名),几十个村民正在培管油茶。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村已发展油茶5000亩,带动周边6个村种茶,种植总面积突破1万亩。”村支书沈仕刚说,”村里正与湖北华贵食品集团合作,延伸油茶产业链。”

来凤野生油茶遍布全县8个乡镇,高峰时面积达5万亩以上,低谷时不足5000亩。油茶,曾是农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

茶油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降“三高”的功效,被称为“东方橄榄油”。

2009年,来凤县民营企业主彭大波投资400多万元开发山茶油,产品畅销广州、北京、长沙、重庆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

2015年起,老茶村请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专家团队“拿脉问诊”。专家根据该村的土壤、气候以及种茶历史,确立了油茶与药材套种,发展万亩油茶、药材基地的产业路。

2016年,老茶村联合村集体、大户和部分农户,组建三木林农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所得经营收益按大户60%、村集体30%、村民10%的比例分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收入80元/天。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计为村集体分红80万余元。

油茶种植面积增加,老茶村又筹资新建油茶加工厂,并引进知名油茶加工企业——湖北华贵食品集团。

来凤县一方面紧紧抓住农业农村部、省直单位定点帮扶的契机,深化产业扶贫,精准帮扶;另一方面依靠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目前,全县已发展油茶10万余亩,带动130余个村6000多户脱贫户走上致富路。

打造“甜蜜”产业

7月5日,来凤县三胡乡阳河坝村刺猪槽,粉红的秋英、蓝色的矢车菊布满山谷。山谷中,漫山遍野的黄色蜂箱,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嗡地飞进飞出。

“一户贫困户只要养上10箱中蜂就可以脱贫。”州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姚俊说。2010年初,姚俊从浙江温州返乡创业,在黄柏园村建起中蜂繁育基地。他分给30户农户每户10箱中蜂,并以每公斤蜂蜜200元的保底价回收。

2012年8月,姚俊成功注册“尚风寨”商标,改变了当地蜂农只能向批发商贩卖蜂蜜的历史。而后,合作社又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形成养殖、加工“一条龙”体系。

来凤养蜂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销售不畅。

“2018年之前,来凤蜂农基本是传统土法养殖,产量低,蜂蜜含水量偏高。如遇马蜂或病虫害,中蜂会大量死亡。”来凤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邱克权说。当年,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在来凤推广活框养蜂法,派专家对分箱等关键技术进行指导,累计培训500余人次。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当地传统土法养蜂历史,形成统一的养蜂技术标准。

与此同时,来凤探索出“一十百千万”养蜂新模式,即建成1个以尚风寨为核心的良种培育基地、每户农户养10箱蜜蜂、全县培植100名养蜂致富带头人、链接1000户贫困农户、实现每户农户增收1万元目标。建立“公司专家团队+技术骨干+养蜂农户”三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解决农民在养蜂过程中缺技术、缺投入、缺市场等制约因素,促进中蜂养殖产业快速发展。

蜂王决定蜂群的产量和质量。2020年,中国农科院蜜蜂所专家支持尚风寨蜂业公司建起“蜂王”繁殖基地。

在农业农村部、杭州市帮扶下,近3年来,来凤蜂蜜多次免费参加中国国家农产品博览会、杭州农博会等大型展览。

目前,来凤县已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中蜂养殖,养蜂量达4万群,年产值4000多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

发展香菇新产业

7月3日,来凤县革勒车镇土家寨村,5个香菇大棚分“一”字排开,12名村民正忙着采摘香菇。

“以前种地只能顾口粮,现在有活干,还能赚钱。”脱贫户李凤云在香菇大棚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

香菇,是来凤县乡村振兴的新产业。

2018年4月,大河镇在外务工人员吴青华返乡创业,在该镇白岩山景区建起大棚,试种香菇。

2018年6月,大河镇政府负责人看完吴青华的香菇大棚后十分兴奋:“1斤可以卖5元,一个大棚年收入就有5万元,而且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是百姓快速增收的好产业。”

而后不久,在大河镇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吴青华创办明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香菇产业。

“我们不缺市场,不缺技术,但资金短缺。”吴青华说。大河镇精准扶贫指挥部得知消息后,为其争取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270万元建设大棚。大棚一建好,香菇很快上市,畅销重庆、成都、武汉等地。

2020年,土家寨村争取149万元建起温控大棚。该村巧用季节差,引进明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高山香菇,并于今年3月投产,仅前两个月就为村集体分红1.5万元。

同年,大河镇争取1000万元建起了年产500万棒的香菇菌棒厂。有了菌棒厂,不仅抓住了产业链上游主动权,还能对外销售菌棒增加收益,每年为公司减少成本500万元。

百福司、漫水、绿水、革勒车、三胡5个乡镇看到发展香菇产业的势头后,纷纷找到明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争取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1000万余元,建起300个恒温大棚,种植香菇380万棒,500多户脱贫户吃上了“香菇饭”。

因地制宜栽水果

盛夏的三胡乡,层峦叠翠,株株杨梅尽收眼底。

三胡乡现有杨梅1.6万亩,树龄百年以上杨梅树有数千株,还有千年以上杨梅树,被称为湖北“杨梅之乡”。

“三胡乡种植杨梅虽可追溯到1200年前,但发展成湖北‘杨梅之乡’还是不容易。”该乡党委书记龙显著说。

三胡乡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性山地气候,土壤主要为沙质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和黄棕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非常适宜杨梅生长。

“当时特产员到村里发展杨梅,村民抵触情绪很大。”讨火车村村民卢茂双回忆说,1984年,三胡乡提出发展杨梅产业时,遭到不少人反对。

三堡村十一组贾友文家门口有棵杨梅树,树龄150多年。虽然杨梅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但结的梅子稀稀拉拉,吃起来酸得掉牙。

1989年,贾友文在江苏省沭阳县学习杨梅嫁接技术后,锯掉杨梅古枝,嫁接 “东魁杨梅”。3年后,梅子挂果,酸甜可口。一上市,每公斤60元,供不应求。

看到贾家的老树结出新果,附近村民纷纷上门讨教。”都是乡里乡亲的,一个人吃独食有啥意思?“贾友文为每个上门求助的村民都嫁接了杨梅树。

三胡乡政府抓住群众种梅的渴求,派人到浙江、江苏等地考察优质杨梅,并引进优质品种改进本地杨梅。几年过去,全乡6个村建起1.5万亩优质杨梅。

杨梅是来凤发展水果产业的缩影。来凤根据各乡镇土壤气候特点,培管原有白柚、柑橘等传统水果,同时引回能人发展葡萄、羗脆李、蓝莓等特色水果。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小水果近9万亩。

【责任编辑:邱玲鹏】